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時代里,掀起護框狂潮的雄鹿?

2019-12-15   安可的五維口袋

​防守這玩意想好,得踩中時代特徵才成。如果要充分理解,就必須得知道其中內在邏輯的演變和歷史變化。


拉塞爾和張伯倫兩位老爺爺在天頂對壘的年代,回合數動輒往130+疾馳,超快的節奏和參差不齊的身體素質,讓60年代的防守多以誇耀單體能力為主。威爾特如何封到貝拉米半場不能出手,拉塞爾又如何用控制封蓋落點幫助庫西們發動快攻,成體系的防守策略和布局在口口相傳的對位傳說面前讓位。


毒品、ABA分走的天賦還有斯賓塞-海伍德一類過早進入聯盟簽下合同,因而對球隊和勝利沒有足夠責任感的大學肄業生,讓70年代NBA最大的看點從攻防交鋒變成了今天的「黑珍珠」與「天行者」又在內線做了什麼體操動作,或者是哪個種族歧視的笨蛋在公眾場合又發表了讓人不得不為之消音的言論。


至於防守?那是什麼東西?


當時光推進到80年代中段,我們很難說凱爾特人防守的出眾究竟是源於他們勤奮的練習與賽前精巧的布置,還是單純因為沒有成型的工資帽規則再加上提前十年透支掉運氣為代價換來的天賦堆積。當你的球隊有丹尼斯-詹森、羅伯特-帕里什和麥克海爾,再加上拉里伯德擔任四處掃蕩的橄欖球四分衛時,只要你的教練不是正在實行奇怪實驗的老尼爾森,你的球隊防守總不會稀爛。


那會,優秀的防守是什麼東西?——丹尼斯-詹森派去對位了魔術師!帕里什纏住了賈巴爾的老骨頭!伯德四處出擊,夾擊斷掉了奧拉朱旺一半的傳球!


防守依然像是個人英雄主義的傳說,或者是彎腰下馬努努力,靠緊繃神經就能做好的簡單玩意。而不是需要數百萬美金養出一套制服組,熬夜搜集對手球隊所有球員進攻傾向和關鍵數據,制定優先護框還是優先撲遠射、對一個簡單擋拆的防守都能分出繞掩護、換防、大延誤後歸位、蹲坑等小項目,充滿工業感的體系。


查克-戴利的活塞對麥可-喬丹個人能力的忌憚,讓NBA第一次擁有了一整套完備詳盡,針對個人的防守體系,空出底線壓縮視野、持續干擾破壞接球、中鋒如何上步掩護、大前鋒怎麼干擾喬丹的擋拆,「喬丹法則」這一專程噁心公牛的玩意具備跨時代的意義,但粗野的惡意犯規註定只能讓他們在規則不健全的時代領取最後的輝煌。


然後,防守體系開始出現了。



菲爾-傑克遜治下的公牛,喬丹與皮蓬戰略性的放空中路,造制捕獸夾壓迫持球人;帕特-萊利一手遮天的紐約,尼克斯高裂度的夾擊和施壓,再由尤因控制籃板和禁區。防守,開始以一種完備的、細緻到站位和每個球員對對位者防守選擇這種充滿設計感的體系出現,防守開始講究策略包括有側重的控制區域,有選擇的誘導對方完成低效率的出手,對側翼和明星中鋒的防守開始注重整體的聯動性,開始講究取捨。


但新的問題出現了:球員或者說球隊進攻端能力的進步沒能追上NBA防守體系的革新,防遠大於攻,黑暗時代降臨了。


——明星球員的射程還沒有完成升級,克里斯穆林和雷吉米勒的三分投射均以無球為主,而持球投超強的麥可喬丹又對三分淺嘗輒止,把技能包留在了中投。巨星的投射效率效率有上限。


——角色球員的射程更加慘不忍睹,精擅長兩分的帕特森都已經算是難求的頂尖射手,大部分球員在進攻端無所事事,除了偶爾給球隊當家做兩個擋拆,唯一的價值就是傻站在禁區,在老大單挑時多帶來幾個防守,然後等著能不能靠臉拼到幾個進攻籃板。角色球員拉開空間,參與進攻的能力接近於零。


哪怕強如NBA歷史第一中投王的麥可喬丹,中距離投射命中率也不過五成上下,想要提高球隊的進攻能力,只有兩種策略:
1.儘量多去籃下,在禁區完成終結,博取罰球。——中鋒成為了那個時代建隊的主旋律。


2.放棄效率提升,優先選擇中距離自主創造進攻能力強的鋒衛搖擺人,再配上搶籃板大隊沖二次進攻,投不准,那我就多投,用產量覆蓋效率。——後喬丹時代的四大分衛,都是這個思路下走到最後進攻模型。


但無論怎麼建隊,諸位肯定都發現了一個問題:無論怎樣,進攻體系的核心思路,都在禁區。


當進攻能力弱到不足以逼迫防守方做出「你媽和你老婆掉水裡你先救誰」的選擇,而只能給出唯一解時,防守雖然好,但卻沒有藝術、沒有腦力、沒有挑戰性,只有無聊的WWE和真人相撲。


只需要做好三件事:


1.深入貫徹落實陣型收縮,所有人都像在防13年總決賽前五場半遠投失去信心又突破威脅過大的勒布朗一樣站位。


2.對明星球員不計代價的夾擊,反正你的射手無法給出回應,那你就只能浪費時間再組織一次進攻/低效強投/把處理球的速度提升到一個變態的程度。


3.防好切入,那是對手唯一能輕鬆拿分的方式了。


天天吸引夾擊這件事本身沒什麼好吹的,因為只有傻子才不夾擊,在夾擊之下能像喬丹一樣超高產量與超低失誤率才值得吹。


然後,就是漫長的進化、革新、與演變。德克-諾維斯基閃過了空間型內線的魅影,史蒂夫-納什讓我們知道了高位V字擋拆進攻效率的極限,勒布朗與熱帶我們認知了側翼風暴和小球四號位,勇士作為集大成者在2015年登頂,天地翻轉,新時代不再有乘坐殘黨們的船。


這裡面我們得承認規則的助力,以及球員,尤其是角色球員投射能力的火箭式竄升。


——球星們持球投三分的能力,讓更多沒有超強突破能力的球員有了更高的效率上限,並且讓擋拆有了從前從來沒有的戰術威脅。中鋒背身作為效率提升唯一解的手段不再重要了。


——角色球員們拉開空間的能力,讓夾擊不再是一拍腦袋就能做出的決策,而是兩種被打死方式的二選一。


(圖一:2018年總決賽騎士對勇士G1,勒布朗在高位尋求一次擋拆時,騎士其他三名球員試圖為他清空單側時的站位)



(圖二:1993年總決賽公牛對太陽總決賽G4,喬丹在弧頂接球單挑時,公牛其他三名球員試圖為他清空單側的站位)



面對超級多射手、超級好空間以及規則便利加持下的明星持球人們,這時代的防守球隊必須得做一道難度比從前高得多的選擇題,細節不表,從發展路線上看,他們拿出了三種大致的應對方案:


1.上線施壓、夾擊持球人、局部多防少逼迫出球。


優勢:擅於造失誤,能夠強行降低對面持球人的產量。

劣勢:過度施壓會導致犯規數目無法控制;容易漏後門(籃下空切);後場籃板表現不佳;以及對出球上佳球員使用後會導致對方獲得空位三分出手。


2.無限換防,拆解所有的持球擋拆無球擋拆。



優勢:對手幾乎不可能獲得空位和戰術空切。逼迫對手把每個回合都變成單打。

劣勢:對自身防守資源(尤其是中鋒位置)要求極高,較難成隊;球隊整體體型側翼化,護框和籃板保護乏力;容易被簡單的無球戰術「騙」出換防,導致護框手、最強防守人輕易離開防守位置;吃假掩護;害怕超級單挑手。


3.蹲坑,又見蹲坑



優勢:犯規控制好,護框極佳,籃板保護好。

劣勢:懼怕持球投(無論是中距離還是三分)極強的球員,因壓迫力不足造失誤能力不夠。


對於策略一和策略二,在勇士王朝崛起這幾年的勇士和試圖狙擊勇士的大隊身上,我們已經看到過無數次了,而策略三也被諸如庫里、武藏和利拉德懲罰過無數次了,我們都以為這將是一個即將推出歷史舞台的戰術。


但目前百回合失分最少的雄鹿告訴我們,沒有那麼簡單。



雄鹿毫無疑問是頂尖防守強隊,而他們毫無疑問,正在踐行著蹲坑的大方針。賽季進行至今,雄鹿隊壓制對手籃下出手比重聯盟第一,比第二足足低了三個百分點,限制對手籃下命中率聯盟第三,籃板保護聯盟第五,放給對手的百回合三分出手數卻也是聯盟第三,壓迫對手失誤的能力聯盟第二十一。


在防守四要素里,他們完全放棄了造失誤,把籃板保護和犯規控制做到了極限,堅決不給你二次進攻和上罰球線的機會,而對於四要素里最重要的限制對手有效命中率里的兩個大頭,雄鹿則用自己的理解和配置,選擇了抓籃下輕三分的防守路線。


他們的策略很堅決,但卻不會給你熱火那種孤注一擲的瘋狂;他們的做法很單一,但卻不像前幾年的紅隊一樣缺乏彈性,與其說他們是在用身體防守,倒不如他們是在用腦在賽場上搭建了一個名為「雄鹿」的賭場,制定賠率、設立規則,無論賭客身家多少,一場乃至一個賽季下來,莊家雄鹿永遠是盈利的那方。


大樣本下,運氣和個人的記牌,怎麼能贏過精算師呢?



而讓他們這麼做的底氣,大抵又有三條:


1.他們最終把運氣的不確定性丟給了對面。



業界一個公認且經過各種數據專家驗證的事實,就是最能體現防三分能力的數據是三分出手數目而非命中率,就是因為三分命中率的隨機性。大多數三分突然失常的夜晚並非源於防守或著什麼神乎其神的「大心臟」,就是單純的手感波動。


40%的三分球和50%的中距離——樣本量越大,前者超出後者的程度就越多,但樣本量越小,前者與後者之間的差距就越不明顯。


提升有效命中率的兩個大頭三分與籃下,雄鹿的配置做到了能讓他們極端的控制籃下,那就保證了在一個賽季的大樣本里,雄鹿限制有效命中率的基本盤永遠不會崩盤,而在季後賽系列賽/生死戰的小樣本里,雄鹿把「是不是夠准」的隨機事件完全丟給了對面。


雄鹿本身就是聯盟前三的進攻球隊,在籃下被完全封死的情況下,準是不行的,你只有超准才能追上雄鹿的進攻效率。說白了,雖然雄鹿上賽季被猛龍淘汰,但從戰略上,他們依然相信後三場三分球17投14中的范弗利特是命運對他們第三場沒能拿下的懲罰與玩笑,而不是連續幾個賽季需要面對的常態。


2.聯盟持球投的資源,被大大高估了



雄鹿優先控籃下放持球投,但不等於放棄防守持球投。在防守擋拆時,他們會讓防掩護人上搶繞掩護,儘量不讓你在三分線外終結而是出手中距離持球投,大洛和字母哥的腳步都能在保證不犯規的情況下完成刷卡式的「象徵性」干擾。



防守方想利用一個簡單的掩護中出現的一線空位出手三分,你以為人人都是庫里和武藏?


事實上,如果正兒八經的為目前和湖人並列第一的雄鹿,可能正在考慮的主要對手列個表,我們會發現,東西部現階段前四里的精英級擋拆持球投資源:


東部:76人(無);熱火(無);凱爾特人(沃克)


西部:湖人(無);快船(蘆葦/倫納德);獨行俠(東契奇);紅隊(武藏)


這些對手裡面,雄鹿對紅隊和凱爾特人都有絕對的體型優勢,東部第二的76人如果有持球投資源早就統治聯盟了,並列聯盟第一的湖人打蹲坑的貝恩斯時甚至只能掏出布拉德利的手遞手中距離,獨行俠確實還年輕,唯一相性最為克制的快船,剛剛被雄鹿揍出了28分分差。


人家也是真有這個底氣和餘裕,這樣堅持。


3.雄鹿的防守資源,還是太屌了。


可能有讀者要問。既然護框蹲坑這麼好用,這麼適合當今的聯盟,怎麼也就雄鹿在使用呢?


答案很簡單,想要能護框,你得首先有擺護框資源的資格。


你要想護框,首先得有五號位資源,而能護框的五號位起碼需要噸位(擋拆終結能力普通),且大多遠射能力低下(拉不開空間)。在優先追求進攻的時代,具備這兩點特質的巨人早在三年前就被淘汰了大半,邏輯鏈很簡單:你需要重型巨人才能維持蹲坑,而重型巨人拖進攻,大多數球隊根本不敢擺重型巨人,那你還蹲個錘子坑。


而雄鹿不一樣了,麻吉送的大禮包沿用至今,大洛是聯盟僅有的幾個有空間威脅(雖然這賽季下滑了),有噸位,不容易犯規,籃板保護好,是不拖進攻的重型巨人。


以及這幾天被我念叨過無數次的,四號位的機動性決定了球隊在執行大中鋒護框時對擋拆軍訓的抗性,因為他們會來回補位破壞擋拆和延誤錯位,而聯盟中最適合做這件事情的四號位一隻手就能數的過來——追夢格林、西亞卡姆、霍福德、戴維斯......以及揚尼斯-阿德托昆博。



沒有比字母哥+大洛更完美的組合了。這就是雄鹿防守體系的根本。



這就是現在聯盟第一雄鹿的防守邏輯,也是他們的秘密。


至於兩年前的那個夏天,如果魔術師機靈的成功續約大洛,湖人內線大洛/霍華德+戴維斯的禁區防守有多恐怖先不論......單就是如今湖人爭冠之路上最強競爭對手之一的雄鹿,也未必是現在這樣子呢。



我現在終於,看懂上面這張圖了。(狗頭保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