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潤對談 丨作者 / 劉潤 整理 / 程志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744篇原創文章
今天這篇文章是想和你一起探討,受疫情影響,中國的製造業和外貿行業會雪上加霜,還是會迎來機遇?
身處這個行業的公司,疫情之後,你的企業是會被凍死並解體成為養分,還是吸收養分(那些被凍死的公司)並更快速成長?
為什麼會探討這個話題?
那是因為在疫情期間,很多從事出口貿易、出口加工的同學,在咱們公眾號後台提問說,
疫情發生之後,因為無法按時完成訂單,客戶可能會選擇東南亞供應商,甚至可能以後就會更換,怎麼辦?
其實,不僅僅是這次疫情,在2019年,我們就聽到了很多這方面的信息。
比如,三星關閉了中國工廠,搬到了越南;富士康在印度建廠等等。
給人感覺,不少跨國公司都在把供應鏈從中國向東南亞轉移。
前幾天,受疫情影響,我的私董會同學給我發了一張截圖。
她的客戶,已經不想要採購中國面料了。怎麼辦?
— —
為了回答這個「怎麼辦」的問題,我特意請教了施展老師。
施展老師,北京大學史學博士,外交學院教授、外交學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
托爾斯泰有句名言:歷史學家總是不能解釋歷史。
很多歷史學家總把歷史進程歸結於個別人的個別努力,但是,我覺得施展老師是個例外。
施展老師研究的不是要素,而是要素之間的關係,從一個更宏大的系統來討論問題。
這從他寫的書名就可以看出:《樞紐》、《溢出》。
廣告
作者:施展
噹噹
所以,非常榮幸能請到施展老師為同學們回答這個問題。
我聽完醍醐灌頂,受益匪淺。
下面我就把施展老師關於這些問題的回答,分享給你,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 1 —
跨國品牌商
不想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在越南、珠三角做了一年的調研和考察後,我先嘗試回答大家比較關心的問題,這兩年,中國製造業是不是在轉移到東南亞?
理清這個問題後,我再嘗試給身處製造業、全球貿易行業朋友一些我的建議。
我從3個方面來回答下這個問題。
— —
第一、必須要承認,確實有一部分工廠轉移出大陸。
但這小部分工廠轉移,也不是最近這兩年才開始,其實很早就開始了。
那是因為上游的很多品牌商,不想太依賴單一工廠,不想把雞蛋放到一個籃子裡。
我們就以製鞋業的代工廠寶成集團為例。
有人可能沒聽說過寶成,那你可以把寶成理解成製鞋業的富士康。
1988年,寶成在大陸設置了裕元工廠,發展特別快速,很快成為了寶成最最重要的工廠。
可耐克、阿迪達斯等寶成的上游品牌商就會擔心,把大部分產能都放在一個國家,有風險。
於是就會要求寶成去其他國家開設工廠。
1991年,寶成在印尼開廠,後面兩年,又在越南開廠。
但是,這時,寶成的主要產能,還是一直在大陸。
直到08年以後,寶成才將這些產能遷移出大陸。
我們就以東莞為例,08年的時候,寶成的裕元工廠,在東莞有十多萬工人。
隨著寶成的產能轉移,到了17年的時候,東莞這邊裕元工廠的工人只有8000多人了。
我們回到整個製造業,確實有一些產能從大陸轉移出去了,但不是最近這兩年才有的。
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本質是企業為了追求效率、降低風險的一個戰略。
— 2 —
製造業是溢出,不是轉移
第二、我們來說說轉移這個詞。
上面提到,確實有一部分在東南亞、越南開廠,是把產能轉移走。
但以我2019年從越南考察之後來看,這些新開的工廠大部分不是轉移,而是溢出。
我們先解釋下溢出的字面意思,再來說為什麼是溢出。
就以一盆水為例,水從這盆轉移到那盆,原來那盆就空了。
但是如果水在這個盆里溢出到另一個盆里,原來那個盆里還是滿的,恰恰是因為滿了,裝不下了,才會溢出到另一個盆里。
那為什麼是溢出呢?
我們先從工廠遷移出去的城市來說,如果一個城市的主要產業,突然衰落、或者消失,那對這個城市打擊一定非常大。
比如,原來美國的汽車城底特律,產能從底特律轉移走後,城市裡一副凋零景象。大陸這些城市呢?
我們就以寶成的裕元工廠所在地,東莞高埗鎮為例。
對於一個戶籍人口只有4萬的小鎮,十幾萬人的工廠轉移走了(2015年,裕元已裁員一半),影響一定非常大。
但事實恰恰相反。
高埗鎮的常住人口數變化不大,2011年、2015年的常住人口都是21萬多人。
而高埗鎮的GDP在這種情況下還始終保持增長狀態,高埗鎮人的生活還不錯,沒大幅下降。
所以,從城市角度來說,這是溢出,是更高價值的產業,在這個城市裡把相對價值低的產業,擠出了這個城市。
— 3 —
是生產環節轉移,不是行業轉移
第三、我們再說製造業轉移,真的是行業轉移嗎?
我給你分享一個數據,20年前,全球的貿易數據(是全球,不是我們中國自己的外貿數據)大概70%是製成品貿易,30%是半成品貿易。
而現在,全球的貿易,製成品貿易只占30%,反而,半成品貿易已經占了70%。
說明全球化已經進入了更加深的程度,從過去的消費全球化變成了現在的生產全球化。
什麼意思?
20年前,70%是製成品貿易,說明,那時消費品都是在一個國家完全生產完之後,國與國之間再進行貿易。
這是消費全球化。
而現在,70%的貿易都是半成品貿易,也就是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大部分都是零配件、半成品,一件產品是在多個國家完成它的生產過程的。
這是生產全球化。
在這種趨勢下,這些跨國企業的品牌商,他們再要求像寶成這樣的代工廠往外轉移產能的時候,跟過去已經不是一個概念,不再是把整個代工廠搬走了。
而是會把整個生產過程細分,不同的生產環節放在不同的國家。
那都是什麼環節的產能轉移出去了呢?
大部分都是特別低技術的環節,比如終端產品組裝環節,而組裝的上游環節,卻很難從大陸轉移出去。
為什麼?
那是因為這些轉不去的環節,供應鏈複雜度相對比較高,而對簡單重複勞動的員工需求不是那麼多。
當然,這些轉不去的環節也是生產過程中非常有競爭力的環節。
如果這樣的話,還能說是產業轉移嗎?明明是生產環節轉移。
同時,這個其實也能證明中國製造業是溢出,不是轉移。
是我們去做供應鏈複雜度比較高的,更有競爭力的生產環節。
把低技術環節擠走了,所以這是溢出。
— 4 —
無與倫比的供應鏈體系
你可能會好奇,什麼又是供應鏈複雜度?
供應鏈複雜度是指,一個產品生產出來需要多少配件,經過多少工序。
配件、工序越多越複雜。
中國在這方面有非常的優勢,供應鏈複雜度高的產業,很難轉移走。
在中國,有很多隱形冠軍一樣的小鎮存在。
比如,全世界有1/3的泳裝是在遼寧省葫蘆島興城市生產的,全世界一半的鋼捲尺是河南省虞城縣稍崗鎮生產的,等等。
為什麼他們能成為隱形冠軍?
這離不開中國強大的供應鏈體系。
就以打火機為例。
我們每年生產上百億個的打火機,一個打火機,可能要需要10幾、20幾個零配件,但成本卻能控制在幾毛錢。
為什麼?
想像一下,如果有人給這樣的一個打火機廠下個訂單。
這個工廠的人可能只需要開車在村裡轉一圈,配件就齊了,然後開工幹活。
但這對全球其他國家是不敢想像的,他們如果購買齊這些配件,可能需要往返很多郵件,再加上物流時間,會很久,而且會貴很多。
不但打火機、泳衣、鋼捲尺,在電子製造領域,比如手機等高科技產業,中國的供應鏈體系優勢依然巨大。
為什麼我們有這樣的優勢?
簡單來說,是因為我們的規模足夠大。
規模越大,就意味著整個供應鏈體系里的中小企業越多,分工越深。
分工越深,越細,企業就越專業,越有效率,細到很多小企業就只生產一個零部件,但是量很大。
這樣還會造成,各個零部件之間的動態組合的可能性就越多,這會讓這個供應鏈體系更有彈性。
這就是中國在供應鏈複雜度這個方面的優勢。
— —
至於為什麼低技術的組裝環節可以轉移到東南亞?
那是因為這部分是簡單勞動,並且需要大量勞動力。
有統計說,雇3個越南人等於雇一個中國人。
這時,組裝,這種需要簡單操作的環節,在東南亞開廠就顯得比較划算了。
但是需要複雜勞動完成的生產環節,中國仍然有優勢。
為什麼?
因為複雜勞動需要熟練師傅。
我們還以服裝行業為例。如果說你的產品是大路貨,板式固定,那可以轉走。
但是只要是高級、複雜一點,追求品質的服裝廠,就沒辦法轉走。
因為製作品質服裝需要有經驗的熟練師傅才行,需要這些熟練師傅長在身體上的能力。
你可以把這種能力叫,製造業的「手藝」。
這種「手藝」是難以大規模傳播和積累的,它只能在實踐中不斷鍛鍊、積累、體悟。
你想通過培訓等方法讓工人習得,那幾乎是不可能的。
如果你喜歡籃球,你會經常聽說,那些優秀的運動員每天都會保持大量的訓練。
為什麼?
為了保持肌肉記憶。
有了肌肉記憶,運動員投籃的時候不用再去回憶動作要領,手應該放在哪個位置,如何呼吸等等。
賽場也不會給人時間做這些思考。
中國製造業中有大量這樣有「手藝」的工人。
當然,你可以說,既然是一種技能,那麼東南亞工人也可以通過練習慢慢提高。話雖這麼說。
但是這又回到那個問題了,也就是規模。
只有中國有足夠多的實踐機會提供給這樣的「手藝」練習,其他國家的規模沒辦法和我們相比。
— 5 —
中國製造業轉移是個偽命題
所以,中國製造業在轉移,其實這是一個偽命題。
為什麼?
從時間上來說,很多代工廠在品牌商的要求下,很早就把代工工廠多國布局了,不存在這兩年才開始轉移。
從全球貿易結構上來說,全球貿易已經從20年前的消費全球化,轉換為現在的生產全球化。
已經再也不是過去那種襯衫換飛機的邏輯,更可能是全球多個國家一起造飛機的邏輯。
如果這樣的話,還能說是產業轉移嗎?明明是生產環節轉移。
而且因為供應鏈複雜度的原因,只有低技術的組裝環節被轉移走了。
對供應鏈複雜度要求高的工廠,現在還不可能轉走。
當我們再深入,去看那些所謂「轉移」走的城市現狀,發現GDP仍然在增長,所以我說,中國製造業不是在轉移,而是溢出。
— 6 —
給製造業、外貿行業的建議
理解了中國製造業這個大的趨勢後,可能看起來對於我們很多具體的企業幫助不大。
尤其是發生了這次疫情,你可能會問。
疫情之後,訂單還會回來嗎?
我的工廠未來還有競爭優勢嗎?
......
等等具體問題。
為了給這些具體問題一些建議,我們可以把「供應鏈複雜度」和「勞動力成本占比」這兩項分別作為橫軸和縱軸,畫一個二維四象限。
有了這個圖,我們再去把自己的公司對照到這個圖上,看看你的企業在哪個象限。
假如你的企業在綠色這個象限,供應鏈複雜度高、勞動力成本占比低。
那麼你不用擔心東南亞製造業的競爭,這個象限的企業不用轉移走。
比如前面提到的生產打火機的工廠,再比如生產電子產品的零配件廠。
疫情之後,訂單還會來,同樣價格,目前,世界上其他國家還很難生產出比你有競爭力的產品。
如果你的企業處在紅色的象限,勞動力成本占比高、供應鏈複雜度低。
那麼你就要思考,你是轉型呢,還是轉移?
什麼意思?
轉型,就是把自己的產品轉型到供應鏈複雜度高、勞動力成本占比低的行業。
轉移,就是你要開始考慮主動把自己的工廠轉移到勞動力成本低的地方了。
而說到轉移,圖中為什麼會有轉移地點是否需要靠近中國的建議?
那是因為,前文提到,中國具有其他國家沒有的無與倫比的供應鏈體系。
如果你的產品對供應鏈複雜度要求高,那麼你轉移出去的話,一定要離中國近。
如果對供應鏈複雜度要求不高,那就無所謂了,不靠近中國也可以。
這就是我給從事製造業和外貿行業的朋友一些戰略上的建議。
希望能對你有一些幫助。
最後的話
不知不覺,我和男神施展聊了1個多小時,越聊越開心。
掛了電話,施展老師的話還好似在腦海里迴蕩。
最後,我們再重新來看中國製造業和外貿行業。
很多人說2019年很難,遇上了中美貿易摩擦,期待2020年會好一些。
沒想到,2020一開年,又遇上了疫情。
疫情之後,一定會有一些公司會死掉;
也會有一些公司活下來,但是也一定會有公司,不但活下來,而且活得非常好。
為什麼?
因為,那些死掉的公司會釋放出很多養分,這養分可能是設備、優秀的員工、有「手藝」的師傅;
也可能是高效率管理制度、管理方法;
還有可能是一些專利、高科技等。
這些養分都會被活下來的公司吸收進來,幫助它成長,變強。
— —
還記得,我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位受疫情影響,客戶轉移走了的同學嗎?
我問她,
這些客戶,你覺得他們還會回來嗎?
她說,
會的。
韓國、土耳其、中國台灣地區的價格比我貴30%
確實,雖然這個冬天有點冷,但冬天一定會過去。
那時候,活下來的強者會收穫整個春天。
很多企業目標都是要做百年企業,那你有沒有想過,現在的百年企業,其實都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
與戰爭相比,貿易摩擦以及現在的疫情也就不算什麼了。
畢竟,所有偉大的企業,都是冬天的孩子。
那你是想成為走出冬天,收穫整個春天,迎來增長的偉大企業,還是想成為這樣企業的養料?
祝你走過冬天,迎來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