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文化的根源史:潮汕漢民族源於中原漢族

2020-03-14     潮汕說

如果從歷史根源的角度來講,潮汕文化和廣府文化、客家文化淵源性不強,但跟同是中原文化遺留的閩南文化卻是近親。追溯潮汕文化的根源,從已發掘的貝丘遺址證明,大約在8000年前,潮汕大地就有先民在此居住。但史書上卻記載:「潮汕漢民族源於中原漢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一批批的中原移民來到潮汕平原,他們與當地的先民和土著逐漸融合,漸而形成了今日的潮汕民系。

最早有記載的一批移民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當時駐守嶺南的大將趙佗,傳說其有一支小部隊向東拓展,來到粵東蓮花山脈時迷了路,走了三天三夜,終於在第三天清晨第一縷陽光照射下來的時候越過山脈發現了潮汕平原。所以他們把那座大山稱之為揭陽嶺(取撥雲見日開之意),之後又在潮汕設立揭陽戍所,至此潮汕地區有了最早的名稱;之後在晉末的五胡亂華,唐末的黃巢起義,宋末的宋帝南逃等迎來了潮汕的幾個移民高潮。(《潮汕自然概覽》楊義全著)

如果從這個層面來講,潮汕人確實大體上是中原移民的後裔,現今許多潮汕鄉村自家建房時還總喜歡在門楣上題上家族的堂號(也叫郡望)來表明其家族的根源。如陳姓,題的是「潁川世家」(潁川屬今河北)說明其最早是從河北潁川遷出;像黃姓,則題「江夏世家」(江夏,以前為江夏鎮,今屬武漢);蔡姓為「濟陽故家」(濟陽,今河南蘭封縣東北),李姓為「高陽世家」(高陽屬今河北)……

而且從潮汕方言大量保留了古漢語的詞語和語法也可以看出潮汕文化與中原文化的密切關係。比如,潮汕人稱女孩子漂亮稱「雅」,稱喝粥為「食糜」,數魚不用「條」用「尾」,家禽公母稱為「牯牳」,稱「颱風」為「風台」(古漢語的倒裝語法)(而潮汕人稱男的為「打捕」,女的為「織娘」也大體可以看做是中原男耕女織到了海濱演變成了男漁女織)。

種種跡象似乎表明,潮汕文化跟中原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但是,從汕頭大學生物學胡盛平博士對潮汕人的基因序列進行研究分析後卻得出:「潮汕漢族與大陸閩南漢族親緣關係最為密切,而與中原漢族差別顯著,距離甚遠,尚不足以證實潮汕人群起源於中原漢族的說法。」

(文/潮汕人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thLG33AB3uTiws8KtDW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