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除了患者痛苦以外,陪伴他們的家人該以怎樣的心境面對?

2019-10-15     二級心理諮詢師阿秋

文/阿秋

患上抑鬱症後,除了患者痛苦以外,陪伴他們的家人也同樣備受煎熬

「以前他小的時候,那時我們一家三口是多麼的快樂和幸福啊!孩子的學習成績也很棒,從不用我們操心,可是上了高中之後,孩子就開始變了,起初經常請假,說累、壓力太大等等,一到學習就說身體不適應,出現頭暈、手抖的現象,還有窒息的感覺。」

「當孩子這樣說的時候,我們已經意識到問題不對勁了,勸孩子去看醫生,但孩子抗拒,說自己沒有問題,我們也不懂,所以也就沒有過多的強求。漸漸的問題越來越嚴重了,到了高二下學期,孩子已經不能再坐在教室里聽課了,一秒都待不下去了,直到這時,才迫不得已去看了醫生,檢查為:重度焦慮抑鬱症。這個消息,猶如一個晴天霹靂把我們震醒了!看著孩子如此難受,我們不知道該如何去幫助他……俗話說:「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我們是真正感受到了災難來臨了……」

這是一位母親和我訴起自己孩子情況時說的一番話,把這番話還原出來,其實我是想通過這番話,一是引起抑鬱症家庭的共鳴,所謂的共鳴就是這個世界上,還是有人理解你們的痛苦和想法的,以此減少你們的難受情緒;

二是通過這番話來引申下家屬如何看待抑鬱症的這個問題以及自身在陪伴中,如何更為正確、有效地陪伴幫助他們,而不是做一個幫倒忙的家屬,那樣無異於是對孩子會再次造成一種新的傷害或者疊加傷感。

我常說,父母智慧走心地陪伴,才是一個抑鬱症的孩子所需要的;如果父母們不懂得理解抑鬱症孩子的心境,那麼就會過度關愛,而過度關愛,本質就是父母的焦慮情緒所引發的,想想一對焦慮的父母,能給患病的孩子創造輕鬆有利的環境嗎?不能!

父母們自己都不能穩定自己的情緒時,就會喪失客觀理性的思維,從而變得焦急起來,一旦焦急,父母們就會把自己的焦慮投射到孩子身上,以愛的名義變相折磨孩子;其次父母焦慮了,就會失去關心的一個尺度和分寸,由此以來,給孩子的則是一種過度打擾和壓力的加持。

因為抑鬱症的人太需要時間與空間來自我緩解和放鬆了,如果父母過度關心,焦慮不安,總希望孩子快快恢復,父母們的急迫,乃至心跳的頻率,都會給孩子傳遞一種壓力的加持,進而患病孩子就會覺得自己這樣很連累家人,內心深處而產生愧疚感、自責心理,為了避免這種情況。

這個時候,父母給予患病孩子的一定是理解,給予他們更多時間和空間去自我療愈緩解,因為本身我們的身體都有一個自我修復的機能,雖然抑鬱症和很可怕,但是卻不足以使人時時刻刻需要去繃緊神經去防止它,別把它想得太可怕了,抑鬱症不是災難,而是對一個家庭和患者的考驗。經歷了之後,父母和孩子的感情也會隨之慢慢加深的。杜絕焦慮和耐心的等待陪伴以及適度地引導,是陪伴的主旋律。

除了父母們不要焦慮以外,父母們需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去看待患病孩子反反覆復的情況,因為抑鬱症的人,時而好時而不好,就是一種常態,不好的時候,父母要樂觀看待,好的時候,要放平自己的心態,因為這是一場馬拉松比賽,把心態放平衡,才能不被患者的情緒波動而拉扯著。

見過太多父母,孩子好些的時候,就特別開心快樂;不好的時候,就立馬陷入到了自責和低落的情緒中,這種情緒的大波動,過於頻繁和激烈,久而久之也會影響到自己的身心健康,以至於因孩子患病的家庭,父母也因此焦慮抑鬱起來的不在少數,這裡的關鍵因素在於父母們的心態不夠淡定,神經處於緊繃的狀態,完全隨著孩子的心情而一松一緊的,這個就像一個開關一樣,力度過大,遲早拉斷!那麼這時父母也就跟著陷入到了焦慮抑鬱的情緒里,這是一件很容易發生的事情了,值得家屬們警惕和自我審視自己的情緒了。

若是家屬一旦焦慮抑鬱起來,又怎麼有心和精力去照顧患病的孩子呢?這不是雪上加霜嗎?

所以,作為患者家屬一定要理性去看待抑鬱症,這個不是什麼大的問題,積極引導孩子去治療,平常心去看待,接納現實。在不去治療的階段,以耐心陪伴、留意觀察、互動其它話題為主的陪伴方式去陪伴為最佳方案。

第二,家屬不要因為孩子病了,都認為是自己的問題,而陷入到自我譴責的思維中,孩子對你說什麼或者說些難聽的話,那都是他們的一種宣洩和釋放,不要去計較和自責自己做得不夠好。

那些陷入到自責的父母,不僅僅把自己摧殘了,還照顧不好孩子,這種事後自我自責的父母,其重心又在哪裡?這樣的陪伴,往往是悲劇的到來!

請停止自我自責和譴責,孩子一切的問題,雖然與父母有關聯,但是父母們及時止損,恐怕是避免自責下去最好的武器。也是最有利於接下來幫助孩子的一種心態和狀態了。

父母過於自責,又稱之為自我攻擊,自我攻擊,不僅僅把自己摧殘,也會連累孩子!因為你連重心都不知道,還執迷不悟地陷入到愚昧的消耗中,實在是不應該!面對困難,一定是及時止損、理性思考、樂觀前進的!

第三,不要著急為他們解決什麼,你們要解決的是:默默地陪伴,隨叫隨到!而不是看到他們痛苦,自己也跟著痛苦起來,然後總想著去為他們做點什麼,比如:他們發泄的時候,罵人或者哭泣的時候,這時家屬們就喜歡立馬去勸阻他們,「你別哭了,你有什麼難受的,跟我說說!或者我帶你出去散散心,或者求他們別說了等等。」

其實這些安慰或者勸解,看似在幫助他們、安慰他們,實則可能是一種傷害。

所以,有時,父母們默默地陪伴,去用心聆聽他們的想法,照顧他們的感受才是陪伴的走心,因為他們發泄完了之後,或許也就舒服多了,如果連這樣的機會都被剝奪了,那麼他們就真的真的會太難受太難受了。

此時,父母們只需要向他們傳遞一個堅定的信號就已經足夠了,即:「你需要父母,父母一定會隨時在你身邊待命!你哭、難受,統統都釋放出來,或許釋放出來,人也就輕鬆了!」

-end-

作者簡介

阿秋,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知名情感導師、知名情感心理學作家、身心靈健康傳播者;著有新書《走出心魔》一本療愈焦慮抑鬱的靈魂書籍,陪你一起療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qpmF020BMH2_cNUgKIE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