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記憶】大山村的沿革鉤沉

2019-05-14     青島城市記憶

大山村,位於四方區中部,南昌路以東南、重慶南路以西北、萍鄉路以西、德豐路以東的地區,是一座建村己有300多年悠久歷史的村落。解放前,全村共有48戶人家,400來人,原居民農戶多以種植糧食和果林為業。村莊在群山環抱中,基本成長方形狀,一條村街貫穿東西,-條溪流從村中流淌而過,村莊依山傍水,四周山青水秀。《膠澳志》記載:錯埠嶺西北六公里為大山,海拔110米。

明朝時期,為防止倭寇侵擾,沿海地區遍設衛、所。明初,萊州府在青島鰲山設衛,鰲山衛又下設海防重鎮浮山所,屯兵千餘,下轄4座軍寨,18座墩堡,25軍屯,屯兵防守,遇警時白天放煙、晚間舉火為號,相互聯繫、據守疆土。大山地形凸突如塔,便於瞭望,加之附近一帶的今嘉定山 、北嶺山,山高林密,地形險要,是防可據守的軍事重地,遂被衛所設為18墩堡之一。

大山村舊貌

古時的大山一帶山嶺連綿,溝壑溪水潺潺,坡地較緩,適宜耕種,又見草木豐茂,柴草豐盛,鋪青疊翠,鬱鬱蔥蔥,是居住的好地方。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有王家麥島的軍戶王氏兄弟奉命從現今的大麥島(也就是王家麥島),來到此處搭建草棚,看守山林,在此屯田守山,耕耘坡田,取名王家庵子。後建房蓋屋長居於此生活,繁衍子孫,後來,孫、張、袁等姓氏相繼遷入,遂形成以王姓居多的多姓村落,此乃即今日之大山村。

大山,古時因山形似塔,故稱為塔山,墩堡設立時遂稱為塔山墩堡。後許多姓氏踏足至此、紛紛遷來,為祈求興旺發達遂改名為達山,後習稱答山,民國以後,新文化運動勃起,為求字意的簡化而演化為大山。

據王氏家譜記載:王氏始祖(王仁福),雲南阿迷州烏撒衛牛角胡同(今雲南、貴州省畢節之間)人氏,明太祖洪武定鼎,敕封世襲武德將軍,賜爵千戶(正五品)。其子孫始遷祖,在明朝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奉旨由雲南遷居山東,屯田守衛海疆。來時定居墨邑東南之葛村至四世,即今即墨龍山街道王家葛村,二世祖王真曾任鰲山衛指揮使。五世時遷張村,即今嶗山中韓張村。從這裡分遷出兩支,一支遷老河東,後再遷湖島子,即今四方區湖島村。一支遷麥島村,又稱王家莊,即今市南區王家麥島村。從七世時開始,王家麥島先後陸續又有王姓人氏外遷至竹岔島、東吳家村、浮山後(此村又分出多支遷往下馬村、下四方村和錯埠嶺村)、浮山所、大窯、大山等村,此後遷徒紛雜而多,使王姓人氏遍布青島各地繁衍昌盛。

大山村泥濘的胡同

青島地區,明代先後歸屬青州府、萊州府及膠州管轄,清乾隆年間開始歸即墨縣管轄,據《即墨縣誌》記載:「即墨於古稱奧區」,所以青島-帶古稱膠澳,包括大山村在內的市郊村莊,直隸菜州府的即墨縣仁化鄉文峰社地方管轄。從清末徳國侵占青島的1898有建置開始,至解放後的1953年青島的區劃調整,在半個世紀裡,無論青島的區劃發生多次的什麼變化,大山村時終歸李村區管轄。1956年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成立李村紅旗人民公社時,為其旗下的大山生產大隊,1961年改為李村人民公社大山生產大隊。先後歸屬嶗山縣、嶗山區管轄的大山村,1994年青島市內區劃調整後由嶗山區劃歸四方區,現在隸屬河西街道辦事處管轄。1999年,城市化改造,村裡成立了青島大山實業總公司,管理全村的集體財產,經農轉非,居民全部轉為城市居民。至四方區城中村拆遷改造時,大山村全村共有549戶人家,1500多人,村莊面積0.8平方公里。

青島地區屬北季風帶氣候,雖帶有海洋性氣候的特點,但溫度不高。故,以前農田的耕作制度(即耕種周期)是二年三作制,即夏作——冬小麥——夏作,春季是較為休閒的季節。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前,大山一帶的經濟發展是以農業經濟為主導的,老百姓以種地餬口為生。由於地處山坡,土質較為瘠薄,產量較低,故農民的收入很低,生活比較貧困。種植的農作物主要以小麥、玉米、地瓜、大豆為主,輔以花生、豌豆、高梁等五穀雜糧,以及種植果樹和蔬菜。除用於自足外,水果和蔬菜大部分運往市區,供市民所需,以換回錢財供村民分用。

照片源自網絡

以前其耕種工具為構造簡單的三角形鐵鏟(耕鏟或種鏟),被人稱作驢具。耕地時一人扶鏟,兩人拉鏟或用牲口拉鏟,一人牽牲口。播種時除與耕地相同外,其後有兩人隨之撒種、撒糞肥。後來使用較為先進點的鏵犁耕耘農田。收穫時也全是人工進行,麥子不用鐮刀收割而是用手連根拔起。後來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耕作制度和耕種工具都有了推陳出新的變化。

照片源自網絡

曾記得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我曾多次與小夥伴們到這兒來撿麥穗、『倒地瓜』和撿拾乾枯的菜葉。炎熱的麥收時節,星期日的清晨,我們幾個夥伴背著沒裝書的書包,或拿著個小布袋,有的頭戴個破草帽,沒草帽的就頭頂烈日,說笑著來到大山村或河西村的農田裡,在收穫過的麥田裡撿拾斷落下的麥穗。勤儉持家的村民們拔麥時也都是小心翼翼,只要準確地撐握了麥收的時間,地里會有多少掉落的麥穗呢?何況恐怕農民自己已經撿拾過一遍了,因為麥捆子未運走的麥田裡,農戶們是不允許孩子們進入的。我們就在遍地麥坑的田地里,低著頭、目不轉睛地盯著地面,承受著炎炎日光的照曬,盤橫轉游著。每當發現一枚麥穗時,眼睛頓時會瞪大、發亮,心裡會激動的「砰砰」直跳,整個人會興奮地歡呼起來,高興地拍著巴掌快速又小心地撿起來放進書包內,生怕動作慢了被別人搶先一步撿走。下午,太陽偏西時分,我們不時地捏著書包中撿來的寥寥可數的三、四十枚麥穗,又飢又餓又熱地踏上了回家的路。在通往市區的小白乾路(今重慶南路)這條土馬路上,留下了我們疲備不堪、步履蹣跚的腳印。

還記得上中學時的金秋時節,扛著鐵杴來到大山村的地界,在那被人『倒』過多次,己經是千瘡百孔的地瓜地里『倒』地瓜,運氣好時『倒』上個六、七斤己是幸事,一天白忙活無收穫也有之。碰到夜有圓月天,下午放學後,便會急匆匆地從家中拿上幾頁熟地瓜干邊走邊吃,趕往大山村一帶的農田『倒』地瓜,在清涼明亮的月光映輝下,不管能否有收穫或收穫多少,但幹勁是特別足,乾的是渾身出汗。初冬,在刺骨的寒風伴隨下,在己是荒涼、白霜鋪地的菜地里,也曾多次留下過三姐和我及小夥伴們,撿拾乾枯的白菜幫和大頭菜葉的身影。

大山村中的老街巷

大山村,村莊雖小,在青島的知名度卻挺大,這兒有大山公交車站。並且,還有叄個無人不知、無人不嘵,不同凡響的標誌性事物,讓人一提起它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到大山村,使大山村的名聲傳便青島的每一個角落。一處是回民公墓,這處公墓大概是青島唯-的一處專葬回族人的公墓,文革中被強制挪作他用,將公墓遷移。另一標誌就是大山村的村東不遠處的青島殯儀館,這是青島人人皆知的地方,每逢農曆年三十和清明節,來此祭奠己故親人的市民是人山人海,停泊的車輛圍繞著村莊都到了大山公交站旁,萍鄉路、蚌埠路與重慶南路交叉路口堵車嚴重,很多市民也都在此下公交車,走去殯儀館。第三處標態就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初,設立在村東南的山坡上,人人都不願進入的,俗稱大山看守所的青島第二看守所,市區被捕後未判刑之前的犯罪分子,大都關押在此。

大山村路邊玩撞球的孩童

大山村中的居民院

以前,由於村中經濟單一副業少,農民收入低,村民們居住的房屋大都是破舊低矮的磚瓦平房,甚至還有草頂屋存在,有的土牆草房甚至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幾代人傳承居住。村中的土路坑窪不平,每到下雨時,很多村民家中漏雨,屋外道路泥濘,村民苦不堪言。改革開放後,各種經濟形式多管齊下,農、工、商均有一定程度的規模,搞活了經濟,大山村的村民們的生活大有改觀,茅草屋己不覆存在,富起來的村民有的還住進了二層的小樓。但由於人們不注意環境保護,亂倒垃圾,造成村中原本溪水清流的小河污水橫流,臭氣熏天。

拆遷中的大山村

拆遷中的大山村

大山村改造後的新居

現今,經過城中村改造,舊日的大山村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高樓大廈,整潔平坦的街道,花園式的秀美環境,富足豪華的居民住宅小區。大山村以嶄新的面貌展現在人們面前,呈現著蒸蒸日上一派繁榮和諧的景象,人們享受著安樂的生活,美滿幸福的笑容掛滿臉龐。

本文作者為網友「東方潤」、島城作家、文史學者張潤東老師,圖文並茂的描述了消失於城市改造中的大山村,這座歷史老村莊的沿革鉤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od_r_GsBmyVoG_1Z6ARU.html






黃島路的記憶

2020-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