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其驤等現代歷史地理學家提出的「版圖中國論」一直是當代史學界的主流觀點。譚其驤說:「從18世紀50年代到19世紀40年代鴉片戰爭以前這個時期的中國版圖作為我們歷史時期的中國的範圍。所謂歷史時期的中國,就以此為範圍。不管是幾百年也好,幾千年也好,在這個範圍之內活動的民族,我們都認為是中國史上的民族;在這個範圍之內所建立的政權,我們都認為是中國史上的政權。簡單的回答就是這樣。超出了這個範圍,那就不是中國的民族了,也不是中國的政權了。」
清朝版圖
準確來說,「版圖中國論」用的是清朝從1757年到1840年的版圖,而這個版圖直到1858年才發生較大的改變,持續時間長達100年,這是歷史上任何王朝都是無法辦到的。清朝的面積突破1000萬平方公里是在1723年平定了青海,到1911年之間,總時間超越了180年。清朝在這個時期的疆域面積超過了1300萬平方公里。在中國歷史上,面積在巔峰時期能夠超越1000萬平方公里的只有唐朝、元朝和清朝。而唐朝只維持了25年,元朝的總時間也沒有100年。明朝巔峰時期的面積大概為700萬平方公里,只維持了20年。
另外,清朝還是中國主權形成時期。在清朝之前,國際法還未形成。到了清朝,西方列強開始在亞洲跑馬圈地,清朝和俄羅斯等簽訂了一些列的條約,將清朝占領的1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主權化了。沒有主權化的土地,實際控制時期的確屬於中國,但是一旦軍隊撤走,就被別人占據了。主權化的土地,即使國家暫時沒有力量控制,但是國際上依然承認屬於中國,除非重新簽訂條約。1912年,清朝頒布《清帝退位書》,將這1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轉讓給了中華民國。雖然北洋軍閥和南京國民政府都沒有能力控制新疆、西藏、青海、蒙古等,但是國際上認可這些地區的主權屬於中國。因此是清朝奠定了中國的疆域基礎。
我們再來看看清朝的疆域分布。清朝的疆域可以分為內地、東北(滿洲)、蒙古、西域(新疆)、青藏五大部分,分別就是過去的漢、滿、蒙、回、藏五大民族的聚居地。在中國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王朝能夠同時擁有這五大地區。元朝雖然擁有貝加爾湖一帶,但是沒有西域,當時的西域屬於察合台汗國。唐朝巔峰時期雖然控制著整個西域和蒙古高原,但是沒有控制黑龍江流域和青藏高原和雲貴高原。明朝巔峰時期,沒有控制蒙古高原和西域,以及青藏高原。而寶島台灣也是在清朝納入版圖的。
唐朝(淺紅色為短暫控制地區)
j
元朝
j
明朝(黃色為短暫控制地區)
j當然,清朝疆域也並非完美,只是接近於完美。因為清朝沒有控制貝加爾湖一帶的「布里亞特」,因為這裡在明朝末年就被俄羅斯占據了。沒有擁有朝鮮半島和越南北部,這兩個地方都是以藩屬國的身份存在。在清朝後期,是有機會在這兩個地方設省的,不過當時的李鴻章放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