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沐丞
通常情況下,普通人的工作日大約是由3個8小時構成,8小時睡眠,8小時工作,8小時生活。但是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不少人的工作和生活的時間也在漸漸模糊,有的人下班了還要通過手機來處理工作上的事情,同樣的,有的人上班的時候也在刷朋友圈或是跟好友聊著跟工作不相干的事情。高配低價智能機的普及,讓很多工作通過手機處理變得簡單;無線網絡的覆蓋、速度提升、資費下降也讓員工always on line。這兩個趨勢使得移動辦公應用如雨後春筍般顯現出來。
消費者的衣食住行似乎都已經被各類移動網際網路應用占據,所以很多公司也將觸角伸向了企業市場。從市值千億美金級的巨頭,到大學畢業不久的創業者都推出了不同形態的移動辦公應用產品。但是我們卻很難看到一家獨大的局面,因為企業的訴求和個人的訴求相差太遠,而移動辦公應用要在二者之間達到平衡也是難上加難。
移動辦公產品為什麼難做?主要有三個難點。
難點一:對企業需求的理解。市值千億美金級的公司,可能對個人消費者的七情六慾有著深刻的了解,可以創造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但是論了解企業,如果沒有跟成千上萬家的企業有過合作,則很難把握企業的需求。小型的創業團隊如果想進軍這個領域自然更是困難重重。
難點二:對工作四個維度的認知。通常一份工作有四個維度。一是崗位工作,就是我們普遍理解的行業工作。例如司機開車,會計算帳,廚師做菜,設計師作圖,程式設計師編程。不同的行業,崗位工作可以說差別巨大。二是通用工作,這類工作不像行業工作那樣有很大差別,諸如收發郵件、電話會議、任務待辦、項目管理、文件共享等等。因為比較通用,所以絕大多數移動辦公的應用都聚焦在這個維度。三是流程工作,如提批電子流、考勤、報銷、人事等等。這類工作經常會因公司的規模、管理制度、設施條件等而不同。四是輔助工作,這類工作也是工作中很重要的一個維度。同事之間的交流、日常工作的分享、團隊活動、公司文化建設等。如果一個公司沒有輔助工作,前面三個維度的工作可能也要打折扣。
難點三:團隊內部推行困難。一款移動辦公應用通常不是用戶各玩各的,需要一個團隊內的成員大家一起用才能發揮最大價值,甚至還要跟公司已有的系統對接。作為一個普通員工,對於工作相關的應用,他很難去要求同事一起用,更別說去對接公司的各種系統了。人性都是懶惰的,如果這個人不是你的上級,只是平級的同事來讓你去下載、註冊、登錄、學習一款跟工作相關的應用,這很難讓人產生興趣,甚至反感。
市面上絕大部分的移動辦公應用都是聲稱提高工作效率,或是讓人們將工作生活分開不要在微信里聊工作之類的。言下之意其實是提供給用戶一種聚焦工作、提高效率、隨時隨地的辦公工具。正如前面所說,這裡聚焦的工作一般都是「通用工作」。這樣的定位通常是移動辦公應用很初級的定位,也是較容易實現的。我們的團隊做過調研,當前使用移動辦公應用的用戶70%以上都是在工作時間使用。數據表明,很多人不會想著所謂的隨時隨地工作,我上班就是上班,甚至因為反正是工作時間,效率不效率的可能也吸引不了他們。
淘寶改變了我們購物的方式,滴滴打車改變了我們打車的方式,陌陌改變了我們的交友方式,那麼,移動辦公應用的終極目的是什麼?很顯然也是改變人們的工作方式。所以當前很多的移動辦公應用如果只是定位在提升工作效率,搞一些很容易被替代的工具、應用,簡單的讓用戶在手機上處理通用工作,那麼這樣的視野是比較窄的。
我們可以看到通常利用微信群辦公的團隊,建群者一般都是團隊的管理者。一個團隊的管理者都會對自己負責的項目、團隊成員、各種資源有著本能的控制欲,期望所有事情可控,成員交流的透明,下屬對自己的指令能快速反饋。作為團隊成員通常有受迫或從眾的心理,更多時候他們對管理者在非工作時間的指令、或是同事的@是反感的。微信畢竟是「一種生活方式」,用它來辦公的確是不得已,而且也幾乎只能滿足交流的需求。
一款好的移動辦公應用,它既要滿足管理者的控制欲,又要給予團隊成員足夠的自由度,同時還要讓公司低成本運作,它還要能引領一種新的工作方式。移動辦公不僅僅是單純的用手機辦公,不是因為手機是移動設備,所以就是移動辦公了。
新的工作方式下,每個人的上班行為應該更自由,你在公司里和別人爭得面紅耳赤,而我可能在咖啡館裡悠閒的編著代碼;你可能吃了午飯才來上班,而我已經下班回家,沒有人為上下班堵車來煩心。公司里的考勤,會議,電子流,KPI,上下級關係可能都會漸漸弱化。工作形式改變,公司管理改變,工作者的思想也在改變,工作中不合理,令人厭煩的事情也可能漸漸消失。真正的移動辦公應用無疑是要促成這種更人性的工作方式,而做到這一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