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媽媽咋培養「小吃貨」?學會這幾招,飯渣寶寶也能變成乾飯人

2021-01-28   福林媽咪

原標題:新手媽媽咋培養「小吃貨」?學會這幾招,飯渣寶寶也能變成乾飯人

「我精心地為寶寶準備的 輔食,他都不好好吃,甚至都不願意嘗就用手推開」

「那你通常是讓寶寶先吃,你們先吃,還是一起吃呢?」

「當然是讓寶寶先吃了,他吃好了,我們才放心吃啊,他要吃不好我哪有心情吃。」

「建議你換一下順序,大人先吃,或者讓寶寶和大人同一時間吃,這樣能誘導寶寶吃飯的興趣。」

在寶寶吃飯這件事情上,從一開始的添加輔食不好好吃,邊吃邊玩一頓飯能吃上半個到一個小時候,再到挑食、偏食,寶寶的消化不良、 積食甚至對食物過敏等等,讓媽媽們無比心累。

十個媽媽都有九個說,自家的寶寶是個飯渣。

吃飯好的寶寶好像從來都是別人家的孩子,什么小小乾飯人在自己娃身上都不存在的。

那問題究竟出在哪兒?

其實不外乎以下這三方面:

第一、輔食添加的時間

一般來說,寶寶添加輔食的最好時機是6個月。但實際上有不少寶寶在4、5個月的時候就開始吃輔食了。

輔食添加的過早很容易對寶寶的腸胃造成傷害。相反,添加的過晚,如8個月了才開始添加輔食,就讓寶寶錯過了味覺的關鍵期。還會使寶寶在以後的飲食中出現厭食、對食物不感興趣的情況。

第二、輔食添加的順序

每個孩子都是爸爸媽媽的心頭寶,從奶粉、輔食再到各種營養素的補充,只要對寶寶生長發育好,哪個爸爸媽媽都不願意落下。

但輔食的添加是有順序的,並不只是奔著營養來。從一開始的流食、 半流食到固體食物,量上的由少到多,口感上的由軟到硬,包括泥、碎末到塊狀,這些都是隨著寶寶的月齡的變化來添加的。

過於著急地給寶寶添加全蛋容易導致寶寶過敏,過於著急給寶寶添加肉類會造成寶寶消化不良,給寶寶吃得太多或太雜會導致寶寶積食。

寶寶身體不舒服,自然沒食慾,不好好吃飯。

第三、飲食習慣

飲食習慣,一來是指家庭的飲食習慣。

一朋友家的小孩從小就是吃麵食,很少吃蔬菜,家裡人也沒有每一頓飯都炒幾個菜的習慣。孩子從小就適應和習慣了吃饅頭、包子喝 小米粥,習慣了吃各種麵條。

現在長大了吃飯就不喜歡吃菜,要麼就是各種挑,只吃自己喜歡的。

很多孩子不好的飲食習慣多是來自於家庭環境的影響。

二來,孩子自身良好的飲食習慣沒有養成。

10月齡是寶寶養成自主進食習慣的黃金期,在這之前要儘可能讓寶寶嘗試自己吃飯,哪怕是糊一臉,灑滿地;要儘可能地給寶寶做豐富的輔食,讓寶寶有接觸各種蔬菜、水果和食物天然味道的機會,這是培養吃貨寶寶很關鍵的一點。

但事實上,對於添加輔食這件事,很多家長的重視程度並不夠。

新手媽媽如何培養小吃貨?

首先,要讓寶寶養成定時就餐的習慣。

6個月到1歲的寶寶,仍然要以奶為主,輔食為輔。輔食可安排在兩頓奶之間,從最開始的一天添加一次,一次喂1-2勺輔食再慢慢增加輔食添加的次數和量。

時間就可以慢慢固定成早、中、晚三頓正餐和2次加餐了。尤其要注意的是,吃飯前不給寶寶吃任何零食,飢餓能讓寶寶把注意力放在吃飯上。

媽媽定時間也要看寶寶的具體情況,如果寶寶要是上頓吃得少,餓得早了,這頓就早點兒吃。上頓吃得多,還不餓,那就晚點兒吃,不必過於拘泥。

其次,寶寶要有固定餐位和專有的餐具。

給寶寶一個固定的餐位,一般都是安排在餐桌旁,提前準備一個安全而舒適的餐椅和一套適合寶寶的餐具,能促進寶寶形成條件反射,幫助好習慣的養成。

再次,環境要溫馨無干擾。

說到這裡,必須要提的是很多父母在面對孩子淘氣不好好吃飯的時候,都會用手機、動畫片、玩具等來吸引,邊哄邊吃,這樣只會導致寶寶分心,被動進食,不知饑飽。這類行為非常不可取。

然後,限定每次用餐時間。

寶寶一般會在15~20分鐘內吃飽,過了這個時間還在吃,只能說明寶寶分心了或者已經不餓了。限定每次用餐在30分鐘左右,時間一過,就收掉食物和餐具,讓寶寶離桌,不加任何批評。

不要因為擔心他餓,就給他更多的零食,這一點很重要。

最後,豐富可口的食物很關鍵。

溫馨的就餐環境需要家人一同營造,而吃貨寶寶也是很考驗媽媽的耐心的。

從寶寶添加第一口輔食開始,媽媽就要在食材的營養、搭配、造型、烹飪等上面下功夫了。輔食的製作不僅要符合寶寶月齡的特點,更要儘可能豐富以吸引寶寶的注意力,讓寶寶願意嘗試,直到喜歡吃。

可以做一些寶寶普遍容易接受的食材,如媽媽可用胡蘿蔔、玉米等具甜味的蔬菜熬湯再煮粥,或是在輔食中加點 香蕉泥、蘋果泥等。

寶寶的味蕾單純,對味道較為敏感,不適合使用太多調味料,但大多數寶寶更容易接受甜味,就像甘甜的乳汁一樣。

寫在最後,

每個寶寶都能好好吃飯,只要我們用心去對待。在吃飯這件事情上,不能強迫喂食,最好能慢慢引導順其自然的過渡,以免寶寶將輔食與恐懼、厭惡感產生聯結,形成抗拒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