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死人」
這句話成為許多人的口頭禪
但這不是誇張
熱,真的可致人死亡
最近一周,
炎熱酷暑成為天氣的主旋律,
今天蘇城迎來今年第七個高溫日
近兩天就已有兩個高溫黃色預警
小衛從蘇大附一院和蘇州市急救中心了解到,
持續高溫導致中暑、卒中、心梗病例增多,
吳江甚至有老人因熱射病死亡。
吳江七旬老人患熱射病去世
一天最多24例中暑呼叫120
「
這兩天,我們急診科每天都有兩三位患熱射病的病人,有的是其他醫院轉院過來的,有的是路人發現撥打 120 送來的。
」
蘇大附一院急診科主治醫師李毅說,
雖然經過治療,
他們的生命體徵暫時平穩,
但都存在臟器損傷。
到底怎麼回事呢?
昨天,小衛在蘇大附一院急診科看到了60歲的黃老伯。
李毅介紹,黃老伯24日中午13時被送到醫院時已神志不清,體溫高達39度多,心率最高達到130次/分,抽血檢測發現他的肝腎功能和心肌功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傷,醫生判斷其為熱射病。
醫生馬上將黃老伯轉入急診科搶救室,用降溫毯物理降溫,輸液補充電解質鉀鈉等,目前老人已經恢復清醒,生命體徵平穩。
千萬別小看熱射病,
它的死亡率高達70%。
7月25日,吳江金家壩鎮直下港村七旬獨居老人,因熱射病呼吸心跳驟停,等到家屬發現撥打120為時已晚。據出車的急救人員介紹,老伯居住的民房,悶熱不通風,沒有安裝空調等降溫措施。
李毅告訴小衛,
從本周開始,
醫院每天都要接診二三十例中暑患者,
最近3天,熱射病的患者也陸續增加,
每天都有兩三例。
記者從市急救中心了解到,
本周已經有77位市民因中暑呼叫120,
其中7月24日有24個,
是入伏以來最多的一天。
熱射病是啥?該如何急救?
熱射病其實是重症中暑,是人體由於暴露在高溫高濕環境中,導致機體核心溫度迅速升高,超過40℃,伴有皮膚灼熱、意識障礙等多器官系統損傷的嚴重臨床綜合徵。
熱射病發病與3個環境因素密切相關,即高溫、高濕、無風環境。
李毅提醒
熱射病分勞力型熱射病和非勞力型熱射病。
醫院目前收治的幾位熱射病病人主要都是戶外或者高溫環境下的作業人員,屬於勞力型熱射病。而居住在通風不良環境中的體衰老人,就屬於典型的非勞力型熱射病。中暑後,如果沒被人及時發現,就有生命危險。
一旦體溫持續升高到超過40℃,熱射病就可能發生。
「在中暑之前,常常會有先兆中暑的表現,市民一定要注意身體發出的警報。」李毅表示,如果突然出現頭昏、口渴、心慌、無力、精神渙散等不適,就要引起警惕。
重要提醒
隨著持續的高溫,熱射病的高發期將很快到來,數據統計,每年7月末到8月是附一院急診科中暑患者就診高峰,最多一天接診過十餘名熱射病患者。
李毅提醒,最近接診中,發現消化道疾病和呼吸道疾病的患病人群有所增多,這與空調病和暴飲暴食火鍋、冷飲等刺激性飲食有關,希望市民注意清淡飲食。
夏季心腦血管疾病風險高發
患有基礎疾病的老人要警惕
「
最近每天我們都要接診五六名卒中患者,大多是七八十歲的老人。
」
蘇大附一院副院長、腦卒中中心主任方琪說,
缺血性腦卒中和高溫天氣密切相關,
身患基礎疾病的老人要特別警惕。
來自急救中心的數據也顯示,
本周已經有145位中風患者呼救120急救,
比之前明顯增多。
65歲的葛大爺每天有在公園打拳鍛鍊的習慣,但是前天他像往常一樣出門鍛鍊後,卻癱倒在地上,話也講不出來。同行的老人發現後,趕緊呼叫急救車將其送到醫院救治。原來,葛大爺是高血壓患者,因為未規律服藥血壓上升,誘發了中風。
為啥夏天中風也會高發?
夏天身體為了散熱,
會使體表的血管擴張,
更多的血液循環到體表,
大腦、頭部的血流量會減少。
而且人體大量出汗,
血液濃縮黏稠度增高,
易出現凝血,誘發意外。
此外,
不少高血壓人群
以為夏天血管舒張,可以不吃藥。
其實,血壓是動態的,
如果服藥疏忽,很容易發生中風。
如何預防?
1、對於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中風高危人群來說,家裡空調溫度不要打得過低,室內外溫差一般以相差10℃左右,否則容易導致血管急劇收縮或擴張,誘發中風。
2、夏天應該多飲水,稀釋血液黏稠度,起到加快血液流通的作用。
「3到4.5小時是卒中溶栓救治
的『黃金時間』,越早越好。」
如果出現偏癱、失語等應引起警惕,儘快將患者送到醫院。市民可以用「120」口訣幫助加強記憶——「看到1張不對稱的臉,檢查2隻手臂是否單側無力,聆聽是否口齒不清」,如果發現這樣的「120」症狀,應即刻撥打「120」急救電話。
有研究顯示,
氣溫達到35℃以上,
心腦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就會明顯上升。
除了中風患者,
心梗的患者也要引起警惕。
天氣燥熱,人體交感神經興奮,
心跳血流速度加快,心臟負荷增加,
也容易發生心血管意外事件。
以下8類人是「中暑高危群體」,
應格外注意。
8類人夏天更易中暑
中暑主要是由於高溫環境影響人體體溫調節中樞,使體內熱量過多蓄積所致,
1
喝水少的人
水分補充不夠,不利身體排汗散熱。
身體過熱時,不要喝冰水。對胃腸、血管收縮都有影響,建議補充溫水。
2
不出汗的人
先天汗腺不發達,或是使用了抑制排汗藥物的人,身體散熱功能失衡,更易中暑。
例如:吃了含抗組織胺成分的感冒藥,會抑制副交感神經系統,而排汗需要靠副交感神經系統運作,一旦被抑制,會影響排汗功能。
另外,若使用鋰鹽或利尿劑,會大量排尿,身體易缺水,同樣容易中暑。
3
好勝心強的人
壓力大、有強迫性格、事事求勝者,夏季容易發生「情緒中暑」,尤其當氣溫超過35℃、日照超過12小時、濕度高於80%時,生理中暑和「情緒中暑」的比例都會急劇上升。
4
腹瀉的人
拉肚子容易因流失過多水分導致身體缺水,進而引起中暑。
5
睡眠不足的人
排汗需要良好的心肺功能,心臟輸出血液的量才夠。常熬夜或睡眠不足時,通常心肺功能較差,會影響排汗。
6
肥胖的人
胖人皮下脂肪厚,比較不容易散熱。
7
劇烈運動的人
運動會加速體內產生熱量,運動量越大,產熱越多,越容易中暑。
此外,身體有大塊肌肉的人,運動時產熱的量比一般人多,也是中暑高危人群。
有代謝疾病、慢性病或心肺功能不佳者、使用安非他命(精神類藥物)者也容易中暑。
8
老年人
由於衰老,老年人循環功能減退,皮膚汗腺萎縮,機體散熱不暢。
專家3招防住暑熱
1
少量多次補水
不要一次補充大量水(大於500毫升的水)。建議先喝一兩杯水,隔半個小時再繼續補充。除了適量喝水,還要補充電解質,比如淡鹽水。
2
家中常備中暑藥
家中可準備十滴水、藿香正氣水等。
體弱多病、有基礎性疾病的老年人,如果出現先兆中暑的情況,在吃完藥、補充足夠的水分後,間隔半個小時症狀沒有緩解,就不要繼續吃藥了,建議到醫院就診。
需要注意的是,藿香正氣水(片)、十滴水中都含有酒精,不建議兩種藥同時服用。
3
減少外出活動
高溫天儘量減少外出活動,老年人如果需要單獨外出,要帶好水、毛巾及一些急救藥物。
在家如擔心冷風影響健康,可以將空調調到除濕檔,緩解悶熱感;或者將風扇對著牆吹,使涼風更柔和。
一旦發生中暑,這樣做能救命
一旦有人核心體溫超過40℃,出現意識混亂或昏迷,應立刻撥打120,同時快速降溫。
首先,將中暑者移到蔭涼處,脫掉外衣;
然後向其全身洒水,或用濕毛巾擦拭身體,同時打開空調或用電風扇降溫,身體若被吹乾,要繼續噴水,反覆進行,儘量將體溫降至38.5℃以下;
如果中暑者沒有昏迷,可以適當補充水分,如果出現嘔吐現象,要讓患者側臥,避免嘔吐物吸入造成呼吸道阻塞或引起吸入性肺炎。
*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非商業用途,僅作為科普傳播素材。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蘇州市衛生健康委提醒您
道路千萬條,健康第一條
生活不規律,親人兩行淚
、
戳「在看「,關注健康!
來源:引力播、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