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備受關注的山東兩起冒名頂替高考案終於落下帷幕,頂替者也得到了應有的懲罰。儘管如此,陳春秀、王麗麗等人被頂替的人生、被竊取的學歷皆無法還回。在冒名頂替案中,沒有誰是贏家。
類似的冒名頂替事件,古已有之。不同的是,山東案是冒名頂替上大學,古人是冒名頂替侵占他人著作權。1000多年,唐朝有一個詩人,見到親外甥寫的好詩,便想據為己有,沒成功,竟然喪心病狂將自己的親外甥給殺了,這樁案件後來被稱為「因詩殺親」。
這個人就是宋之問,導致他痛下殺手的這首詩叫《代悲白頭翁》。聽到這個名字,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但說到「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句詩,很多人應該就知道了。
宋之問
據《唐才子傳》記載:大約在680年的一天,劉希夷將其苦思冥想出來的詩作《代悲白頭翁》拿給其舅舅宋之問評鑑,宋之問一看,佳作呀!他尤其喜歡「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一句,知道這首詩還未曾給其他人看過,於是懇求劉希夷將這首詩給他。
劉希夷起先答應後來又反悔。宋之問惱恨劉希夷誆騙他,又實在割捨不下這首詩,就命令奴僕用土袋將劉希夷活活壓死。可憐劉希夷當時還不到30歲。
劉希夷
宋之問殺人事件在當時應該並沒有被揭發,因為發生這件事之後,宋之問又活了三十多年。《唐才子傳》的成書時間也在元朝。
戲劇性的是,《全唐詩》收錄了劉希夷這首《代悲白頭翁》,在《全唐詩》的另一卷也收錄了一首幾乎一模一樣的詩,作者寫的是宋之問,題目叫《有所思》,上演了一場「真假美猴王」。誰真誰假,見仁見智。
這樁公案存在諸多爭議,一些人認為宋之問「因詩殺親」是捕風捉影、子虛烏有的事,而更多人認為確有其事,因為這確實像是宋之問能做出來的事。
如果你不了解宋之問,聽到他因為搶占一首詩而殺了親外甥,可能會下意識猜測他的才華平平無奇,至少比劉希夷水平低,寫不出好詩才會生出搶奪之心。答案恰恰相反,宋之問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
據《舊唐書》記載:「之問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詩,當時無能出其右者。」他與陳子昂、盧藏用、司馬承禎、王適、畢構、李白、孟浩然、王維、賀知章稱為仙宗十友。能跟大詩人李白放一起,詩文絕對有過人之處。
宋之問雖家世低微,但自幼勤奮好學,19歲即進士及第,進入仕途。當時正是武則天掌權時期,宋之問憑藉一手寫詩的好才華,也頗得恩寵。
久視元年(700年)春天,武則天御駕駕臨洛陽龍門香山寺。遊覽龍門時,武則天命眾人作詩,先寫成的人即賜以錦袍。大臣們奮筆疾書,左史東方虯第一個寫好,獲得了御賜的錦袍。
武則天影視劇照
可沒等他坐穩,宋之問也寫好了。他的《龍門應制》更加得武則天的喜歡,左右大臣都認為這首詩「文理皆美」。武則天沒有按照先前的遊戲規則,將先前賜給東方虯的錦袍拿回來轉賜給了宋之問。宋之問一戰成名,一時之間,風頭無兩。
宋之問在詩歌大賽上可不止一次奪魁。景龍三年(709年),唐中宗遊覽昆明池,也命群臣作詩,從中選出一篇優秀作品。宋之問又一次贏了,自此,他聲名鵲起,隱隱有初唐文壇領袖之勢。
即使時間倒回30年,回到宋之問殺劉希夷那一年,宋之問的才名也要遠遠高於劉希夷,當時劉希夷還只是一個無名之輩。為了一首詩,宋之問痛下殺手,其中的原因僅僅是喜愛嗎?最重要的原因,其實是他想通過這首詩獲得更高的名聲和地位。
宋之問清楚知道這首詩背後的價值,如果他真正將這首詩據為己有,他不可能只是自我欣賞,一定會大肆宣揚,越多人知道越好。他與北宋名士林逋(北宋一位詩人,終身未娶,死後連宋仁宗都哀悼)是兩個極端,林逋是寫完詩即撕,淡泊名利,宋之問卻是希望通過詩歌來提高自己的名望和地位。
他汲汲營營的心思昭然若表,他在《奉敕從太平公主游九龍潭尋宴安平王別序》中說:「下官少懷微尚,早事靈丘,踐疇昔之桃源,留不能去;攀君王之桂樹,情可何之。」
為了在仕途上爬得更高,宋之問依附武則天的寵臣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常常為他們代筆,作詩獻給武則天。他自己也寫過情詩給武則天,意圖自薦枕席。武則天欣賞他的才華,但嫌棄他口臭,這條路便斷了。
武則天影視劇照
神龍政變之後,二張被誅殺,唐中宗上位,宋之問也因之前依附二張之事被貶為瀧州參軍(今廣東羅定)。當時的廣東可不是現在的全國首個GDP破10萬億的經濟大省,完全稱得上是不毛之地,犯人多被流放至此。宋之問呆了一年就待不下去了,第二年就逃回洛陽,躲在朋友張仲之家裡。
唐中宗李顯影視劇照
張仲之一黨不滿武三思掌權,密謀刺殺武三思。宋之問偷偷知道後,將這件事當成了翻身的契機。他暗中將張仲之一黨的計劃透露給武三思,導致張仲之一家皆被殺。宋之問卻藉由此「功」順利升官。
從告密這件事就能看出他心術不正,做事不擇手段,對名利看太重。這種背信棄義、恩將仇報的事都做得出來,他做出搶詩殺親的事也就不奇怪了。
貪圖名利的他,因為站錯隊,依附安樂公主,最後也沒有落得一個好下場。先天元年(712年),唐玄宗即位後,宋之問就被賜死了,時年約56歲。
宋之問流傳較廣的詩句有「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以及「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等。他的才華毋庸置疑,尤其是在他經歷了仕途的無常,來到被貶之地,遠離宮廷,置身秀麗山水之後,他的詩作也開始有了質的提升,以上詩句分別來源於宋之問兩次被貶經歷。苦難果然是創作的源泉,連宋之問也不例外。
即使靠宋之問自己的才華也足以在大唐文史中留下光輝的一筆,何必要為了搶一首詩,殺害自己的親外甥,一直為後世所詬病呢?他算是一個「詩品不等於人品」的典型案例,詩雖好,人卻不行,讓人遺憾。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絡
——end
今日話題:
你相信宋之問「因詩殺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