貯水山兒童公園的百年歷史變遷

2020-04-02     青島城市記憶

「貯水山公園」是島城有名的山頭公園之一,位置在老市北區的遼寧路、黃台路、登州路和泰山路之間。據資料顯示,因海拔83米的東峰與海拔73米的西峰遠看狀如馬鞍,所以古代被叫做馬鞍山。德占青島時期,因在東山半山腰處修建貯水池,百姓遂稱為貯水山。又因日占青島時期所建祭鬼場所——日本神社,日本神社在中國人的眼裡,其實就跟中國傳統的廟宇差不多,所以青島人稱其為日本大廟,而將山名也改稱大廟山了。時至今日,老青島仍是習慣稱之為「大廟山」或是「貯水山」。

馬鞍山位於小鮑島村東南,1897年德國占領青島,開始用德國名人的名字命名青島的山頭,改名為「毛奇山」,並在山頂建成兩座容水6000噸的貯水池,青島人俗稱貯水山。同時在山上修建炮台,派軍隊駐守。在山東南一側建有一處小公園專供守軍操練後休息所用。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島後命名為「若鶴公園」。1922年中國政府接收青島主權後,將公園重新排列,該公園被命名為第二公園。

日本神社祭禮

日本神社祭禮

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島期間,將馬鞍山改名為「若鶴山」。1915年在山西北側修建頗具規模的日本神社——「青島神社」,以紀念在此次戰爭中陣亡的日本軍人。整個若鶴山被逐漸營造為一座以神社為中心的公園,這就是後來的貯水山公園。日人不僅廣植各種花草樹木,還在公園內引水造湖、圈養動物、設立相撲場等,供日僑遊玩休閒。

1918年12月10日,青島神社的主體建築完工,神社內建有金刀比羅神社大殿和稻菏寺等主體建築,山腳附近還有御膳房、禽鳥館、鶴池、動物館及相撲場等輔助設施。神社裡供奉的是日本的天照星大神、大欹巳貴命和明治天皇及進攻青島時戰死的所謂英烈。每年10月7日,他們還要在這裡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和廟會,以示不忘宗祖先賢。

當時貯水山上的神社的布局同日本國內的神社一樣。108級石階就是那時留下的。設在若鶴二丁目(今遼寧路)的山門是一個「開」字形的大型石牌坊,上書「青島神社」四個字。

進入山門後是一條筆直而漫長的山路,直達山頂,路兩旁栽種著從日本移來的櫻花樹;櫻花是日本的國花,也是日本軍人的象徵。走上108級石階,正面又有一架較小的第二鳥居,鳥居兩側也有一對小型石燈籠,穿過鳥居即來到廟堂前。

圖為神社內的「青銅神馬」

神社因被青島人俗稱「日本大廟」,山亦因此稱為「大廟山」。1922年,北洋政府收回青島後,將此山定名為貯水山。

大廟山下的日本人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島時期,在山東側、南側闢建日本僑民居住區,第二公園被毀。在此補充一下,第二公園的具體位置是位於貯水山下、青島山北,面臨登州路,因日占時期被稱為若鶴公園,所以很多人以為就是如今的貯水山公園,其實這是一個混淆,第二公園早已消失。

神社前等待被遣返的日本僑民

1945年,抗戰勝利後,這裡一度成了煙台國華中學的流亡校舍,國民黨政府將日本神社改為「忠烈祠」,紀念抗日犧牲的將士。但久受日本帝國主義統治、奴役的青島人,群起搗毀了日本神社,那座大牌坊則被憤怒的群眾用大繩拉倒。建國前,山上樹木多遭破壞,綠地荒蕪。上世紀50年代曾為市北中學校舍。

建國後,經過幾次大規模的全民義務植樹運動,貯水山上的植被得到恢復。1956年,市政府投資修建園內道路,淘汰枯萎死樹,補植黑松、雪松,修建荷花池,恢復綠地建成公園。同年,定名為「貯水山公園」。1957年,在遼寧路入口建石質門垛,並陸續建成培養溫室等。「文化大革命」期間,園內秩序混亂,管理困難,植物多有破壞。

上世紀80年代初的貯水山公園(逄淑才收藏)

70年代在西南角建下沉式盆狀露天旱冰場,梯形看台,可同時容納上千人,並經常舉辦文藝演出活動。商業部門在西部遊覽區內搭棚蓋屋,開辦物資交流會。由各單位積壓的生產資料、生活用品在這裡擺攤賣,大多東西很便宜,很受市民歡迎。到八十年代集貿市場公開了,這個「物資交流會」就撤銷了。

1972年,青島電視台在此山建起電視發射塔。並拆除了殘存的日本舊建築,還修了一條以山名命名的貯水山路曲折通到電視塔。1982年,市政府、市婦聯發動社會廣泛集資,興建貯水山兒童公園,在公園內增設了一批兒童遊樂設施和12生肖雕塑群。

當年的青島電視台大門(張冠英提供)

1984年3月12日和6月4日,青島市人民政府相繼發出《關於封山植樹建園的通告》和《關於建設十處山頭公園的通知》,發動社會大規模集資建公園,貯水山公園為十處山頭公園之一。1986年7月命名「貯水山兒童公園」,同年11月建成開放。

1992年的青島兒童公園(逄淑才收藏)

兒童公園的規劃建設以少年兒童活動為主,同時兼顧到青年、中老年人活動的需要。全公園劃分為兒童遊藝、文化娛樂、登高眺望、安靜休息四大功能區域。

八十年代兒童公園裡的「太空梭」(逄淑才收藏)

兒童遊藝區以兒童樂園為基礎,添設了太空梭、宇宙飛船、電動小火車、單軌遊覽車等大型遊樂玩具。

貯水山兒童公園「園丁雕塑」落成典禮。(逄淑才收藏)

文化娛樂區從西大門到電視發射塔,內設音樂控制噴泉、「園丁」雕塑、花廊,配有石桌、石凳、圍樹凳。

上世紀80年代貯水山兒童公園的觀景長廊(逄淑才收藏)

登高眺望區設在山頂,建有亭廊連接為一體的「觀港亭」一處,帶亭的園廊一處。

安靜休息區設在山北坡,建有兒童閱覽室一處、溫室l處、12生肖雕塑群一組、長廊1處及大象、袋鼠、猩猩等動物雕塑。

公園綠化,北、西兩側以黑松為基調;南側以櫻花、碧祧為主體,在遊藝室周圍及道路兩側栽植月季、玉蘭、牡丹、紫薇,在黑松林中配以紅葉李、楓樹、合歡等觀葉觀花植物。

自1992年每逢農曆正月初九至十六都會在貯水山兒童公園舉行全市性的蘿蔔、元宵山會。2005年,拆除遼寧路園門,改造擴大門前區,公園免費對外開放。成為島城居民、兒童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幾經變遷,除上山石階尚能辨認外,當年的痕跡基本不存。

山頭四角,當年炮台的痕跡依稀可見。

2010年,市北區對山頭公園改造,兒童公園最終又改回到了原先的名字——貯水山公園。

曾經的大廟、爛漫的櫻花是屬於上一代人的專屬記憶。曾經見證島城紛亂的炮台遺蹟和大石階,是無數孩童的快樂記憶。

從德占青島的毛奇山到日占青島的若鶴山;從德國的炮台到日本的神社;

從貯水山到大廟山、從貯水山公園到兒童公園,它記錄了青島遭受帝國主義列強侵略的國恥,它見證了這座城市百年風雨滄桑巨變,承載了島城幾代人太多的記憶......


本組圖文由青島城市檔案論壇公眾號、青島城市記憶頭條號編輯整理髮布,轉載請註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Vw4SR3EBfwtFQPkdJYgk.html





黃島路的記憶

2020-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