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人記得捶布石嗎?

2019-07-06     老家許昌

還有人記得捶布石嗎?‖老家許昌

文‖鄭永強

一天,為門應差事回到鄉下老家,離開了喧囂的城市,回到了熟悉的老屋,看到自家院子裡的樹木和花草,一切都那麼自然、靜謐、安逸。倍感親切,心情也十分愉悅。

當我反背著雙手在院子裡毫無目的地踱來踱去,走到牆角處,眼前突然一亮:草地上露出一塊兒正方形的青石板兒,「啊!捶布石!」我喜出望外,禁不住大聲喊了出來。這塊青色捶布石,邊長大約60公分,厚度約15公分,是祖母和母親曾經長年累月使用過的。現在,它靜靜地躺臥在這裡,像一位飽經風霜、滿臉皺紋、與世無爭的老人守候著早已無人居住的家。看到這塊閃著斑斑點點青光,表面光滑的錘布石,我頓時有一種特別親切、特別溫馨的感覺。

「搗衣」俗稱「捶布」,即把織好的布帛放在平滑的石砧板上用棒錘擊打,使表面粗糙的家織布變得柔韌綿軟,光滑細膩,平展不起毛,以便縫製被褥或衣服。更為經常的作用則是洗衣時為了有利於擠掉灰塵污濁,在浸泡的皂角漿液後,要放在捶布石上捶打。唐代大詩人李白有詩《子夜吳歌·秋歌》開篇寫道:「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看來「搗衣」這一習俗文化分布極廣、歷史悠久!

想當年,老祖母、母親大人把廢寢忘食、夜以繼日、日積月累織成的棉布(又叫大布)從織布機上取下後,先在清水裡洗一洗,再用粉芡或麵粉兌水在大鍋里文火熬成稀稀的漿水,冷涼後倒在洗衣盆里,把布塊放在裡面反覆揉搓,使其漿水均勻地吸附在棉布上。漿洗後,把布塊搭在繩子上,待晾曬半干取下,接著,把布匹一折一折地摺疊整齊,放在錘布石上,左手按住布塊的一角,右手掄起棒槌,一上一下,一起一伏,「撲通——撲通——」「桌球——桌球——」洪亮、清脆、悅耳,這美妙的捶布聲不一定會在村子的哪個角落裡響起,洋溢著農家宅院特有的活力和生機。若循聲走到近前,你還可以聽到嬸子大娘大嫂們格外嘹亮毫無顧忌的陣陣歡笑聲。這一切譜寫成一曲和諧醉美的交響樂,更是一幅古樸優雅的農耕文化風景畫。

說到捶布石、棒槌、皂角這些東西,現在年輕人大概都不會知道的。它們長什麼模樣,只能到農耕文化博物館才能見到。假如他們生活在那個年代,不僅對它十分熟悉,而且說不定還會受過它的懲處。因為那時孩子如果做了錯事,惹大人生了氣,大人往往順手操起棒槌追打起來。當然,更多的是嚇唬嚇唬而已,哪個父母忍心重重打孩子呀?

捶布石曾經在千錘萬擊中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夢想,是祖輩們的辛苦和勤勞的見證,歲歲年年為服務人們生活,默默奉獻著自己的力量。辛勞了多少年,您真的該歇歇了!

謝謝你,捶布石!只要我還有記憶,就再也不可能遺忘。

【作者簡介】鄭永強,原許昌縣陳曹鄉中學語文高級教師,熱愛文學,曾公開發表文章數篇。

1、本文由作者授權發表,文責作者自負,如有侵權,請通知本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本今日頭條號立場。

2、文圖無關。文中圖片來自IC photo,版權歸IC photo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本文所用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

3、「老家許昌」版權作品,轉載或投稿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qdjBz2wBJleJMoPMQm6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