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長久以來,人們都有這樣一個疑問,夫妻算是親人嗎?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白夫妻關係的實質和親人的定義。
夫妻是指男女合法的婚姻關係, 夫妻關係同時也是一種有次序的家庭角色關係。
那麼什麼才算是親人呢?
社會學給出的定義是:親屬(因婚姻、血緣或收養而產生的社會關係)、配偶、親戚(與自己家庭有婚姻關係的家庭或其他成員)、知己(關係最為親近者)。
從廣義上來看,夫妻無疑是親人關係。那麼,從心理學角度看又如何呢?
現代社會中夫妻雙方平等、相互尊重,夫妻關係著重於雙方的感情維繫,在現代平等主義價值觀持有者看來, 夫妻關係實質上是一種合作關係,男女雙方共同維持著一個家庭。
現代社會的這種夫妻關係是經歷了漫長的演變而來的。
從古代到近代中國,在儒家意識形態主導下,女性被教導要遵從「三從四德」,不論是在人格還是經濟方面都依附男性,婚後夫妻關係也是完全的依從附屬關係。
社會學的觀點也認為,婚姻並不是兩個人的事情,當一個女性嫁給一個男性,也就意味著她嫁給了對方所在的家庭或家族。
著名的社會學家費孝通曾經說過,在中國傳統觀念中,夫妻是一個共同體。
傳統大家庭中,維護婚姻關係穩定、遵從倫理道德約束、繁衍子孫後代等才是最重要的,兩性關係居於其他任務之後。
隨著近代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發展,國家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婦女受教育權,越來越多的現代女性受教育程度和工作機會增加,人格獨立、戀愛自由等觀念深入人心。
為了愛情而走入婚姻的人越來越多,傳統婚姻中的依附關係漸漸轉變為平等與合作的關係,家族利益和延續變成了次要,情感與現實責任的結合則是現代夫妻關係的主調。
同在一個屋檐下生活的越久,愛情也就自然演變成了一種親情,歷久彌新愈加可貴。
社會文化可以塑造家庭與婚姻關係以及生活方式,社會觀念的進步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夫妻雙方的角色和地位。
隨著現代家庭觀念的轉變,大家轉化為小家,傳統大家庭中的各種束縛也就隨之解除。
除此之外,個體的認知和需求也隨著社會上人本主義思潮的覺醒而占據主導地位。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模型認為,人的需求就像是一個金字塔,從底層到塔頂依次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交往需要、尊重和歸屬需要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
人都是受這些需求的支配來活動。
正如前文所說,現代社會中男女平等觀念深入人心,戀愛自由婚姻自由成風。
當成熟的男女個體滿足了低層次的生理與安全需要之後,社會交往需要和尊重與歸屬的需要自然居上,尋找意中人組建家庭順理成章。
那麼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抱著美好的願望踏入婚姻組建家庭後,還會婚內出軌移情別戀,甚至是貌合神離但選擇不結束這段婚姻呢?
對於這兩個問題,心理學上有兩個解釋。
雖然我們認為現代社會中男女雙方是為了愛情走進婚姻,但是社會進化論觀點認為,資源置換的觀念是寫入人類基因的。 人類的原始祖先中已經出現了男女分工的概念,形成了社會角色分工。
男性為了延續自己的基因會儘可能多的與年輕女性繁衍後代,而女性為了後代更好的存活會挑選那些能力強資源豐厚的男性。
忠誠並不是一段關係里最重要的,現行的一夫一妻制也是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才定下來的。
對於另一種貌合神離卻不會離婚的現象,也可以用「 沉沒成本」和 認知失調來解釋。
「沉沒成本」是指人們在決定是否做某一件事情時,不僅會考慮這件事情的預期價值,而且也會考慮過去在這件事上的投入。
其中已經發生且不可收回的支出,例如時間、金錢、精力等都算作這件事的沉沒成本。
婚姻中的沉沒成本無需多說,感情、精力、夫妻共同財產、孩子等以及來自雙方家庭和社會中方方面面的壓力,確實會讓雙方不敢說離就離。
認知失調是社會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來的概念,當一個人的態度和他的行為不一致時,會引發緊張、焦慮等心理壓力,我們就說他處於失調狀態。
人們因為愛情走入婚姻,又因為愛意消亡而關係破裂。
解決失調狀態的方式有很多種,其中一條就是 減少選擇感。
例如婚姻失敗的人會想,離婚會給雙方和孩子帶來很大的傷害,還要承受隨之而來的各種壓力,所以雖說我們的婚姻已經破裂了,但是除了在大庭廣眾之下假裝恩愛之外我也別無他法了。
這種想法會減輕失調感,這也是很多人心安理得互不干涉的原因之一。
縱然一段婚姻中會有各種不如意,但是 上述情況畢竟是少數。大多數婚姻是幸福美滿的。
將夫妻置於家庭和社會的大範圍之內,夫妻關係無疑是一種親人關係。
就算是單獨拎出來看,若是夫妻雙方品格高尚,情比金堅,互相做對方堅強的後盾,一起扶持著走過風風雨雨,相濡以沫幾十年,誰又能說這不是親人呢?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Cognitive Psychology》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