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西的客家人素有煮擂茶的習俗。每逢夏秋季節天氣酷暑難當的時候,人們勞作之後經常不大想吃飯,這時擂茶便端上餐桌邊成了美味的午餐。他們對擂茶的重視程度不容小覷,倘若客人來訪,主人家必定要煮擂菜為之招待。
揭西擂茶是揭西客家人特有的飲食之一,以其甘甜可口的滋味深受喜愛。其實,混合了多種豐富食材的擂茶不僅僅只有甜味,細細品嘗其中滋味,咸、香、甜、苦、甘等多種味道盪氣迴腸,飲之覺得無比清爽。
若到揭西來,擂茶可千萬不能錯過,這濃郁的口感和醉人的香味一定令你魂牽夢縈,垂涎三尺!
擂茶的歷史
揭西擂茶已有較久的歷史淵源
有關「擂茶」的最早記載
出現在陸羽所著的
《茶經》卷三中:聞南方有一困蜀嫗作茶粥賣
結合河婆地名的傳說,此蜀嫗可能就是指何婆。而陸羽所說的茶粥就是把茶葉碾碎成細米,加上米粉、油鹽,製成茶團或茶餅,飲用時搗碎,放入蔥、姜、椒、桂等調料,用水蒸煮,煮成一大鍋茶粥供眾人食用,這就是最初的擂茶。
至於年初七為什麼要食擂茶,則一直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大概是古時候的人在春節辭舊迎新之際,膩於大魚大肉,才想起在初七這一天想要飲食趨於清淡吧。於是初七吃擂茶,便成了這一方水土養育下的人獨有的習俗。
擂茶難在哪裡?
對於熟練掌握擂茶技巧的本地人來說,擂茶自然是輕而易舉,但對於從未接觸過它的人來說,其十分講究的製作方法令人頭疼。其實擂茶並不難,原料與製作工具都很簡單。在製作過程中,對力度的掌握是決定擂出的茶好壞的要領之一。尤其初學者,更因力量不知如何均衡控制,常擂了幾分鐘就頻頻休息了。而常擂的人知道如何控制力道,不用換手,一氣呵成。
「腳夾穩(缽),一手固定(棍),一手擂」便是擂茶的十字秘訣。
茶棍和擂茶缽遠遠稱不上美觀,也沒有別的款式可選,卻幾乎是河婆家家必備的用具。聽著擂茶棍和缽底摩擦的聲響,右手不斷打圈。偶爾停下,用左手抓起一把擂茶料撒入缽內,就這樣持續用力。待研成膏狀後,倒入一壺剛沸的熱水,水汽氤氳,攪拌均勻,便成為「凈茶」。
簡易的原料
擂茶料的樣式並不複雜
炒茶
地豆(花生)
白油麻(芝麻)
碧池(薄荷)
金不換
芫荽
原料分兩類:
一種帶草藥的植物香,如茶、薄荷
一種則帶油香,如花生、芝麻
豐富多樣的配菜
除凈茶外,一頓完整的擂茶還應有配菜和米飯。
初七時食七樣菜茶,十五時食十五樣菜茶,變化的便是這配菜的樣式。嚴格一些的人家,便認真地選了七道或十五道蔬菜或豆類,如甘藍、韭菜、白菜、飯豆;另外一些人家,便把蝦米、菜脯、花生一類也歸入七樣之內,並不拘泥於「菜」與「茶」二字之分。
菜加凈茶,便是菜茶,而米飯的變化,則可生出「飯茶」、「米骨茶」、「蒲米茶」之分。
製作步驟
1 :先放茶葉,兩隻手一上一下握住擂茶棍朝著同一個方向攪動,可以加入少許白開水,可以幫助茶葉快速擂成泥;
2 :待茶葉擂成泥狀後加入白芝麻按同樣的方法轉動擂茶棍;
3 :待白芝麻擂成泥漿後,加入香菜;
4 :待香菜擂成泥加入花生米直到全部材料都擂成泥,這缽茶膏就算擂好了;
5 :可以直接沖入開水,用擂茶棍一邊攪拌均勻。
6 :等到香氣四溢的時候,就可以開動啦!
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發展,擂茶越來越成為揭西客家人生活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僅僅只是一道風味飲食,而今已然成為揭西的一個文化符號。
品味擂茶的醇香,香味四溢!鄉味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