"
傳統金融行業正在被科技快速影響,滲透範圍不斷擴大。但無論科技對傳統金融是進行「賦能」還是「顛覆」,也無論金融的形式如何千變萬化,其本質將始終如一。
隨著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生物識別等技術的快速發展,傳統金融行業正在被科技快速影響,滲透範圍不斷擴大。
首先是工、農、中、建四大行紛紛選擇與網際網路巨頭合作,共建金融大數據平台。
除了銀行之外,資產管理行業也在加快與人工智慧的融合。 與此同時,其實券商也沒有停下腳步。
科技重塑金融
而從一級市場角度來看,2016年亞太地區的金融科技投資總額實現翻番,達到112億美金,其中中國地區的投資額占到102億美金。可以說,是中國引領了全球金融科技的投資。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技術對金融的滲透範圍正在不斷擴大,從P2P、網際網路保險蔓延向了智能投顧、消費金融,最近又開始向智能投研、財稅金融等領域蔓延,創業公司不斷湧現,傳統金融機構的反應也比較迅速,市場空間快速打開。
2016年金融科技重點投融資案例
當然,無論技術形態如何變化,金融的本質始終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投融資功能,核心都是信用、槓桿、風險。在科技高速發展的當下,尤其不能忘記金融的本質。
由於牌照管制等原因,傳統金融行業普遍存在著效率相對低下、服務意識不足、用戶體驗較差等問題。但是對於金融產業,牌照管制又是必然之舉。
而金融行業有著「利潤先行、風險後置」的特點,一旦競爭過於激烈,難免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這就對金融監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不能一刀切地對金融創新進行遏制,另一方面,也不能採取一味鼓勵的態度。
無論科技對傳統金融是進行「賦能」還是「顛覆」,也無論金融的形式如何千變萬化,其本質將始終如一。
金融專家墨頓(Merton)曾提出:
金融機構本身可能消失,其組織形式、組織構架、業務流程也可能隨著外在環境、法規要求、技術進步等發生變化,但金融功能仍將保持不變,即金融功能比金融機構更加穩定。
由此,大家能否試想一下,未來金融業將呈現一個怎樣的新圖景?
粉絲可添加論壇君微信
進入粉絲群
(添加時請備註簡要個人信息,暱稱+學生或某公司職位)
編輯:Sug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