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師飯店舊址,又名德國海軍俱樂部,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湖北路17號,中山路與湖北路交口處的東北角(原斐迭里街與依列女街口),設計於1899年,1901年5月開始建造,次年完成,是青島早期德國建築的代表作之一。建築屬德國新文藝復興式風格。
德華山東礦務公司總部位於太平路上,又名山東路礦公司。約建於1902年,為磚石木結構。紅瓦尖頂三層。該樓的山牆上原砌有一石板,上飾礦工的行業標誌----兩把交叉的鐵錘。建築立面是封檐、抱角,券拱則為清水牆粉面,花崗石砌體。幾處高牆上飾以木桁架建築式樣。東立面上突起一座花崗岩石挑樓,使相對封閉的立面富有主體感。朝海的南立面上一層設有拱廊,二層設雙柱敞廊。門窗呈半圓形,室內設旋轉木樓梯,地面為朱黃瓷瓦和木地板。後又在原建築兩端接建,使建築整體趨於平衡。
膠澳郵政局位於市南區安徽路南端(廣西路和安徽路拐角處)。由漢堡阿爾托納區F·H·施密特公司施工。1901年5月16日建成,建築面積為1491.6平方米。建築為三層磚木結構的德式建築, 立面原為紅磚粉牆,角部高處塔樓,突出了面向街口的轉角。兩處山牆強調了建築的側面。臨街的屋頂覆以紅瓦, 北面的平屋頂則用鐵皮鋪成。聯拱券廊, 高陡屋頂上的弧形老虎窗以及主立面的山花增加了建築物的變化。是青島市現存最早的郵電營業樓。
侯爵庭院飯店舊址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廣西路(原亨利王子街)37號,西鄰浙江路,建於1910年-1911年。該建築造型具有含蓄與沉穩的城堡格調,突出了自然和鄉土化的特點。該建築為磚石結構,共三層,底層有粗獷的蘑菇石勒腳,一至二層之間設計有橫向的兩條飾線作為分割,第三層的窗戶被鑲嵌在巨大的紅色坡瓦中,屋面為牛舌瓦覆折坡。其立面為非對稱布局,在南面二層設有露台,西南轉角處設有與南、西兩個立面融為一體的塔樓,底層以短粗上呈斗形的石柱支撐,圓頂逐漸收縮上升,最後呈針尖狀,該塔頂部分曾被改造拆除,在2005年的修繕工作中根據舊照片復原。
海恩大樓建於1900年,大樓建成後不久曾發生過一次火災,修繕後沒有重建塔樓。該樓曾是漢堡美洲航運公司、膠州地方法庭的辦公樓、30年代以後被用作飯店、歌廳和旅館。在青島人記憶中,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青島食品店那一時期,中山路進門處有一個很高的台階,樓梯的一部分在馬路上,而肥城路那個門卻是個平路。此建築1999年拆除,仿老建築重建,現在是格林豪泰酒店,機場大巴2號線的始發站。
青島「橡樹餐廳」位於蒂爾匹茨大街(今莒縣路),為1900-1901年在其公寓西南增建的附屬建築,開設橡樹餐廳。
蘭德曼商業綜合樓舊址位於廣西路與安徽路交叉口的廣西路27號。這座建築是由經營光學儀器和珠寶的德國商人蘭德曼在1901年至1902年間建造的,他曾在一樓開過經營手錶、珠寶和金銀首飾等物品的商店。紅瓦坡屋面,南側屋面上有三座造型別致的老虎窗,東南轉角處入口的門楣上還有刻著房主姓名「G·L」的浮雕。曾經拆掉的塔樓已經恢復。
青島中山路17號始建於1897年,斜坡紅瓦頂,清水紅磚牆壘砌,造型以德國古典復興樣式為主,又融合了折中主義風格,形成了華麗的立面形象。資料顯示,這裡德占時期是私人宅第,後來陸續做過報社辦公樓和礦泉水廠,現為中山旅館。
濰縣路南起德縣路,北至濟南路,是條完全與中山路平行的南北向街道。據說德占青島後,海濱一帶為歐人居住的青島區,北部城區是中國人生活、居住的鮑島區。以中山路北段、濰縣路一帶為商業中心。當年的濰縣路是條繁榮的商業街,很多老字號將店鋪開在這裡。
濰縣路上曾有幾家書店。日本二次侵占青島時期,青島的中華、商務等書店都關閉了,濰縣路上的新民印書館成了當時青島最大的一家書店,敵偽編印的中、小學教科書由他們獨家經營。另外淪陷區文人如北方的袁犀、梅娘、南方的張愛玲、蘇青等人的作品,也都是這家書店經售,青島淪陷的幾年裡,這家書店顧客不少。
濰縣路上還曾有過廣安隆、廣聚隆等粵菜館,早晨供應叉燒包、雞粥等粵式早餐,中午和晚上供應粵菜,廚師是廣東人。中山路上有一家粵菜館叫英記酒樓,康有為就是在這裡赴宴後病逝的。解放後,幾家粵菜館在公私合營後,合併為一家,叫廣州食堂,位於濰縣路、高密路口,在國貨公司擴建時已拆除了。
膠澳總督府,位於市南區沂水路11號,1904年5月開工,1906年4月竣工。由德國設計師拉查魯維茨設計,建築師為德國人馬爾克,由德國漢堡阿爾托納區F.H.施密特公司施工。建築造價85萬德國馬克,建築面積7500平方米。該樓是一座磚石、鋼、木混合結構的建築。採用十九世紀歐洲公共建築的對稱平面,四面和中間略為突出、中軸線外突出之風格特點。平面為凹型中軸對稱,東西長80米,南北長約40米。四層設半地下室。現為青島市人大、市政協辦公樓。
醫藥商店,原名賚(lài)壽藥房,位於市南區廣西路33號。建於1905年,德國人庫爾特.羅克格設計,磚石鋼木混合結構。共4層,檐高18米,紅瓦蒙莎頂。該建築立面為紅色牆體,間以清水粉牆和彩色方形牆磚,上部兩個樓層及兩座煙囪所採用的拱形與曲線具有青年風格派的典型特徵。建築上以花崗岩裝飾檐口、滴水嘴和底部粗短的承重柱,幾塊暗紅色曲牆磚上壓入橡樹葉的圖案,巨大的老虎窗上方的紋章上鑿有一根蛇體纏繞的圓杖(醫生的標誌),靠巨大的老虎窗和屋頂的一排豎窗採光的高起蒙莎頂,為這幢樓房另外開闢了第四層空間和造型,整個建築屬歐洲青年派風格。現計劃打造為青島礦泉水博物館。
德華銀行,位於太平路海邊,建於1899年至1901年,由德國著名建築師海因里希•錫樂巴(Heinrich hildebrand)和路易斯•魏爾勒設計,大樓的支柱、牆基、屋檐、裝飾線及屋頂的細方石皆用本地的花崗石砌成,現已成為保護建築,但仍有市民在此居住。
海濱旅館,位於南海路23號匯泉灣畔,建於1907年,建築面積5694.29平方米。地上三層地下一層,磚木鋼結構,紅瓦坡頂,三層帶外廊,平面呈條形,布局嚴謹,中軸線左右對稱,大門居中,整個建築以紅磚清水牆白灰勾縫,兩端局部山牆為混水牆,比例適當,簡潔明快,具有德國中世紀民居建築的裝飾手法。現為青島城市建設集團辦公大樓。
路德公寓,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德縣路4號,建於1905年,是一座舒適,美觀的公寓式旅店。設計師庫爾特·羅克格。業主海倫·路德女士。該建築為德國三段式公共建築,磚木結構,總建築面積約1600平方米。花崗岩牆基,牛舌瓦折坡屋面。公寓高二層,一層為木製拱形窗戶.北立面以木製陽台及露木架構裝飾,閣樓上有老虎窗。立面簡潔而富於變化,這種變化由中間虛空的外廊和兩端觸目的實牆共同完成,而巨大的紅色坡頂成為其最明顯的標誌。居中的主人口和開設在坡頂中部的閣樓窗洞,構成了主立面的核心部分。公寓的一樓有四間帶敞廊的客房,北面是客廳和餐廳,其下方的地窖里設有廚房。寬敞的主樓梯通向二樓,上設兩間套房和五個軍人間。除了一間軍人房外,其餘軍人間內均無浴室和廁所。公寓的南面有一座網球場,西邊則設有車房。現為青島市稅務局辦公室。
海因里希親王飯店,位於市南區太平路29-33號,始建於1899年,是青島最早竣工的大型高級飯店建築。飯店建築為磚石木結構,二層,正面雙層外廊,正門分兩層三拱券,立面縱向三段式處理,兩段為"山"字型屋脊。東山牆上刻有一個中文"壽"字作為山花。整個建築處理為當時歐洲流行的飯店建築形式,該部分為海因里希親王東館。1905年在飯店後側新建亨利王子飯店音樂廳。1911年,又在飯店西側增建一旅館部,稱為海因里希親王中館。1993年拆除海因里希親王東館,原址處為泛海名人大酒店;海因里希親王東館西館被拆除後,原址為青島日報社大樓。現存海因里希親王飯店旅館部,現為棧橋王子飯店。
棧橋,初建於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位於中山路南端,是青島最早的碼頭。經1931年改建和1985年整修,現寬8米,全長440米。橋南端築半圓形防波堤,堤內是一座具有民族風格的兩層八角亭,金瓦朱壁,盔頂飛檐,題名「回瀾閣」。
德國軍官俱樂部,位於萊陽路8號的海軍博物館院內,為德國總督授權的供第三海軍營和遠東艦隊軍官使用的俱樂部。建築設計師是Heinrich Schubart(海因里希·舒巴特),1922年,青島回歸前的膠澳臨時督辦公署就設在這棟樓,是國民政府在青島的前沿指揮中心。對照德國明信片上建築的模樣已經大變。原先非常有建築特徵的三個門洞,有兩個已被堵死,因防震的需要,門間又加了兩根直通屋頂的方柱,建築的東面精華部分也同樣作了改建,使原先軍官俱樂部的主要特徵面目全非。
E街區祥福洋行公寓1號樓(已拆),建於1903-1904年,這座大樓臨海因里希親王大街的主立面設計為對稱立面,兩側較為堅實的部位開洞窗,並設置由多段弧線進行勾邊的山牆,立面整體採用白線勾邊的紅磚清水牆,並在窗台等處點綴花崗岩石材,形成對比和變化。該建築於1993年被拆除,並仿照原樣重建。(資料來源《希姆森回憶錄》)
本組圖文作者為島城文史與攝影愛好者姚鵬,轉載請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