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發現和文獻證明:五帝時期,中國就逐漸從氏族部落向國家過渡

2019-05-14     北斗維斟

大約距今5000—4000年前是中國傳說中的「五帝」時期,這時候有許多著名的部落聯盟的首領,如黃帝、炎帝、蚩尤、太昊、少昊、顓頊、帝俊、堯、舜等。根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的情況來看,這個時代正處于氏族部落向國家形成的過渡時期,因此該時期也是中國遠古文明的萌芽階段。本文試著從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上去進行了一些探究。


一,私有制萌芽和氏族公社的解體

在氏族公社時代,人們過著「小國寡民」的生活,沒有階級壓迫,沒有社會等級,人們集體勞動,產品平均分配。孔子將這種原始的狀態稱為「大同」,現在可以稱為「原始共產主義」。然而這並非真正的美好樂園,這是社會生產力低下的產物。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這種「大同」社會就逐漸走向崩潰,取而代之的是階級的社會,孔子稱為「小康」。

大汶口鏤雕旋紋象牙梳


隨著生產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便出現了剩餘產品,這位私有制的出現奠定了基礎。以大汶口文化為例,當時這裡的飼養業初步發展,因此大汶口遺址中有三分之一的墓葬中存在以豬骨隨葬品。家豬是大汶口時期人們的重要財產,它們最初是歸氏族公有,但後來逐漸演變為了家庭私有財產。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私有財產的範圍不斷擴大,各類生產工具、陶器、藝術品等都逐漸成為了財富積累的對象。如在大汶口遺址中往往有幾十甚至上百件的陪葬品,這說明私有制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

大汶口文化神秘符號

私有制的出現必然帶來貧富分化,進而產生階級的分化。在大汶口發現的133座墓葬,可以分為普通小墓、中等墓葬和少數的大幕,其中小型墓葬的的隨葬陶器一半不超過5件,而中等墓葬的隨葬品能夠達到幾十件,大型墓葬的的隨葬品將近300件,還包括精美的象牙和玉器,甚至還發現了一件玉鉞,這是權力的象徵。

大汶口墓葬

私有制的出現使得傳統社會組織——氏族公社走向了解體,而新興的父系家族制度出現了。因為戰爭的影響,男人的地位提高,形成以男子為中心的父系家庭。在父系家族中,男人是家長,而女人則地位較低。這一點從墓葬中可以體現。過去的墓葬基本以多人合葬和同性合葬為主,而現在取而代之的是夫妻合葬墓,多以男左女右為主,尊卑觀念十分明確。

二,國家行政體制的萌芽

當氏族公社走向解體的時候,一種新的社會聚落出現了——城市。城市在古代被稱為「國」「邦」「邑」等,是考古學上證明是否進入文明階段的三大標誌之一。在距今4500年—4000年前的龍山文化時代,共發現了50多座史前城市遺址,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比較著名的有章丘城子崖、天門石家河、四川寶墩、太湖一帶的良渚遺址、山西的陶寺遺址、陝西的石峁遺址等。這些城市遺址一般都有護城河等軍事防禦工程。

石峁遺址


修建這些規模較大的城市證明了社會已經擁有了組織管理、工程管理、資源投入等方面的條件和實力。能夠調動巨大的人力物力並有效地完成這些龐大的工程,其前提是社會必須要有強有力的管理體系的指揮系統,這些都是國家產生必不可少的條件。據史料記載黃帝時期有「萬國」,堯舜時代有「萬邦」反映了當時氏族部落向城邦國家過渡的局面。

陶寺遺址復原的天文台

列寧曾說「國家是一個階級壓迫另一個階級的機器,是迫使一切從屬的階級服從於一個階級的機器。」,這些機器裡面就有軍隊,監獄等暴力機關。史載黃帝時期「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說明黃帝已經初步建立軍隊,以征伐諸侯。黃帝又「官名皆以雲命,為雲師。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也就是黃帝為了控制各部落,開始設置官員。

黃帝陵


到了堯舜時期,國家體制進一步得到了發生,出現了更多的官員。主要的官員有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龍、倕、益、彭祖等。舜設置了四岳,四門,十二牧等機構以論政務;設置了司徒、后稷、土、工、虞、秩宗、典樂等機構來管理各部門。刑法也在這時候開始出現,堯時期「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贖刑」,可見當時的刑法有「五刑」等。


,王權和社會等級的形成

鉞在中國古代是軍事權力的象徵,最早的鉞是玉制的,到了青銅時代出現了青銅鉞。根據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漢字中的「王」字就是從鉞的形象發展而來。因此,鉞的出現反映了王權已經開始萌芽。王最開始是負責部落聯盟的軍事首領,由氏族會議推舉產生,在中國古代叫做「禪讓制」,在西方叫做「軍事民主制」。但在戰爭不斷增多的情況下,王的權力不斷增大,逐漸從軍事長官變成了部落聯盟的領袖。《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這已經說明了黃帝已經是事實上的部落聯盟領袖了。

王字的演變


隨著王權的增強,古老的「禪讓制」開始遭到衝擊。一些軍事首長或氏族首領的權力和財富迅速增大。他們逐漸由氏族成員的公僕,變成為特殊的顯貴。首領職位的繼承已不再是氏族會議民主選舉產生,而且憑藉權力鬥爭產生,甚至試圖將王位傳給自己的後代。但這又遭遇了其他部落的反對,因而在部落內部時常會發生權力鬥爭。古本《竹書紀年》云:「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淮南子·天文》云:「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這些都反映了遠古時代激烈的權力鬥爭。

良渚遺址發現的玉鉞


在這種鬥爭中,王權逐漸增大,成為了部落聯盟的首領,甚至擁有了生殺大權。《五帝本紀》記載堯曾「流共工於幽陵,放讙兜於崇山,遷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為了使得確立王權的權威,王族開始壟斷宗教祭祀,將王權神權化。《國語》中記載顓頊時期「絕地天通」,使得「天地相分,人神不擾」。

大鏤空雙面神徽紋四神鳥太陽圖騰

此後王就成為了溝通天人的權威。這種「絕地天通」的現象在考古學中得到了證實,例如在良渚遺址中,出現的祭壇往往和貴族墓葬一體分布。祭祀中所用的玉、璧等禮器就成為了宗教神權的代表,往往成為貴族的隨葬品,《周禮》載「璧琮以斂屍」。神權和王權和合一代表了階級社會的產生,以是中國禮制的萌芽。中國禮制的核心便是貴族之間的等級名分,強調上下、尊卑、長幼之間的等級秩序,以確保王權的獨尊。不同等級的貴族所用的禮器都必須和身份相匹配,「名貴賤、辨等級」。在山東龍山文化墓葬中,可以看出有明顯的四個等級。

玉琮(良渚文化)


結語

什麼是「文明」,1958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東方研究所召開的一次研討會上,一個叫克拉克洪的學者提出了三個考古標準:城市、青銅器、文字,這一個標準很快被世界學術界所公認。不過要注意的是,這裡的文明的英文單詞為civility,有國家和城市的含義。城市、青銅器和文字三大標誌是來考證一個地方是否出現了國家。在中國的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足以證明在五代時期,中國就朝著國家體制過渡了。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大禹最終建立了夏朝,後來又確立了世襲制,標誌著中國的國家出現了,中國進入了文明階段。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sd-6_msBmyVoG_1ZC5P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