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春天。西安電影製片廠來膠縣拍攝電影《丁龍鎮》。這部電影是歷史上首部在膠州拍攝的抗戰電影,膠州秧歌也第一次被搬上銀幕。當年應電影劇組之邀,縣文化館組織了百餘人的秧歌隊配合劇組拍攝。當時年僅18歲的本文作者湯淑敏老師就是其中之一。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四十三年後,讓我們隨著湯老師,再次感受重溫老膠州人那段難忘的記憶......
一張老照片——懷念那些在膠州拍電影的日子
後排左一是本文作者湯淑敏
閒暇時,翻閱老照片,突然發現了一張我們參加拍攝抗戰電影《丁龍鎮》部分膠縣籍演員的合影。頓時塵封已久的往事歷歷在目,思緒的閘門再也關不住了。
1977年春,西安電影製片廠來膠縣(現膠州市)拍攝電影《丁龍鎮》。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抗戰勝利後,膠東地區米河縣丁龍鎮的群眾敲鑼打鼓,女的扭秧歌,男的打棒槌,遊街歡慶。文化部門從全縣挑選了近百名文藝骨幹表演這個場面,我也被選其中。
重修前的城隍廟
集中排練地點在老城隍廟(現已重修)大院裡,當時是縣文化館的辦公地點。我學大秧歌的啟蒙老師是胡志蘊(山東省級膠州秧歌傳承人)。演員們都很年輕,不知道大秧歌是咋回事。以前扭的是通俗秧歌,紅綢系腰、雙手握綢,揮動胳膊「舞四步」;現在學的大秧歌,右手握扇、左手持娟,婀娜多姿「扭三步」。胡老師要求我們,要注重碾、擰、伸、韌、扭,動作也要「個性強」,講究「快發力、慢延伸」形態上追求「三道彎、扭斷腰」(這美妙的形態,被專家們在後來的挖掘和研討中總結為:膠州秧歌的主要特點是「三彎九動十八態」)……
傳授膠州秧歌的胡志蘊老師
本文作者湯淑敏與胡志蘊老師合影
白天,胡老師教女的秧歌,冷偉老師教男的棒槌,2位老師在各自的場地高喊著口令,不厭其煩地教大家。晚上,就請老藝人帶著嗩吶和鑼鼓家什配樂練習。院子中央豎起高杆、拉上大燈泡,用粗繩子圍起一個圓圈,演員在圈裡扭,觀眾在圈外看。可謂觀者雲集,熱鬧非凡。排練場上,嗩吶聲聲,鑼鼓鏗鏘;少女們,俏麗容顏、柔媚乖哏、絲綢飄動、彩扇揚翻;帥哥們,血氣方剛、舞動跳躍、棒槌翻滾、鏗鏘有力,贏得了觀眾和製片方的讚賞。我們很快進入角色,扭著秧歌參加了歡慶等大場面的拍攝。膠州秧歌,第一次被搬上了銀幕。
二排穿淺色衣服是本文作者湯淑敏
在坊子街小樓飯店的東邊(現在的新華書店樓北面),拍攝了「歡慶勝利」的宏大場景。那是一條具有代表性的商業街,全是店鋪。製片方在街中間搭建了一座牌坊,遊行的隊伍穿越牌坊。勝利的人們揚眉吐氣、幸福無比,扭著秧歌、踩著高蹺載歌載舞,投降的日本鬼子脖子上掛著牌子,垂頭喪氣遊街示眾。
由於表演到位,加之外形可人,我第一個被《丁龍鎮》導演們選中。導演是男的大胖子叫魏榮,副導演女的叫羅真(她曾經導演過王熙鳳主演的《桃花扇》。我被領到一個辦公室里,服裝師給了我件淺粉色戴小花的大襟褂子,一條綠色肥褲子,導演們左瞅右相,再通過攝像機看,嘴裡說很好,我猜這可能就是試鏡吧?拍完歡慶秧歌后,我和另外被選的3個女孩又跟隨女主角5個多月,參與在膠縣拍攝的豐收、曬場、蓋房、開大會、阻截火車、打仗等所有外景。
那時覺得,能參加拍電影是了不起的事,外人羨慕,家人驕傲,本人自豪。18歲的我,在片中上穿一件大襟粉花褂,下著一條「緬褲腰」綠褲,腳蹬一雙綠花布鞋,頭梳一條大獨辮子,扭起秧歌來好像一個小村姑,打起仗來就是一個女民兵。讓我一直記憶猶新的是,扮演日本翻譯官「易木」的演員及其夫人(扮演男主角的母親)對我說的一句話:「膠縣大嫚真水靈,扭的秧歌特好看。」 他們兩口子特喜歡我,經常給我吃從西安帶來的糖和特產。他們和一些工作人員還主動提出到我家裡玩,為我和家人拍照留念。七十年代家庭還沒有相機,也沒見過。他們用膠捲拍照後2天就洗出來,都是1寸的黑白照片,還給我1根36張照片的底片,那時我感覺很長、很神奇,就跟電影底片似的。
後排右一是本文作者湯淑敏
在艾山公社(現洋河鎮)後夼村一農民家中,拍攝了蓋房上樑的鏡頭。男主角「大康」看到抗戰勝利革命成功了,想蓋房娶媳婦;女主角「梁紅露」帶領我們去她婆家,說服未婚夫去參軍,同國民黨繼續戰鬥,革命不徹底勝利堅決不結婚,最終大康參加了八路軍。
在龍山公社(現九龍街道辦事處)一個村子的大場院,拍攝了豐收的畫面。莊稼地里,我們與八路軍一起頭頂烈日,汗流浹背,手握鐮刀收割穀子。在馬路上,軍民坐著驢車,唱著豐收的歌兒,運送糧食。在場院裡,軍民曬穀揚場,我給八路軍送水、送飯,軍民魚水情,歡樂一家親。
在老火車站(現惠州路最北頭)拍攝了同國民黨打仗的激烈場面。我們臉頰塗抹上炭黑,手握長槍,每人發給幾顆空炮殼(沒有彈頭,光打響),向敵人射擊;地下到處燃燒著熊熊烈火,天空到處瀰漫著滾滾黑煙;戰鬥勝利了,國民黨的青天白日旗被扔在地下,我們的五星紅旗高高飄揚在火車站的屋頂上,日本翻譯漢奸易木被我軍擊斃,那肥胖的身體,慢慢地倒在早已準備的沙袋上,因倒下的不逼真,導演一遍遍重拍,直到滿意為止。
左五(中間正面照)為本文作者湯淑敏
女主角梁紅露(頭戴花)身後者為本文作者湯淑敏
以前只看到演員風光的一面,其實他們也不容易啊!在拍攝過程中,沒有太陽不能拍,演員們都躺在莊稼地里等啊等啊,雲彩飄過太陽一出,導演馬上大吼「開拍」,演員立即進入狀態;被拍攝的主要演員面前,有2個燈光師各抱著一個挺大的銀色反光板,太陽光打到反光板上,再反射到演員的臉上,這樣光才強才亮。如今拍攝技術高了,拍電影不會再扛著反光板了吧?不會非得有太陽才能拍吧?
每個演員都吃送來的盒飯,在片場或莊稼地里席地而坐與我們同吃同喝;早晨天不亮就得化妝,晚上很晚才收工。現在的主要演員片酬高,都有房車,可以上車休息。
電影《丁龍鎮》劇照
白天拍攝,晚上我們就和西安電影製片廠演員、工作人員們在老電影院(現在是維客商城)看樣片,只有畫面沒有聲音,電影是黑白的。拍完所有外景,他們又回西安拍攝內景。配音、剪輯、製作完成後,1978年,影片在全國公演;來膠州上映時,應廣大觀眾要求還加演了幾場;大約2003年,連續好幾年的抗戰紀念日,央視六台就播出《丁龍鎮》,每次都有朋友打電話給我:「快看中央6台,你們的《丁龍鎮》又演了」。市廣電局的領導還給我刻了光碟,我在北京工作的一個親戚,去王府井逛商店時驚喜的發現了原版《丁龍鎮》光碟,就立即買了,回膠州後專程送給我,這些光碟我至今保存。前些年網上沒有的時候,還有朋友和單位來借我原版的看。
記得有一天,在排練過程中,我與幾個投緣的好姐妹商議,咱們照相留念吧?大家一呼即應。我們來到照相館,身著演出服、臉上略施粉黛,每人洋溢著青春燦爛的笑容,留下了那張珍貴的合影。
1977年秋,西安電影製片廠為湯淑敏在牌坊前拍照留念
片片花絮,美好回憶;點點滴滴,銘記心底。花絮點綴了我少女時代五彩繽紛的記憶。時光宛如白駒過隙,幾十年倏然而過。縱然幾十年歲月光陰流水般沖洗,也沒讓心間這段記憶底片絲毫遜色,她時時浮現腦際,更讓我感到自己的人生多姿多彩。那時的刻苦和努力練就了紮實的基本功,為我今天在「大秧歌」舞台上的進步與收穫奠定了基礎。我相信,這張老照片必將伴隨著我走好今後的人生。
註:作者完成於2010年。
作者:湯淑敏,膠州人,現住市北區。膠州市審計局原紀委書記兼工會主席(已退休),曾被山東省紀委、監察廳授予忠誠衛士稱號,系中國舞蹈家協會會員,青島市「膠州秧歌研究會」理事,膠州市「膠州秧歌研究會」常務理事,」膠州秧歌代表性傳承人「。
湯淑敏多年來堅持寫作,50餘篇文章和詩歌被各級採用;酷愛舞蹈秧歌、柔力球與空竹藝術,先後多次參加國家、省、市大賽均獲得金獎或優秀表演獎;曾被授予全國十大健身達人、青島市優秀文化志願者、膠州市十大文化草根人物、膠州市中老年十大健身明星等稱號。
青島城市檔案論壇公眾號、青島城市記憶頭條號編輯整理髮布,轉載請註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wpIr3EBiuFnsJQVsfx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