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七虎,1937年10月26日出生於江蘇崑山,少將軍銜,防護工程專家、軍事工程專家、教育家,中國工程院院士,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科學技術委員會顧問,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口述/錢七虎
整理/記者 李鵬 圖文編輯/陳永傑
本文由中國數字科技館與北京科技報社聯合採編製作
日前,在武漢市慈善總會最新發布的《關於新冠肺炎防控捐贈款物公告第12期》中,一個熟悉的名字進入人們的視線,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陸軍工程大學教授錢七虎分兩次向武漢捐款,一筆400萬元,一筆250萬元,總額共計650萬元。
長江日報,武漢市慈善總會最新發布的《關於新冠肺炎防控捐贈款物公告第12期》顯示,陸軍工程大學錢七虎院士分兩次向武漢捐款650萬元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為國分憂,為民解難,中國人都應當出力。我們不是醫護人員,能出點錢,那是應該的!」他說。
錢院士不僅為我國的科研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他的愛國情懷更值得我們敬佩,這位愛國院士的身上究竟經歷了怎樣的故事?讓我們一起聆聽他的動人講述。
(以下內容是錢七虎院士在中國科協組織的科學家精神專題座談會上的講話,經過專家授權發布)
我出生在戰火紛飛的抗日戰爭初期,親眼見證了國家的創傷、疾病,也見證了我們國防和軍隊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別是親身參與並見證了我國防護工程研究與建設從跟跑到並跑,再到有所領跑的全過程,我感到很幸運,也很幸福。
最近有不少媒體朋友和年輕的戰友和我探討人生的意義,以及人生價值和知識分子的追求。大家問我有什麼成功的秘訣?回顧我的人生歷程,我想有四點體會可以送給大家。
第一、愛黨信黨、跟黨走,這是我一生中最正確最堅定的選擇。
淞滬抗戰後的1937年10月,我出生在江蘇崑山,那個時候正是國歌裡面唱的「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父母親在逃難路途中的小船上生下了我,為了怕我啼哭引來日本兵,母親就使勁摁住我。
我的童年有整整8年是在日本鐵蹄下生活的,4年是在國民黨統治之下。幼年時總有兩個情景浮現在我的腦海:一個是日本兵在我老家搶軍糧;一個是日本兵將殺害後的抗日游擊隊隊員屍體放在我們小學的操場上。我親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殘暴行為。解放以後,抗美援朝志願軍的英勇作戰迫使強敵止於三八線,這一切使我深深感到,沒有強大的祖國和軍隊,人民不可能有幸福安寧的生活。
1949年江蘇解放後,依靠人民政府的助學金,我順利完成了中學學業。1954年從上海中學高中畢業時,組織上先是打算將我保送到蘇聯留學。以前我曾經聽過一個報告,說「蘇聯的今天就是祖國的明天」,所以我很嚮往去蘇聯學習。但是剛成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到上海我們的中學裡招學員,組織上又一次找我談話,他們邀請我到哈軍工學習,出國留學還是在本國讀軍校?我面臨著重要的抉擇。
我想我所有的一切都是黨培養的,只有獻身黨的事業,才能報答祖國人民對我的恩情。於是我邁進了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的大門,成為哈軍工組建以後的第3期學員。
進入哈軍工以後,當時的防護工程專業選的人不多,因為大家覺得跟黃土和鐵
鍬打交道很土,但是我是學院骨幹,又是班長,所以我帶頭服從組織分配,選擇了防護工程,這是我人生中開始與防護工程結緣。1960年畢業以後,因為學習成績優秀,又是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又送我到蘇聯莫斯科古比雪夫軍事工程學院念研究生。當時工程兵政治部主任是一個老紅軍,他跟我講,我們國家現在還有很多人連吃飯都吃不飽,你們一定要努力學習。
我深知國家的重託,1961年到了蘇聯後,我下定決心刻苦學習,不辜負黨和國家的期望, 1965年獲得副博士學位以後,我被派到西安工程兵學院從事防護工程教學科研工作。後來組織又考察選拔我當了工程兵工程學院院長,1994年又當選為首批院士。現在回想起來,如果沒有抗日戰爭的勝利,沒有人民解放軍的英勇殺敵,沒有國家的助學金的支持,我將會像我的哥哥姐姐一樣失學失業,沒有組織的保送,我不可能進入哈軍工的大門,沒有組織的選派,也不可能到蘇聯留學深造,沒有組織的培養,我不可能獲得今天的成就。
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後,我像以前把我獲得的軍隊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金、何梁何利基金獎一一全部捐出來一樣,把80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資助我國新疆、貴州的困難學生。
我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我覺得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都是由先輩流血、犧牲、奮鬥換來的,他們把生命都獻給了黨和國家,我還有什麼不能貢獻呢?
現在我們國家發展還不平衡,還有很多貧困地區的學生需要幫助。如果他們能走出大山,成為對國家、社會有用的人才,那是一件非常有意義,也非常幸福的事。
中華人民共成立70周年慶祝大會隆重舉行時,我有幸被邀登上天安門城樓觀禮,聆聽總書記的講話。看到這麼先進的裝備亮相,還有我們幸福的群眾遊行,現場那種感覺是非常振奮人心的。新舊社會的強烈對比,使我深刻認識到,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中國人民的解放,也不會有中國人民的幸福生活,沒有黨的培養就沒有我的一切。愛黨、信黨、跟黨走,是我一生中最正確、最堅定的選擇。
所以我想告訴年輕的同學們,一定要按照黨的要求,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定正確的政治立場,只有這樣人生才不會偏航,事業才能成功。
第二、只有把個人的理想和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才能有所成就,實現價值。
愛因斯坦常說,把安逸和享樂當作人生的目標,不過是豬圈裡的理想。我認為一個人的注意力在哪裡很重要。「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朱光亞在1950年回國前,給留美同學的一封公開信中這樣寫到:「讓我們回去把我們的血汗撒在祖國的大地上,灌溉出燦爛的花朵。」這是多麼高尚的情懷。我們大家熟知的錢學森,一回國就建議國家要搞飛彈、原子彈,現在回過頭來看,這是多麼具有戰略意義的建議。
一個人想什麼關注什麼?和他的世界觀、人生觀是密切相關的。這就是老一輩科學家愛國奉獻、無私奉獻、科學報國的真實寫照。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面臨嚴峻的環境,但我們國家奉行的是積極防禦戰略,也就是不打第1槍,但是打好第2槍,來確保實施二次反擊。這是非常重要和艱巨的任務。我當時就想築牢防護工程這個堅固的盾牌,才能確保我國首腦指揮工程和重要戰略武器的防護工程的安全,才能確保實施二次反擊,這是我們國家國防安全的最後一道防線。從那時起,為祖國鑄就堅不可摧的地下鋼鐵長城,就成了我畢生的專業追求。
上世紀70年代初,我授命進行我國最大飛機洞庫防護門的設計。為了獲得正確的實驗數據,我趕赴核爆試驗現場進行實地調查。
在現場發現核爆以後,飛機洞庫防護門沒有被炸毀,飛機沒有受損,但是防護門出現嚴重的變形無法開啟,門打不開,飛機出不來,無法進行反擊。原因是防護門的設計均採用手算的方式,計算精度差,變形太大。我查閱後決定引用當時世界上剛剛興起的有限元的計算理論,也就是利用數學近似的方法對真實物理系統進行模擬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這要通過大型計算機來進行計算。當時我還沒有學過有限元理論,也沒有學過計算機的語言,但是為了克服這些困難,我翻譯整理出10多萬字的外文資料,通過當時中國最大的電晶體電子計算機計算,設計出了當時跨度最大、抗力最高,能抵抗核爆炸衝擊波,具有高抗力的飛機洞庫防護門。
之後,在這些成果基礎上我出版了專著,有限元原理在工程結構計算中的應用,還獲得了1979年全國科學大會重大科技成果獎。世界萬物相生相剋,有矛必有盾。如果說核彈是軍事鬥爭中銳利的「矛」,那麼防護工程就是一面堅固的「盾」,矛與盾總是在攻防對抗的過程中碰撞出新的火花。我和團隊時刻跟蹤著新型進攻武器的發展,只要「矛」這個進攻性的武器發展一步,我們就必須琢磨研究我們的「盾」如何更堅固一層。經過長達幾十年的研究,我們攻克了一個個難關,解決了一個個技術難題,為我國的戰略防護工程裝上了「金鐘罩」。
大國之間的競爭不僅體現在軍事實力上,更體現在綜合國力上。作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既要關注如何增強國防實力,也要關心如何提高綜合國力,謀求人民的幸福。
1992年珠海特區建設機場要炸平一座山,爆破岩體總量1085萬立方,要求一次爆破成功,而且要求總量一半的土石方定向投入大海,要確保大約1000米之外兩處村莊的安全,這樣大的爆破難度世界上還沒有先例。我帶領團隊六下珠海和大家一起研究設計方案和施工方案,當年12月成功實施爆破,創造了世界爆破史上的新紀錄。
我始終覺得一個有擔當的科學家,應當學習錢學森等老一輩科學家,不僅研究組織上交給你的課題,還要站在國家的全局進行前瞻思考。
從上世紀90年代末期,為預防治理城市的交通擁堵、空氣污染、內澇等城市病,我率先提出開發城市地下空間,發展城市地下快速路、地下物流等創新觀點,領受了中國工程院土木學部的第一個國家諮詢課題。我先後組織評審了全國二十幾個重點城市的地下空間規劃,由我制定的中國首部城市人防工程示範標準獲得國家人防科技進步一等獎,並在全國60多個城市廣泛使用。
這些年,我還在長江隧道、南水北調工程、西氣東輸工程、港珠澳大橋等工程的海底隧道、高放核廢物深地質處置等方面貢獻了我的學識和才智,我覺得這是院士的使命所系,也是作為一個科學家的幸福所在。
我常對我的學生講,一定要將個人名譽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結合起來,哪些事情對國家和人民有利,我們的奮鬥和拼搏就要向哪裡聚焦,這是一名科學家應有的情懷和擔當。
事實上一個人只有始終不忘初心,心懷家國,自覺把個人理想與黨和國家的需要緊密聯繫在一起,才能有所成就,實現人生價值,才能收穫成功的事業和幸福的人生。
第三科學是老老實實的學問,容不得一點的馬虎與心浮氣躁。
我在科技方面的成功,以及人生方面的成功,看起來好像是一個個偶然的機遇,但是我想說機遇永遠是垂青那些有準備的人。我們要做好迎接成功的準備,成功的準備首先是科學基礎的準備,基本功的準備。
我在中學、大學期間紮實的學習幫了我的大忙。我本科5年全優,因為基礎打得好,所以自學能力就強,後來很快自學了大學期間沒有學過的空氣動力學、有限元理論和電腦程式語言,並能夠獨立編寫大型的電腦程式。我深信高爾基的名言「天才出自勤奮」。
我就學於哈軍工期間,松花江很美麗,但是我沒有去看過一次;6年假期我只回過一次家,每個假期我都是留校複習、自學。所以我能夠成為全年級唯一5年成績全優的畢業生,年年被評為優秀學員和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
我留學蘇聯4年,除了莫斯科,沒有去過其他城市,到過紅場,但是沒有參觀過列寧墓,因為排隊占用過多的時間,我上街基本上是去書店或者是圖書館。
要成功還要有意志和品質的準備,才能不畏艱難,不怕挫折,不被干擾。馬克思說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艱險,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
我雖然沒有達到頂點,但是也算登上了科技的高地。我記得在我設計飛機庫大門時沒有學過有限元理論、計算機語言,沒有編過程序。當時國內只有七機部、五院、中科院計算所等少數幾個單位有大型計算機,只能在人家不上機的午飯時間和晚上,用他們的計算機計算,這樣飲食不規律,加上勞累過度患上了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和痔瘡,但這些困難我都克服了。
在我的人生經歷中,有很多事情我堅持了下來,也經歷過失敗,在一次核試驗中,我設計的一個野戰工事,攝像機被打壞了,但是我沒有灰心。在反覆找原因的過程中我發現不是我的計算或設計出問題了,而是門沒有焊接好,門被打進去了,找到了原因問題也就解決了。
文化大革命一開始,因為我的岳父受到四人幫的迫害,被打成全國文藝界的反革命修正主義集團的頭頭,禁止我接觸絕密資料和工程。但是我不灰心、不氣餒,我也不當逍遙派,利用文革的空餘時間鑽研,這為我在防護工程領域的開疆拓土、創新、引領打下了基礎。
在文革結束1979年的全國性學術會議上,我一下子提交了8篇研究論文,震驚了同仁,由於成績突出,1980年恢復職稱評審時,連助教和講師都不是的我,被直接評審為副教授。
回顧那段歷史,碰到困難不退縮,不停止科學研究,那是我人生積澱與進步的一個重要時期。如何做到不怕困難、不怕挫折、不被干擾?我認為一個人只有懷著堅強的事業心,才能有巨大的動力,才能沉得下心去,耐得住寂寞,不被名利干擾,才能不斷拼搏進取,始終走在科技的前沿。歷史上許多英雄和偉人的事跡對我起到了巨大的教育作用,奧斯特洛夫斯基、黃戚光、董存瑞等激勵我不斷前進、不斷成長,對我而言,歷史英雄一直活在我的心中,是他們的思想和言行照亮了我前進的道路,讓我永遠永葆革命的青春。
第四、只有正確擺正個人和組織關係,擺正個人和集體的關係,擺正個人和群眾的關係,才能順利前進。
2019年1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家科技獎勵大會上為我頒發了最高科技獎。我深知這份榮譽和褒獎不屬於我個人,歸功於黨和政府對我們科技人員的熱忱關心,歸功於社會國家對科技創新的充分尊重,歸功於領導同志們對我的支持幫助。
科學技術研究是集體的事業,我能參加核試驗,完成科研任務,離不開組織的支持,我能完成跨度最大、抗力最高的飛機洞庫大門的實際計算,是團隊一起努力的結果。我獲得的一些國家級科技獎項,都是我的團隊和各合作團隊積極奮鬥的結晶。
我連續三屆擔任中國岩石力學工程學會理事長,連續四屆擔任防護工程學會理事長,是防護工程領域同志們信任支持的結果,我能當上工程兵工程學院院長,當上全國愛軍愛國奉獻優秀幹部典型,也是學院廣大幹部大力支持的結果。
總結我一生,我深深體會到,一個人沒有大家的支持,就不可能有什麼進步和發展。作為科技人員更是如此,要得到別人支持,首先要支持別人,一個領導要得到群眾的支持,就要樹立和實現小平同志「領導就是服務」的理念。只要在吃苦擔當的時候,自己直前沖;排名報獎的時候學會往後靠,就一定能獲得他人的支持。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過,人家幫我永誌不忘,我幫人家莫記心上,我們要把助人為樂作為人生準則。
我的一生有一個最大的課題,就是培養優秀人才,打造優秀團隊。在我的團隊里,70%的科研項目由年輕人擔綱完成,完成一個課題,就培養一批技術骨幹;取得一項成果,就帶出一批創新能手。數十年來,我們團隊先後建成了國家重點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軍隊創新研究群體,有些人還是長江學者、新世紀千百萬人才、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軍科技領軍人才、國家自然科學傑出基金獲得者,我們這裡也成了實力雄厚的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基地。
我想告訴年輕人,任何事業都是集體的事業,不是個人單打獨鬥就能成功的,青年人要成功,一定要培養自己良好的團隊精神,處理好個人和群眾的關係,團結力量干大事。
我已經年滿82周歲了,我覺得還有很多事情想做、要做、能做,在我有生之年,我將始終做到無需揚鞭自奮蹄,繼續在防護工程領域、地下工程領域潛心研究,帶好學生、培養人才、關心團隊建設,為國家鑄就鋼鐵強盾,為國家的重大工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最後我想用鋼鐵怎樣煉成中的一段話,和大家共勉。「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所有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至於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不至於因為虛度年華而痛悔,這樣在他臨走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已把整個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奮鬥。」
我衷心希望我們的青年師生、朋友們大力弘揚科學精神,祝大家能夠在自己的領域有大的建樹和作為,努力成為實現中國夢的棟樑之才。
出品:科普中央廚房
監製:北京科技報 | 科學加客戶端
歡迎朋友圈轉發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
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謝絕轉載,違者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qsjVS3AB3uTiws8KK3up.html閱讀更多權威有用的科普文章、了解更多精彩科技活動,請下載「科學加」客戶端。蘋果用戶可以在App store搜索「科學加」下載安裝,安卓用戶可以在應用寶、360手機助手、豌豆莢、華為、小米等應用市場搜索「科學加」下載安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