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舒城:全縣二十一座古橋,多無存或改建,唯有龍津橋容貌依舊

2019-07-03     出外龍舒人

作者:湯雷

舒城縣境內現存的或有資料可查的古橋21座,大體可分為石拱橋和平板石橋兩種。其中石拱橋有張母橋、秦家橋等8座,平板石橋有龍津橋、周瑜橋、蟹子橋等13座。這裡就其中較為著名的橋樑記述如下:

龍津橋

民國時期,龍津橋(來源 | 《大阪每日寫真特報》)

龍津橋,位於城關鎮碼頭社區,從北向南跨越南溪河。花崗岩結構,四垛、五孔,全長40米、寬3米、高8米,垛長6.6米,呈長方菱形,橋面為長石條鋪成。南溪河原為龍舒水(今杭埠河)由西向東流經城南與由北向南驛道相交,於城關南門外設官渡,曰:「龍眠古渡」。明萬曆年間(1573),主河道南徙,南溪河水勢減小,於渡口附近建13垛石橋——龍津橋,渡口遂廢。清初,因橋樑倒塌,渡口恢復。清光緒辛丑年(1901),邑令肖仁丙集鄉紳百姓之資,按明代原橋形制重建龍津橋,歷時6年,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建成使用,渡口再次撤除。

龍津橋(來源 | 《舒城縣交通志》)

龍津橋建築精美,橋兩旁原有石柱欄杆。橋南頭有建橋紀念亭,亭中有石刻碑記。橋亭毀於民國戰火之中,原橋欄杆亦壞。1982年政府撥款維修,仿造花崗石欄杆。1984年縣政府公布為全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載入《中國古橋大觀》。該橋現仍為碼頭街至三里街交通要道。

2018年,龍津橋(攝影 | 束文傑)

周瑜橋

周瑜橋,又名南舒橋。位於原城關南門外護城河上,現為中大街與碼頭街結合部,原為兩台一垛兩孔石板橋,全長15米,橋面寬3米,高4米。1972 年重建,拆毀原橋垛改為單孔石拱橋,凈跨8米,寬9米,兩旁設人行道。在拆毀原橋垛時,發現河床系軟質地基,採用柱基礎。原橋垛里藏「叫生銅人」一尊。

周瑜橋(來源 | 網絡圖片)

據清嘉慶《舒城縣誌》記載:元末邑人許榮,在故舒城基礎上,加築城牆,修馬道,挖城河。明弘治十一年(1490),知縣安郁增築,城址南徙。後建石橋,以舒人周瑜命名。民國三年(1914),被洪水損壞。民國八年(1919),被洪水沖毀。1922年,重修。

張母橋

張母橋,位於張母橋鎮后街,三孔石拱橋,長15米,寬5.8米,保存完好。據當地口述材料:明代萬曆年間,此地叫老牛灣,一張姓漁民遺孀為方便人們通行,乞討募捐建成此橋。後人為紀念她的功德,命名張母橋。後經多次維修,保存完好,成為舒城縣西北部重要集鎮張母橋標誌建築物。

吉慶橋

吉慶橋,位於桃溪鎮西街頭,雙孔石板橋,長11米,寬4米。橋頭原有排樓,上書:「西津古道」,扼舒城縣至六安州官道,1970年改建成水泥橋。

2019年,桃溪鎮西街(攝影 | 束文傑)

同壽橋

同壽橋,位於萬佛湖鎮蔡塘村楓香樹店,始建於1900年,兩垛三孔石板橋,全長15米,橋面三塊條石鋪成,寬1米,高4米。原為安慶通往六安官道橋,現為通村步行橋。

同壽橋(來源 | 《舒城縣交通志》)

(根據文物普查資料整理)

附:舒城古橋一覽表(2008年8月)

西門大橋,舒岳公路2km+900m,石板,後改建為石拱。

九井橋,舒岳公路23km+110m,石拱,後改建。

雨林橋,舒岳公路24km+500m,石板,後改建為石拱。

韋窪橋,舒岳公路34km+650m,石板,後改建。

胡家河橋,山河公路3km+700m,石板,後改建。

回龍橋,城關鎮西門外,石拱,完好。

王華橋,柏林鄉,石板,完好。

迎新橋,干汊河鎮,石板。

陳三橋,干汊河鎮,石拱。

秦家橋,柏林鄉秦家橋,石拱,後改建。

蟹子橋,城關鎮三里村,石板。

三門壋橋,城關鎮五里村,石板。

西門口橋,城關鎮西大街,石板,後改建。

小東門橋,城關鎮,石拱,後改建。

和平街橋,城關鎮,石拱,後改建。

查水河橋,春秋鄉萬善村,石板。

龍津橋,城關鎮碼頭社區,石板。

周瑜橋,城關鎮,石拱,後改建。

張母橋,張母橋鎮,石拱。

同壽橋,萬佛湖鎮蔡塘村,石板。

吉慶橋,桃溪鎮西街,石板,後改建。


  • 作者:湯雷(《舒城文史資料》第四輯)
  • 運營:束文傑
  • 編輯:束文傑
  • 製作:町甽融媒體工作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st7a_GsBmyVoG_1ZZf6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