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思考,科比會以什麼形式從我們身邊離開。
「戰士要被最後一戰里的最後一顆子彈打死」,這段子有點老套,但理是這個理:躂伐四方,征戰一生的將軍,我們希望他們離開這個世界時,體面合轍,莫虧了生前風光,對得起身後令名。
我之前和朋友們閒談,就很惋惜威爾特-張伯倫離開我們的方式,他挑戰極限,收割名譽、金錢和各色年輕艷麗的肉體,把籃球和世界當作自己浪漫人生的一種消遣,那古希臘神話里雕塑般的肉體,最能象徵人類強健的體魄,因心臟病離世。
逝者未必小意,但一路看著他們的傳說長大的我們,都暗自不忿。
也就在四年前,我坐在電視機前看科比的退役戰,心裡想著:倦疲聵乏了一賽季,病痛和年輕兩座大山積壓著,斯台普斯就陪他瘋瘋,看他樂樂,讓他出手三十次哪個三四十分,足夠了。
帶著這樣的想法,我聽著宿舍樓、食堂里和樓下圍攏的人群從驚訝到歡呼,再從歡呼到沉默,最後是從沉默到哽咽,他一路突破,震開防守人高拋打板,擋拆中橫穿雙人刺突中投,然後是左側逼近三分線,撤步高弧度強投拿到第56分。
平心論,科比並非我最喜歡的球星,但那一刻是中午家人聚餐,我還是生生站了起來。這無關於個人喜好、愛憎,你心屬90年代的肉搏還是10年代的火炮,你是勒布朗的粉絲還是喬丹的擁躉,只要你是個體育迷,你一定會五內翻湧,因為偉大正在你面前發生。
那之後,他後場持球推進,看著擋拆,運球向左,踏進三分線中投,反超,他落地,回頭,全場山呼海嘯。那樣子酷似日本劍戟片,劍客一擊即中,然後揮刀血振,一樣的豪烈、一樣的凌厲、一樣的傾世。
看著這樣的離去和告別祭,我當時心裡只覺得:大丈夫生當如是。
也就是當時,我心裡掠過了點想法,這等人物,與籃球告別都如此壯麗,要怎麼樣才能配得上他和世界揮手的瞬間呢?
再然後,我看著他退役演說,把「xx out」變成了一個各界人爭相模仿的段子,他創辦運動飲料,搞曼巴訓練營,再到征戰奧斯卡......喬丹在退役後當然功成名就,魔術師玩轉商業帝國,伯德連著拿最佳教練和最佳經理,勒布朗沒準要去競選州長。
但沒人像科比這麼鬧騰,這麼活潑,還要和媒體哼唧:如果我的人生結束時,籃球依然是我最生命里最大的成就,那我也太失敗了。
聽聽,多麼一個孩子氣、幼稚、倔強、不服氣的中年胖大叔。
偉大的巨星們,大多都有自己獨特的人格屬性和固有名詞。比爾-拉塞爾是勝利,黑人在六十年代遭遇的壓迫讓他像渴求空氣一樣渴求這兩個字;威爾特-張伯倫是驚嘆,籃球、健身、所有的運動、兩萬個女人的故事都是為了謀求世人崇拜的眼光;麥可-喬丹的名詞是「征服」,擊碎一切再踐踏你的尊嚴;勒布朗-詹姆斯的名詞是「偉大」,這看起來像個祝福但其實是束縛他的咒語,這些關鍵詞或多或少的決定了他們的命運。
有那麼一段時間,我以為科比的名詞和喬丹一樣,但我後來發現,他只是執拗而已,執拗的設定目標,執拗的要超越喬丹、執拗於和鯊魚的冠軍數,執拗於技藝的雕琢,看看喬丹就知道了,屬性是「征服」的人不會把自己放在世界的對立面,而科比格外享受當反派。
明明已經功成名就,普天之下少抗手,但卻他媽好像還是那個在鹽湖城三不沾的小屁孩。如此的純粹,如此的中二,如此的幼稚,如此的惹人討厭,也是如此的......讓人喜歡。
我當時想著,嘮嗑啊,你作為一個完美主義者加強迫症,如果你能控制自己人生中的最後一刻,是不是希望自己,能夠在81歲生日那天,帶著不知道啥時候終於生出來的兒子或者是孫子重孫子,在後院打籃球。
你一定打不過你的兒子或者孫子或者重孫子,他們會過掉你,他們會在你這個歷史最偉大的球員之一面前拉杆上籃,而你會三不沾,會被封蓋,會無法運球,你當然絕對不會允許他們有任何的手下留情或者放水,但如果真有這麼一刻,我就是相信,你最後一定能用我也無法想像出來的辦法,投中一個看起來不知道怎麼投進的球。
這才應該是.......你和世界告別的樣子。
但他最終,還是沒有按照我所想像的樣子的去結束,當然了,科比他本身,也從來不會去做人們意料中的事。問了一下身邊交往深的朋友,他們此刻對命運的憤怒,甚至都大過了遺憾和悵然。
他雙絕殺波特蘭人,底線扭腰翻身於不可能處橫生三分,他用中投絞殺魔術然後露出著名的「kobe face」,他轉身突破折了跟腱然後噙著熱淚罰球,他掙扎復出、告別、退役巡演,然後用60分震動天下。他不斷挑戰,不斷成功也不斷失敗,不斷遭受唾罵也不斷接受讚譽,
最後,批鱗浸毒的黑蛇,旋在他曾經統治過無數次的州郡之上,煌煌赤焰,烈火入殮。只是不知道把努力話說的壯麗一些,能不能沖淡幾許悲切,畢竟科比也一定不願意看到,他粉絲哭哭啼啼的臉。
就這樣吧。
除此之外,我所知道的一些仿佛命運安排的瑣碎細節:
——科比一生爭強不輸於人,他最後一條推特,是祝福自己二十一世紀最分庭抗禮的對手,如今湖人的新當家勒布朗,總得分超越自己。一生要強,但留下了體育的超越、挑戰和傳承。
——今早罹難的飛機,是開向曼巴訓練營,約莫是交女兒打球,或見見學員,或自己手癢難耐。一世痴人,奔向自己最愛的事業。
——他今早主動找了奧尼爾的兒子閒談慰問,他生涯最大冤家的下一代,可能是問學業,可能是考較長進,亦或是長輩關懷。一路偏執,但放下過往恩仇怨忿。
惟願諸公以此,而心下略慰。
幾年前的時候,我在車上看新聞,刷到了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故事,是科比看完《電鋸驚魂》和身邊人說:我覺得我可以做到,我可以在清醒的狀態下,鑽開自己的眼球,然後取出求生的那個鑰匙。
在飛機上那不安的幾分鐘,科比-比恩-布萊恩特一定是以盡力足夠的冷靜和睿智,幫助飛行員和其他乘客尋找了可能通向生存的道路,然後緊緊擁著Gigi,只是不知道,這位剛強、堅定、偉大、從不後悔的硬漢,是不是會對女兒說:
抱歉,但沒關係,有爸爸在。
在最後時刻里,不是什麼超級巨星,科比-比恩-布萊恩特是作為一個讓孩子們和瓦妮莎每次提起他都會驕傲的父親,和我們揮手告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