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WHO給新冠命名看傳染病命名的學問

2020-02-17     科學加

WHO將新冠肺炎正式命名COVID-19後,目前該疫情已有3個名字。新冠疫情為何頻頻改名?WHO傳染病命名又有哪些原則?

撰文/張田勘(專欄作者)編輯/吉菁菁

新媒體編輯/陳炫之

當地時間11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在日內瓦召開發布會,宣布將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疾病正式命名為COVID-19,其中CO代表corona(冠狀),VI代表virus(病毒),D代表disease(疾病),19代表年份,中文意思為「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因此,此英文縮寫象徵著2019年發現的冠狀病毒和由它引發的疾病。

WHO總幹事譚德塞表示,選擇這一名稱,是為了避免將此病毒與地域、動物或個人關聯,消除歧視。

分清病毒名和疾病名

應當說,這個理由是充分的,也是合理的。但是,全世界的人都看到了,關於新冠狀病毒和疫情,這不是WHO第一次改名,而且現在的稱謂也的確比較混亂。WHO在1月30日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最新疫情報告中,建議將「2019-nCoV」作為該病毒的臨時名稱,還建議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為「2019-nCoV急性呼吸疾病(2019-nCoV acute respiratory disease)」。

這樣頻頻改名,是否會引起混亂,是否有科學根據,是否兼顧統一性?所有這些問題都應當得到合理的解釋。從對病毒的命名看,WHO早就指出2019-nCoV是臨時名稱,現在的COVID-19是正式名稱,只是2019-nCoV對病毒的命名,而COVID-19是對疾病的命名。因此,命名的問題涉及兩個層面,一是對病毒命名,二是對疫情(疾病)命名。

一個不成文的做法是,WHO對疾病命名,國際病毒分類學委員會(ICTV)對病毒分類命名,相關病毒專家們決定病毒的一般俗稱。不過,WHO也對病毒進行通俗命名,如之前WHO對新型冠狀病毒臨時命名為2019-nCoV。

WHO命名有原則

WHO對病毒和疫情的命名是既照顧通俗性,也有學術性,還要兼顧避免引起對地域、國家、個人和動物的負面影響,以消除歧視。這些原則在2015年5月8日發布的《世界衛生組織命名新型人類傳染病的最佳實踐》有統一說明,並且這份命名指南也由WHO、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聯合發布,表明是三個國際組織的共同意見。

這個指南的主旨是,儘量減少疾病名稱對貿易、旅遊業、動物福利的不必要負面影響。也要避免對任何文化、社會、國家、地區、專業或民族群體造成侵犯。因此,疾病命名的要素可包括:通用描述術語(臨床症狀、生理過程、受影響的系統等),如呼吸系統、神經系統、出血性、腦炎、免疫缺陷、功能不全等;

具體描述術語有:年齡組、患者人數、時間進程、流行病學、起源、嚴重程度、季節性、環境,如老年、急性、先天性、輕度、夏季、海洋等;還可以有病因及相關描述,如冠狀病毒、流感病毒、亞型等,以及年度,如2019。

但是,指南不推薦的措辭包括:地理位置:城市、國家、地區、大陸等;人名;文化、人群、行業、職業等;特殊的動物或食物種類;煽動過度恐懼的詞彙,如未知、死亡、致命、流行等。

因此,在照顧各種因素之下,才會有病毒和疫情的一再改名。

新冠病毒學術名稱仍存爭議

與WHO的命名相比,還有一個更為科學或學術化的命名,這種命名有著相應的學術標準和傳統,因此不會輕易改名,科學證據也比較充分,而且一以貫之和統一。在WHO對新冠狀病毒正式命名為COVID-19的同一天,國際病毒分類學委員會(ICTV)把新型冠狀病毒命名為SARS-CoV-2,這與2003年發生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SARS)的病毒SARS-CoV,和2012-2015年引發的中東呼吸綜合徵(MERS)的病毒MERS-CoV的命名是比較一致的,也有連貫性和統一性。

但是,國際病毒分類學委員會將新冠狀病毒命名為SARS-CoV-2也有與SARS-CoV混淆之處,容易讓人以為這是SARS病毒的另一種亞型,而非另一種與SARS病毒不同屬的另一種病毒。

1975年,國際病毒分類學委員會正式命名了冠狀病毒科。根據病毒的血清學特點和核苷酸序列的差異,冠狀病毒科分為冠狀病毒和環曲病毒兩個屬。冠狀病毒科的代表株為禽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IBV)。引發2003年的SARS的SARS-CoV則是冠狀病毒科冠狀病毒屬中的一種。

顯然,這是按照生物分類的原則來命名的,即界、門、綱、目、科、屬、種7個大的等級。因此,國際病毒分類學委員會此前對7種攻擊人類的冠狀病毒的命名是以屬的等級來命名的:HCoV-229E(1965年);HCoV-OC43(1967年);SARS-CoV(2003年);HCoV-NL63(2004年);HCoV-HKU1(2005年);MERS-CoV(2012年);SARS-CoV-2(2019年)。

如果把此次的病毒命名為SARS-CoV-2,就會讓人感覺是SARS-CoV下的另一個種,與其他6種冠狀病毒不在同一「屬」的層次,而是下降到「種」的級別。因此,未來這一病毒的學術名稱是否還會改變,有待觀察。

疫情命名可能會修改

除了對病毒的命名會有改變之外,對疫情的命名也會適當改名,原因主要在於社會、文化和國際間的交流問題。而且,在歷史上已經有過類似的問題。

2009年,全球暴發H1N1流感,剛開始有研究稱,這是從豬流感病毒轉移到人引起的流感,因此稱為「豬流感病毒」。但是,後續的研究並無確切的證據證明這一觀點,因此,歐盟最早開始建議把「豬流感病毒」改為「新流感病毒」,目的是避免人們誤解它是一種動物疾病,並且對相關行業造成重大打擊。

為了避免把罪責推到豬身上,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則提議把此次流感改為「北美流感」或「墨西哥流感」(因為流感最先從北美和墨西哥發生),但是,這也涉及地域問題,難免引發地域歧視,因此美國建議改為「2009 H1N1流感」,WHO則將此次流感改為「A(H1N1)型流感」,即甲型HIN1流感。

更早的對疫病和疫情改名的典型例子是1918年的世界大流感,此次流感造成了約2000萬-4000萬人死亡(也有人統計約造成5000萬-1億人死亡)。由於當時是先從西班牙發現的,所以又稱「西班牙大流感」。但是,後來的研究發現,當時流感的發源地是在美國並在後來傳播的,確切地說,是在美國堪薩斯州的一處軍營中起源,並通過參戰士兵帶到世界各地的,因此,應當改名為「美國大流感」。但是,為了避免地域歧視,現在比較統一的稱呼是「1918年大流感」。

當事國自行命名

還可以看到,疫病發生的國家和地區對病原體和疫情的命名也與WHO和國際上的稱呼與命名有不同,正如2009年的H1N1流感,美國稱為「2009 H1N1流感」,WHO稱為「A(H1N1)型流感」。

現在,中國於2月8日由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聯防聯控機制決定,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暫時命名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英文名為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簡稱NCP。至於未來是否還要改名,視人們對疫情的認知和疫情的發展而定。但是,中國並未對引發新冠狀病毒肺炎的病毒進行命名,或許會採用WHO的COVID-19,或國際病毒分類學委員會的SARS-CoV-2。

而且,WHO也得尊重國際病毒分類學委員會的命名,當然後者的命名是學術命名。因此,未來,這一病毒和此次疫情的命名是否還會改變,要由實際情況和研究人員對病毒、疫情的深入而廣泛研究的結果來定。

至於WHO把此次疫情命名為「2019-nCoV急性呼吸疾病」是考慮到這種疾病並非都引起肺炎,而是首先引發發熱、乏力、乾咳,大約半數患者會在一周後出現呼吸困難,此時才有可能發展成為肺炎。有些人在尚未發展到肺炎階段就已經好轉或痊癒。但中國把此次疫情暫時命名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當然與WHO的命名有不同,只是有各自的考慮和有不同的依據,未來是否會統一,也有待觀察。但是,也有可能並存。正如2003年的疫情,國際上統稱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SARS),但中國稱「非典」,也可以並行不悖。

參考文獻

1.世界衛生組織命名新冠狀病毒:COVID-19,人民日報,2020年2月11日

https://news.sina.com.cn/c/2020-02-11/doc-iimxyqvz2102849.shtml

2.WHO issues best practices for naming new human infectious diseases,Note for the media,2015-05-08

https://www.who.int/mediacentre/news/notes/2015/naming-new-diseases/en/

3.Coronavirus Updates: The Illness Now Has a Name, COVID-19,The New York Times,2020-02-11

https://www.nytimes.com/2020/02/11/world/asia/coronavirus-china.html

4.Coronavirus disease named Covid-19,BBC News,2020-02-12

https://www.bbc.com/news/world-asia-china-51466362

出品:科普中央廚房

監製:北京科技報 | 科學加客戶端

歡迎朋友圈轉發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

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謝絕轉載,違者必究

閱讀更多權威有用的科普文章、了解更多精彩科技活動,請下載「科學加」客戶端。蘋果用戶可以在App store搜索「科學加」下載安裝,安卓用戶可以在應用寶、360手機助手、豌豆莢、華為、小米等應用市場搜索「科學加」下載安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p5g7VXABjYh_GJGVieF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