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鄭成功第15世孫,一首《錯誤》紅遍大江南北

2020-08-04   人物派

原標題:他是鄭成功第15世孫,一首《錯誤》紅遍大江南北

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初識鄭愁予,從這首《錯誤》開始。

這首詩發表在1954年,距離現在已經有70多年,寫這首詩的鄭愁予如今也有87歲。

1933年,祖籍河北寧河的鄭愁予出生在山東濟南,原名鄭文韜,他的父親是一名國民黨軍官。抗戰期間,鄭愁予父親在外作戰,他母親帶著鄭愁予過上了顛沛流離的逃難生活。所幸苦難沒有摧毀教育,鄭愁予的母親在逃難過程中還不忘教導鄭愁予讀書識字和背詩。文學的大樹在鄭愁予的心裡逐漸生根發芽。

1949年,國民黨軍節節敗退,16歲的鄭愁予和母親帶著家裡幾位老人一路輾轉逃難,先從北京到南京,再從南京到武漢,從武漢又到長沙,之後經湘桂黔鐵路到了桂林,最後跟隨家人到了台灣,在台灣生活下來。

沒到台灣之前,15歲的鄭愁予已經開始寫詩,筆名叫做「青廬」。後來在台灣安定下來之後,鄭愁予決定重新寫詩。1951年9月,鄭愁予首次以「愁予」這個筆名在台灣的《野風》雜誌發表了第一首詩——《老水手》,18歲的少年詩人正式踏入詩壇。

之所以用「愁予」這個筆名,緣於兩句詩詞。鄭愁予非常喜歡屈原的《九歌》,特別是那首紀念湘夫人的詩歌,裡面有一句「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後來鄭愁予讀到辛棄疾的「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覺得愁予這兩字最適合做他的筆名。自此,他成為了「鄭愁予」。

1951年11月,紀弦在台灣創辦新詩周刊,象徵著台灣現代詩歌的萌芽,而後,他又鼓勵尚在軍校訓練的鄭愁予出版自己的作品。3年後,鄭愁予發表了《錯誤》。詩作一經發表,便在台灣引發巨大的反響,名噪一時。這首詩後來被傳入大陸,廣受歡迎,多次被海內外收入教科書。

初讀《錯誤》,驚艷於詩句營造出來的朦朧美感,仿佛置身於江南水鄉,化身一名過客,親眼見證了一個女子在悠悠時光中,懷著殷殷期待的心情,等待著遠行的歸人,最終等來的卻只是美麗的錯誤,「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讀完全詩能清楚感覺到女子的哀怨,是一首很出色的閨怨詩。實際上,這首詩的原型是鄭愁予的母親。他將兒時跟隨母親逃難過程中所遭遇的炮車、戰馬蹄聲等意象詩意化,創造出了這首《錯誤》。閨怨詩的背後其實隱藏了戰爭的殘酷。

鄭愁予將古典韻味和現代寫作方法相結合,賦予了《錯誤》極強的音樂性,這首詩也被譽為「台灣現代抒情詩的絕唱」。後期,《錯誤》也被羅大佑、李泰祥、李建復等歌手改編成歌曲傳唱。

除了詩人這個廣為人知的身份,鄭愁予還是鄭成功第十五世孫。2005年,漂泊半生的鄭愁予選擇將戶籍從美國遷回鄭成功曾經走過的金門,葉落歸根。

最後,再讓我們一起欣賞一下這首詩的完整版: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