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與後金的戰爭中,袁崇煥立有大功,主要有兩點:
1、修築和鞏固關寧錦防線,扭轉了自萬曆四十七年薩爾滸之戰後,後金頻頻進攻,明軍節節敗退,戰線一再西移的戰略態勢,在遼東戰場上與後金轉入相持。
由於勞師遠征和缺乏根基,後金繞道蒙古只能掠劫而無法占領,必須突破關寧錦防線才能入主華夏。遼東戰場是明與後金的主戰場,對戰爭結局起決定作用。
2、整訓遼鎮明軍,極大的提高了遼鎮明軍的戰鬥力。後世聞名的「關寧鐵騎」就是在袁崇煥任上編練成軍的。這在廣渠門之戰中有突出表現。
人都有缺點,沒有誰永遠正確。我不想捧袁崇煥為聖人、完人——他也是凡人,難免犯錯。對袁崇煥的錯誤要客觀看待,公正評價。我認為過不掩功,殺之可嘆。現在看來,袁崇煥的長處是軍事戰略,按照他的方略,女真不大可能入主華夏。戰術水平不及皇太極,被繞過薊門。不大講政治,為君王所忌,最後也因此而死。但不可否認,當時明朝沒有人比袁崇煥更適合主持遼東,在他死後,「邊事益無人,明亡征決矣」。
袁崇煥死後,明朝對後金的戰局為何急轉直下?我認為軍事上主要是因為「輕敵」、「冒進」。很多人自詡為天朝大國,瞧不起後金小國,無視明朝在軍事上處於劣勢,自薩爾滸之戰後明軍對後金主力野戰必敗,明軍不依託堡壘簡直無法與之對敵的事實,一再派軍隊出擊。明軍主力是被圍城打援,在野戰中覆滅的。
我們看寧遠之戰、寧錦之戰,袁崇煥採取孤守、固守、死守之法,絕不給對方打援的機會。女真要突破關寧錦防線,就必須層層突破,這得用多少時間?同時整訓軍隊,按照遼鎮的發展速度,如果給他五年時間(從督師薊遼起),不急於出戰,明軍有可能在野戰中與女真打平,十年之後,形勢就可能逆轉。孫子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己,不知彼,每戰必殆!當朝不懂軍事,連基本的敵情我情都研判不清,就喜歡瞎指揮,豈能不敗?
明朝沒有堅持袁崇煥的方略?在袁崇煥下獄之前,朝廷和皇帝什麼時候妨礙過他的方略?事實證明了他的方略耗資千萬結果完全是失敗了。他死之後遼事糜爛不是恰恰是因為袁崇煥放棄蒙古不救朝鮮的方略,給後金一個穩定的後方和一個充足的機動空間。
你吹噓的關寧防線是孫承宗建立的,說跟袁督師一根毛的關係都沒有那是誇張了,但是根袁督師的關係也僅止於一根毛那麼多,袁崇煥主要的方略是在關寧防線基礎上再修錦州,然後再修大凌河小凌河,一路修到赫圖阿拉去。對於袁督師這個戰略,我只能說這是神一般的戰略,只有神一般的袁督師能想出來。
守城的確算打仗,打仗有各種各樣的方法,但其實堵起城門對著後金方向吐唾沫也算打仗。等後金自己退走之後,就可以宣布勝利一口唾沫糜爛數十里了。至於你提的廣渠門,袁督師敗的一塌糊塗,就別提了,一萬人對兩千人一敗塗地,城頭的百姓拿石頭砸他們。稍微有點羞恥的人都虎羞於提及。
個人認為:獨不行對歷史的了解和對問題的分析都流於表面,如果事情真這麼簡單,中華不至於亡天下!當時明朝積弊叢生,沉疴難治,這不是某個人或者某幾個人的問題。出了事情就把當事人當替罪羊殺掉平息民憤——自欺欺人,於事無補,反而錯過了救亡的良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st6NwXIBfGB4SiUwRHE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