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福林媽咪
為什麼說一年級是道坎,二年級是個坡,三年級是座峰?
這句話在小學一直流傳著,意思是說,一年級的時候有個隱藏的坎,很多提前學習的孩子過不去,到第二年就會走向下坡路,而到了三年級,想要成績靠前,難度相當於登峰。
簡單來說,就是一二三年級都很重要……
當然,這個重要指的是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
這一點,想必很多家長心裡都明白。
那具體應該培養哪些學習習慣呢?
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不同類型的孩子,適合什麼樣的學習方式,很多孩子就是因為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從而變成了一個「不適合學習」的孩子。
百分之七八十的知識,是在課堂上學會的,所以學會聽課很重要。
但是,聽課應該怎麼聽呢?為啥同樣是半個小時到四十分鐘,有的孩子可以把課堂知識掌握個七七八八,而有的孩子回家做作業,則像是沒聽過課一樣呢?
走神、貪玩、不認真聽講,這是一個原因,如果老師跟我們反饋了,孩子上課不聽講,那我們就需要在專注力上下功夫,但如果老師說,孩子上課也認真聽講,但就是效率不高,這是怎麼回事呢?
很可能是因為,孩子不擅長「聽」課。
有的孩子是聽覺型的學習方式,有的孩子則是視覺型的學習方式,聽覺型的孩子能夠從語言中捕捉更多信息,並且充分理解;
而視覺型的孩子,在聽講的過程中,容易漏掉某部分信息,或者大腦來不及處理這些信息,從而理解上有問題,他們需要「看」著形象化的文字或圖形才能理解。
對於聽覺型的孩子,上課的時候完全跟著老師的思路走,就會更容易一些,但他們可能在通過視覺接受信息的時候,比較不容易捕捉重點,或者容易沒有耐心;
而視覺型的孩子,就容易出現聽不懂的狀況,從而更容易走神,但他們在自學的時候,或者利用圖像、思維導圖進行學習時,會有不錯的效果;
那麼怎麼辦呢?
視覺型的孩子,學習新課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提前預習,對課本內容和主要知識點做到心中有數,帶著問題去聽課,這樣效率會更高。
這個過程需要家長來進行引導,我們可以從課後思考題入手,引導孩子進行思考;等到課後,通過孩子做作業的情況,發現孩子的知識漏洞,然後再把這些知識給孩子講兩遍。這時候我們一定要對孩子有耐心,他不是笨,只是不擅長聽講,我們是在針對孩子個人的學習類型做單獨的培訓,這樣想,是不是心態就好很多了?
兩類孩子都需要揚長補短。
鍛鍊用耳朵學習的能力:給孩子講故事,然後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孩子回憶和複述故事的細節;或者進行聽寫練習,讀一段文字,讓孩子進行歸納分析,抓重點和主題,並且及時記錄;
鍛鍊用眼睛學習的能力:培養孩子自主閱讀的能力,讓孩子看喜歡看的書,自己加以理解和吸收;
聽課的時候除了視覺和聽覺兩種學習類型之外,還會有一個差別,就是快速型和滯後型。
有的孩子接受得快,但是忘得也快,有的孩子雖然接受慢,但是記住以後很長時間都不會忘,前者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就屬於快速理解的那種,後者的接受過程就屬於慢慢滲透的類型。
以前聽一位教師的教學分享,她提到一個「漫灌」理論。
在一個班級中,總有孩子進度快,有的孩子進度慢,而作為老師,只能兼顧大部分學生的進度,那接受慢的同學是被放棄了嗎?
這位老師說,不是的。就像農村澆地一樣,大水灌溉過去,水流源源不斷地進去,前面的水只管往前跑,不用擔心有的地方沒有澆透,這是一種不斷的滲透。就像班裡接受慢的孩子,他們跟著老師的進度走,雖然沒有停下來繼續講先前的知識,但是後面的新知識會用到前面的舊知識,慢慢的,他也就完全掌握了。
快速掌握型的孩子,容易出現邊學邊忘的情況,而且由於學得快,容易出現眼高手低的問題,我們需要重視孩子的每次周期考試,按照記憶規律幫助孩子回憶前面所學的內容,幫助孩子重複記憶;
滯後掌握型的孩子,容易被當成學習不好的差生,心態上最容易出問題。家長千萬不要一味指責,讓孩子承受壓力,背上不好的標籤,而是應該告訴孩子他的學習特點,鼓勵孩子,幫孩子多講幾遍課內知識。
總之,學習是人類的一種本能,只不過有的孩子不適合某一種特定的學習方式罷了,並不見得是孩子不夠聰明,不夠認真。
大多數孩子的智力水平是差不多的,除了有個別孩子智商特別高,很多成為差生的孩子,只是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而作為父母,能夠早點幫孩子找到適合他的,孩子就能早日走上學習的正軌,或許你家孩子,也是未開發的學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