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女子詩歌雙年選》隆重出版
《內蒙古女子詩歌雙年選》2017/2018隆重出版
作家網快訊:歷時半年,數甄編選,終於塵埃落定。國內首部《內蒙古女子詩歌雙年選(2017/2018年卷)》由內蒙古大學出版社隆重出版發行並與廣大讀者見面。雙年選首發式暨研討會定於2019年11月23日下午三點在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舉辦,敬請期待。
限於篇幅及其他原因,很多作者作品未能入選,遺珠之憾在所難免。我們一同期待並共同相約(2019/2020年卷)再相見。
選本編輯體例,分本土、他鄉、非母語、校園四個版塊
1、「本土」一輯,收錄了內蒙古籍漢族女詩人的現代詩歌作品(含散文詩),共82位詩人,175首(篇)。
2、「他鄉」一輯,收錄了非內蒙古籍但目前在內蒙古居住、工作、生活、就讀(籍貫不限)的女性詩人或原籍內蒙古,現在區(國)外工作、生活、居住、就讀的女詩人,以及用漢語寫作的少數民族女詩人(含已經翻譯成現代漢語的詩歌作品),共27人,61首(篇)。
3、「非母語」一輯,收錄了內蒙古籍少數民族女詩人用漢語創作的詩作或已經翻譯成現代漢語的詩作,共28人,60首(篇)。
4、「校園」一輯,收錄了全日制就讀的在校學生(研究生、大學、高中、初中、小學)的詩作,共37人,76首(篇)。
《內蒙古女子詩歌雙年選》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文獻文本價值,「選本文化」校表功能
(二)來稿量大,入選比例低
(三)作者年齡跨度大,職業分布廣泛
(四)作者地域分布範圍廣闊
(五)文本形式豐富多樣
《內蒙古女子詩歌雙年選(2017/2018年卷)》在送出版社三審三校前,書稿呈送區內外部分詩人、作家、評論家,以書面形式得到了一些非常中肯的意見、鼓勵和開創性建議。他們是: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孫曉婭,詩人、十月文學院常務副院長呂約,詩人、作家網總編室主任安琪,詩人、《女子詩報》主編曉音,作家、《草原》雜誌副主編阿霞,作家、詩人邱華棟,理論批評家、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國際寫作中心執行主任張清華,詩人、理論批評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臧棣,詩人、批評家、研究員霍俊明,詩人、《詩潮》雜誌主編劉川等。
雙年選在編選過程中得到了作家網、詩歌中國網、《詩歌風賞》、Enioy英卓讀書會、伊克工程機構等單位不同形式的大力支持,以及內蒙古詩歌館、新草原寫作聯盟、呼和浩特詩詞學會、紅山詩社、哲里木詩社的全力協助。
據悉,作為內蒙古首部小眾化的女子專題詩歌選本,《內蒙古女子詩歌雙年選(2017/2018年卷)》編委會將持續性地把這一工作進行下去,打造成內蒙古乃至我國的一個詩歌文化品牌。
編委會幾點說明:
1、《內蒙古女子詩歌雙年選(2017/2018年卷)》由內蒙古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定價80元。
2、不向入選作者收取任何費用,凡藉此旗號斂財者均為詐騙。
3、向所有入選作者免費贈書一本,另加寄一本,以書抵酬。
4、向每位編委贈書五本,以書抵酬。
5、入選作者和編委如有額外需要,優惠價50元/本,包郵。請私信火馬或聯繫當地編委。
6、成書將於下周開始(以旗縣區為單位)陸續寄出,請注意查收。
附:
《內蒙古女子詩歌雙年選》編委會
主 編:徐 厭
執行主編:火 馬
副 主 編:娜仁琪琪格 邰婉婷 劉不偉
編 委(按音序排名):蔣雨含 唐月 香奴 羊兒 楊瑞芳 以琳 原散羊 遠心 張曉霞
學術主持:趙 卡
責任編輯:王曉俊 裝幀設計:張燕紅
特別鳴謝:
作家網
詩歌中國網
《詩歌風賞》
Enjoy英卓讀書會
伊克工程機構
名家簡評
她說:
地域女性詩歌選有其獨特的擇詩標準:精品的選編態度,開闊的視域,紛呈的女性經驗和視角。該選本嚴謹不失靈動,品質至上不乏多元風格,還兼顧不少邊緣作者,真正融匯了女性詩歌和地域詩學的特質。
——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副主任 孫曉婭
在草原的泥土中,星空下,詩和女人一起甦醒,完成一次鋒利的復活。
——詩人、十月文學院常務副院長 呂約
沒去過內蒙古想去內蒙古的,讀讀這本書;去過內蒙古還想去一時又去不了的,讀讀這本書。讀內蒙古大地長出的女詩人,讀她們筆下豐碩的內蒙古,讀她們心中洶湧的內蒙古。
——詩人、作家網總編室主任 安琪
女人用詩歌打開通往世界的每一道大門。
——詩人、《女子詩報》主編 曉音
從阿拉善到呼倫貝爾,以女性的名義,一路詩意,一路芬芳,愛與美同行,向著廣袤與遼闊邁進。
——作家、《草原》雜誌副主編 阿霞
他說:
女性詩歌作為一種別致的美學存在,在塞外廣袤大地上馳騁,力與美洶湧澎湃。在細膩與強悍的書寫中,詩既在遠方之遠,也在廚房之近,遠方的遼闊與廚房的豐沛構成了邊地女性詩歌寫作的新景觀與新向度。
——作家、詩人 邱華棟
她們讓我們獲得了另外一個觀賞角度:塞外的粗獷,女性的柔美,兩種特質美妙地結合在一起,構成了一種稀有而珍貴的邊地詩學,穹廬之下文學生態的多樣性與異質性。
——詩人、評論家、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國際寫作中心執行主任 張清華
內蒙古的詩歌史完全可以放心,《內蒙古女子詩歌雙年選》沒有放棄它自身的機遇,通過詩,與其說我們發現了一種女性詩人的智慧,莫如說我們發現了女性詩人的心靈能量。
——詩人、理論批評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臧棣
《內蒙古女子詩歌雙年選》在「選本文化」已經失范的今天具有重新校表的功能,同時又具有詩學、地理學和社會學的多重坐標作用。蒙地的女性詩歌無論是個體日常經驗、性別意識還是語言景觀乃至時代的總體情勢從未像今天這樣變得如此多元、廣闊甚至蕪雜、多變而難以進行任何總體性的概括。這印證了無邊的個人趣味以及詩歌形態的可能性。
——詩人、批評家、研究員 霍俊明
我樂於見到擺脫了「內蒙古」、進而擺脫了「內蒙古女性」身份的更加獨立、自由、富有個體精神的女性寫作。所以,內蒙古女性寫作的先鋒突圍,既是個體的、又是集體的一種籲求。為之獻上祝福與懷抱。
——詩人、《詩潮》雜誌主編 劉川
波瀾壯闊的裂縫:作為一種邊地概念的女子詩歌(代序)
——《內蒙古女子詩歌雙年選》的書寫價值綜述
作者:趙卡
閱畢《內蒙古女子詩歌雙年選》,理論批評家、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張清華和著名作家邱華棟不約而同地指出了一個重要詩學概念:「邊地」。這裡的「邊地」概念,我個人理解為兩重含義:一、地理坐標上的;二、美學坐標上的。地理坐標上的「邊地」好理解,因內蒙古地處中國最北邊,橫跨東北華北西北三大區,與蒙古、俄羅斯接壤,故稱「邊地」,取「邊塞」「邊疆」「邊關」之意,具有事實意義;美學坐標上的「邊地」抒寫至少因其稀有而成為一種類型,類型則具有價值意義。
在確定了「邊地」詩學的基本概念後,一般讀者在閱讀時普遍會遇到的困境之一,便是如何確認女詩人的形象。縮小了範圍說,內蒙古的女詩人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形象,新鮮還是乏味,她們是否因對其自身的徒勞模擬而在時間上顯得面目全非?換句話說,這當然並不意味著,人們從內蒙古女詩人那裡了解到的東西比不了解的東西還要少。《內蒙古女子詩歌雙年選》里的女詩人和女詩人有什麼差別,不,應該說《內蒙古女子詩歌雙年選》里的女詩人和內蒙古的男詩人有什麼差別?顯而易見,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在於其性別風格受到了哪些限制,其重要性也是有限的——作為內蒙古女詩人,是如何到達讀者面前的。
這麼說來,仿佛內蒙古女詩人的問題如此嚴重。詩人劉川對內蒙古女詩人有一個預言式的說法,「……每一個從這裡突圍出來的女性寫作者,最終將以新的方式構建這裡的地域特徵和時代特徵。」這,就是內蒙古女詩人的普遍形象,她們需用詩替自己辯護詩的秘密和尊嚴。
從地理價值上看內蒙古女子詩歌
內蒙古在中國版圖上的特殊位置為「邊地」概念坐實了現場感,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邊地」並不出人意料成為內蒙古女子詩歌的地理修辭。甚至,我會從個體經驗與公共經驗之間找一個理想角度猜想,「邊地」概念也是成就內蒙古女詩人成為出色詩人的重要前提之一。「自身的機遇」,詩人、理論批評家臧棣則從詩歌史的角度洞悉了內蒙古女詩人和內蒙古存在的隱秘關係。
因為選本的篇幅所限,目前能看到李娜的《戈壁同題詩(節選)》短了,但仍能明顯看出其以敘事為基調的結構,僅從選出來的四節就能讀到極強的節奏感和充溢邊地色彩的自然氣息。「阿拉善啊阿拉善」「一棵草就是一個堡壘」,當詩寫進入心靈至深處時,李娜會調整自己的語速和語調,其「吁告」的意味就從詩行中的「芨芨草和駱駝刺」傳出了頌讚苦難的聲音。劉曉娟的《渾都楞,月光掛在草尖上(節選)》 也是因選本的篇幅所限未能窺得全貌,但僅有的三節足以用「歡欣」來回應閱讀,劉曉娟擅用草原意象,敘事清晰,句子間的切換也得法,偶爾用點民歌式的小饒舌,便展示了一個詩人令人無法忽視的獨特氣質。
我們可以看到「邊地」概念詩歌在部分內蒙古女詩人那裡擁有一種抒寫的正確性。這種正確性主要表現在諸多詩人從集體經驗中展現出了(空洞的)個人性,還有一個迷戀於語言層面上的貌似豐富實則單一的詞語視覺性,譬如,關於產出「邊地」概念的地理地貌氣候學知識——它們特有的屬性和機理對寫作的一般助益,內蒙古女詩人會從不為人所熟知的內外部結構入手考察「邊地」自身,任何自然現象、地理實貌、動植物、器物和生活細節等均構成了她們抒寫一切的部分,並由此從精神方面探究、考察人類的心靈。
宋麗的詩不矯飾,是常見的那種渾然一體的抒情和詠嘆式調子。在她的《那根弦》中,一目了然的節奏和時空轉換讓閱讀提速,使人感受到了一種活力充沛地「彈唱」力量, 聽到一聲聲來自原野的「哽咽」和「嘶鳴」,於「看到羊群如白浪般翻滾」處戛然而止,給人以一種激情壓抑後瞬間釋放的快感。和宋麗的《五月 我對阿斯嘎的描述》一樣,藉助某個意象的平面敘述是若干詩人的書寫特點,看起來毫不費力似的,實則探詢了晦暗不明的精神執念片斷,比如陳亞美的《為曼德拉岩畫配詩(節選)》和額魯特•珊丹的《蒙古菊》,內有漫不經心的機趣、喊不出來的疼痛和用知識加以分別的歷史。
「我回來 已不是我一個人回來」(《珠日河草原,所有的草尖都掛著水珠》)考察娜仁琪琪格的詩,會發現一種從心靈本身拋出來的去留之間的猶豫感,她的每一首詩似乎都在提醒自己,「一出生就向遠方行走,走出了草原/丟失了母語。」(《我總是在母語的暖流里,流淚滿面》)當我們談到「邊地」詩概念的時候,我們其實在談詩人的身份意識、回聲、執念和現代性辨識,娜仁琪琪格的詩是這方面的典範,她的散文化抒寫(間或片段感)有屬於她本人的蒼涼氣息,敘事和抒情融合得順暢自然,兼顧了理智與情感的距離感。
抒情的濫觴是內蒙古「邊地」詩歌的一種傳統,由此積累成了一種普遍的風格語言,雖說於地域詩歌研究中有「識辨率」的作用,但我依然不客氣地認為,當一種地域詩歌形成一種群體風格的概念時,那就是個人對集體的妥協,容易陷入無名氏式風格的困難。常識告訴我們,詩歌史上最大的麻煩根本不是區分特殊的詩人和一般的詩人,引發我們興趣的,往往是進入詩歌史中的那些特殊文本而不是一般文本。也就是說,文本價值評判必須有一個基本前提:詩人在使用人工語言還是自然語言?就本卷《內蒙古女子詩歌雙年選》而言,抒情語言依然始終如一的占據上風,我倒不是說抒情語言就是一種人工語言,但我們通過文本間的彼此對照會愈加期待用另一種方式表達「邊地」概念的詩,比如葉鳴的《講述一個冬捕的故事》。葉鳴這首詩是敘事的,質樸,引人好奇,令人遺憾的是,作者對題材處理得簡單了,「冬捕」的細節沒有有效地描寫出來。
從美學價值上看內蒙古女子詩歌
從美學價值上加以考慮「邊地」詩概念,著重點在於內蒙古女子詩歌文本的獨一無二之處。正如詩人劉川所言,「我樂於見到擺脫了『內蒙古』、進而擺脫了『內蒙古女性』身份的更加獨立、自由、富有個體精神的女性寫作。所以,內蒙古女性寫作的先鋒突圍,既是個體的、又是集體的一種籲求。」
孟芊如隱者,這是詩人孟芊一直以來給人的一個印象。《愛的十二喻》如獻詩,過密的詞語顆粒感和在結構上表現出來的節拍會給人一種有力的電擊感:「我的色彩和言語都不及我的靈魂/我的氣息和眼淚都不及我的沉默/我的頭髮和手指都不及我的瞳孔」。孟芊的詩有執拗的直抵靈魂的理性目標,但她常常將目標當做手段表現,詩行間充滿了精確的意象和全神貫注的特寫;在《設計師》這首詩中,她隨意抓住幾個瞬間——「他非常在意他的形狀。長而小,躲避下去。/頭髮在散落的雪花下變濕。」——就將「設計師」這個形象處理得非常具體。孟芊的語感自信,常設令人驚嘆的細節,有限度的意義晦澀,甚至在刻意表現心靈和生活的對峙上,都展示出了她獨特的洞察力。
花語可謂詩壇宿將,她的詩往往攜帶著她性格中的隨意性成分,潑辣的情感和犀利的言辭讓她的詩非常生動。收在本卷詩選里的三首詩《早晨從下午開始》《十二背後,白頭的蘆葦》《左邊的空位》是處理時間的哲學——在身體、情緒、健康、速度、衰老和個人危機的細枝末節里,她如何分配生命。花語在詩中會煞有介事地自責,但這都會化作她寫作生涯的故事,即便寫到冷漠,她也能讓冷漠生出意義來。實際上就是將個人的孤獨強行壓進物質性里,我們從青藍格格的詩中可以讀出尖銳的疼痛感來,比如《磨刀帖》的時間意識和執拗而輕巧的堆積感,可謂寫父親的典範作品;《此生》發揮了戲劇性獨白的功能,氣息熱烈,對一個人的「此生」命運作了豐饒的構想,甚至有救贖意味。
堅實的疼痛感和敏感的處境意識,要求內蒙古女詩人於她們的詩寫觀念里內在地處理這些性情材料(這也是她們身體里具有的東西),套用布萊希特的話說,那便是她們的意見和行為。我在唐月的詩中發現了一種深入骨髓的無奈和無力感,她將(如同葛蘭西很明確地看到的那樣)行為和觀念在她那裡形成了一個整體,「至於中年的痙攣和陣痛/因為無奈,我們選擇慈悲/選擇心照不宣」(《春雪》)唐月的詩有自己的適當習俗和技術性秩序,她在詞與物之間仿佛用獨特的腔調講述一樁樁一件件舊事,她的故事具有形容詞性,「我是說,我已無力推翻/這五十八公斤圈養的贅肉/伏在自己肩頭微笑與哭泣一樣/需要炊煙一樣裊裊的身段」(《煮婦說……》)唐月的出色,還在於她從所述之事和敘事方式之間建立起了差異,以及忍耐力的象徵,如《偷生》。
「邊地」詩學概念的美學價值,在我看來,其中之一應當是建立(群體風格中的)個人風格,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那種特殊的識別性。當然,具有識別性風格的作品一定是建立在思想基礎上的,這其中的難度如同「存在」道出「思」的冒險,不過這並非不可能,內蒙古女詩人的首要滿足就是,當她們於詩中認出自己的時候,她們確信認出了自己。
從選本價值上看內蒙古女子詩歌
完成一個小眾性質的選本,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完成了一種意識形態的觀念和行為,尤其冠以「內蒙古女子詩歌」時。長期以來,或者把話說得絕對點,專題的內蒙古女子詩歌選本在內蒙古從來付之闕如,那麼,內蒙古女子詩歌選本呼之欲出。
著名作家邱華棟從「邊地女性詩歌寫作的新景觀與新向度」上提出了「邊地」的美學概念,詩人、理論批評家臧棣則從「內蒙古的詩歌史」角度上希望內蒙古女子詩歌不要「放棄它自身的機遇」,詩人、詩歌評論家張清華直接將「邊地詩學」定性為「稀有而珍貴」和「文學生態的多樣性與異質性」。《內蒙古女子詩歌雙年選》就是這樣一部無懸念的完成性樣本,它昭示了內蒙古女詩人的整體性目標,如詩人、批評家霍俊明所言:「《內蒙古女子詩歌雙年選》在『選本文化』已經失范的今天具有重新校表的功能,同時又具有詩學、地理學和社會學的多重坐標作用。蒙地的女性詩歌無論是個體日常經驗、性別意識還是語言景觀乃至時代的總體情勢從未像今天這樣變得如此多元、廣闊甚至蕪雜、多變而難以進行任何總體性的概括。這印證了無邊的個人趣味以及詩歌形態的可能性。」
除了上述我以「地理價值」和「美學價值」摘要觀察的內蒙古女詩人外,我覺得內蒙古女性詩歌的豐富性僅以「地理價值」和「美學價值」是無法概括了的。詩人劉川認定,「內蒙古女性寫作的先鋒突圍,既是個體的、又是集體的一種籲求。」在本卷詩選中,詩人白墨就是一個意外的發現,她的三首詩《一首詩的啟示》《我和我的影子》《三視圖》句式短小卻表述清晰,均對語言的詩意進行了消除,尤其是《三視圖》,幾乎讓我想到了麥克尤恩的一個短篇小說《立體幾何》。小詩人也有不俗的表現,比如2010年出生的王花朵,她詩中溢出的時間意識令人驚嘆,《時光中的淚水要慢慢的彈》仿佛講完了一個宏大悲傷的故事,「時光中的淚水要慢慢的彈,/一句完了要吸一口氣,/因你在哭的時候一點一點地掉眼淚,/不是一下子就完了的,/是一點一點地掉下來,/時光去不復反。」我稱之為對虛實受眾「獨語虛妄之事」。
限於篇幅,我無法將本卷詩人的作品一一分享出來,她們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言說,讓我們發現了她們心靈的智慧和力量。內蒙古特殊的地理地貌特徵,由西而東:沙漠、戈壁、農田、山脈、山樑、溝窪、草原、草甸草原、半荒漠草原、森林,河流等,內蒙古的女詩人不僅可以談論很多,還可以寫出很多,她們的存在,出色程度絲毫不遜於內蒙古的男詩人,從作為一種概念的邊地詩中劈出一道波瀾壯闊的裂縫,一切仿佛突如其來,但一切又早有了答案。
2019年8月4日於呼和浩特
編後記:一切才剛剛開始
作者:火馬
塵埃落定,聞者所見如是並贊曰:《內蒙古女子詩歌雙年選(2017/2018年卷)》的出版,堪稱內蒙古文學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
2017年夏,我和詩人、理論批評家趙卡談到一個頗為宏大的計劃:我將以一己之力為內蒙古女詩人立傳,寫一部內蒙古40年女子詩歌綜評,時間跨度從1978年起到2018年止,20萬字篇幅,另外再配套一個巨型詩歌全編本。
作為中國「邊地詩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內蒙古的「邊地」詩歌創作,尤其是女子詩歌創作,文本數量巨大,形式多樣,但系統性的資料整理和研究工作相對空白。此後一年多的時間裡,在工作之餘,我開始收集資料、研讀文本,並將綜述寫到5萬多字的時候,這一工作暫停了。原因是工作量太大,遠遠超乎我的預期。
時間如白駒過隙,我卻被我的宏大的計劃折磨著。今年初的一次私下詩歌交流中,詩人徐厭兄獲悉此事後,認為此事在內蒙古詩界具里程碑意義,遂與我多次探討,最後他建議將內蒙古女子詩歌的成就以「雙年選」形式呈現。在多方徵求專家、學者、詩人的意見後,最終將這個動議確定為《內蒙古女子詩歌雙年選(2017/2018年卷)》,由詩人徐厭擔綱主編。6月10日,徵稿啟事正式由「作家網」和「詩歌中國網」對外發布,同時通過若干微信公眾號轉發。
本選本的編輯體例,分本土、他鄉、非母語、校園四個版塊。簡單介紹如下:
「本土」一輯,收錄了內蒙古籍漢族女詩人的現代詩歌作品(含散文詩),共82位詩人,175首(篇)。
「他鄉」一輯,收錄了非內蒙古籍但目前在內蒙古居住、工作、生活、就讀(籍貫不限)的女性詩人或原籍內蒙古,現在區(國)外工作、生活、居住、就讀的女詩人,以及用漢語寫作的少數民族女詩人(含已經翻譯成現代漢語的詩歌作品),共27人,61首(篇)。
「非母語」一輯,收錄了內蒙古籍少數民族女詩人用漢語創作的詩作或已經翻譯成現代漢語的詩作,共28人,60首(篇)。
「校園」一輯,收錄了全日制就讀的在校學生(研究生、大學、高中、初中、小學)的詩作,共37人,76首(篇)。
在編選的過程中,編委會注意到《內蒙古女子詩歌雙年選》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文獻文本價值,「選本文化」校表功能
作為內蒙古首部女子詩歌選本,本卷詩歌雙年選具有重要的「邊地詩學」文獻文本價值。如詩人、批評家霍俊明所言,「在『選本文化』已經失范的今天具有重新校表的功能,同時又具有詩學、地理學和社會學的多重坐標作用。」雖然部分作品仍沒有脫離傳統抒情的路子,但很多詩人的詩已經淡化甚至擺脫了「女性」身份、傳統的農牧業文化氛圍,印證了詩人劉川所說的「擺脫『內蒙古』、進而擺脫『內蒙古女性』身份的更加獨立、自由、富有個體精神的女性寫作。」
(二)來稿量大,入選比例低
從徵稿啟事發布之日起至截稿日僅僅36天的時間,編委會收到了近300位作者發來的詩歌(含散文詩)2000餘首(篇)。限於成書篇幅和出版社審稿原則等因素,應徵稿的最終入選率不足15%,選定了174位詩人的372首(篇)詩歌文本。入選的詩歌只是內蒙古女子詩歌創作成果的冰山一角,遺珠之憾在所難免。
(三)作者年齡跨度大,職業分布廣泛
入選作者的年齡,最大的60多歲,最小的只有9歲,尤其「校園」板塊是這次編選過程中的驚喜與亮點之一,如蘇笑嫣、晶達這樣技術成熟且擅長跨文體寫作的詩人。「校園」板塊的大多數作者還聲音稚嫩,可喜的是她們已經開始發聲、學聲。80後、90後、00後詩人的首次集結拓寬了選本的時間跨度,間或填補了局部區域性文學的斷代現象,凸顯了遍地文學生態的可持續張力。另外,作者的職業也各不相同,有大中小學教師、學生、公務員、編輯、記者、企業負責人、學者、工人、農民、自由職業者、家庭主婦等等,這都不妨礙她們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
(四)作者地域分布範圍廣闊
作為「泛內蒙古」的概念,除本土作者外,生於內蒙古但現在外省居住、工作、生活的詩人作品也在本次編選範圍之內。內蒙古地形狹長,從最西邊的阿拉善盟到最東邊的呼倫貝爾市,本卷選本囊括了內蒙古自治區共12個盟市的作者;此外南至廣東、海南,北至吉林,東到上海,西至寧夏,漂泊的遊子以詩歌的方式達成了一次完美的「還鄉」。
(五)文本形式豐富多樣
本卷雙年選收錄的作品包括長詩、短句、組章、散文詩,甚至偏向於童謠的作品。限於篇幅,除個別小長詩外,部分長詩、組章只能忍痛節選,撕裂了文本的整體性。從文本的建築形式來看,一些文本的超長句式限於成書的幅面制約,在排版時不得不做斷行處理,嚴重損害了閱讀的快感,實為一大遺憾。
需要說明的是,《內蒙古女子詩歌雙年選(2017/2018年卷)》在送出版社三審三校前,書稿呈送區內外部分詩人、作家、評論家,以書面形式得到了一些非常中肯的意見、鼓勵和開創性建議,給了我們極大地信心。他們是: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孫曉婭,詩人、十月文學院常務副院長呂約,詩人、作家網總編室主任安琪,詩人、《女子詩報》主編曉音,作家、《草原》雜誌副主編阿霞,作家、詩人邱華棟,理論批評家、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國際寫作中心執行主任張清華,詩人、理論批評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臧棣,詩人、批評家、研究員霍俊明,詩人、《詩潮》雜誌主編劉川等。另外,我們得到了作家網、詩歌中國網、《詩歌風賞》、Enioy英卓讀書會、伊克工程機構等單位不同形式的大力支持,以及內蒙古詩歌館、新草原寫作聯盟、呼和浩特詩詞學會、紅山詩社、哲里木詩社的全力協助,一併致謝。
作為內蒙古首部小眾化的女子專題詩歌選本,《內蒙古女子詩歌雙年選(2017/2018年卷)》的首創意義不言自明。我們的願景,將持續性地把這一工作進行下去,打造成內蒙古乃至我國的一個詩歌文化品牌。
最後,借用伯爾•史緹爾執導的電影《重返十七歲》中的一句台詞,當然也是對《內蒙古女子詩歌雙年選》的定位與展望:「一切才剛剛開始」。
是為記。
2019年8月7日於呼和浩特
《內蒙古女子詩歌雙年選》2017 / 2018年卷
目 錄(按作者姓氏音序排名)
趙卡
波瀾壯闊的裂縫:作為一種「邊地」概念的女子詩歌(代序)
——《內蒙古女子詩歌雙年選》的書寫價值綜述
第一輯 本 土
阿華
足跡 // 花間一壺酒
白愛琴
母親的樣子 // 陽台上的母親 // 戒自己
白墨
一首詩的啟示 // 我和我的影子 // 三視圖
邊城婦
在冬天 // 醫院
冰潔
沙畫的諾言 // 留白 // 若是,絕處都能逢生
塵之光
把春天叫醒的人 // 經過烏蘭察布 // 風經過的街道
沉默
賽馬
鄧亞娟
春天裡 // 季節十二帖(節選)
段麗香
我與這個世界相處的方式
豐慧
春風的鑰匙 // 兩隻蝴蝶 // 寫詩的女人
高朵芬
偶然性與無意識遇見 // 我從身體里取出一些水
高金鷹
命運 // 徐步宇畫中的那匹馬 // 壽命
海韻
夜渡 // 這多麼危險
郝雲艷
荷花蜜語 // 冬,那麼輕,又那麼重
黑甲
紙人 // 雜貨
賈曉燕
朝陽洞 // 空門不空
蔣雨含
故鄉的每一棵樹都認識我 // 誰見過夢的源頭 // 學習
錦鈺
正在缺席的人 // 被一場雪命名的思念
靜然
期待一個美麗奇特的再現
靜子
父親節三章
空心木
住在你身體里的土地正在甦醒 // 無題
李廣鳳
給一條魚放生 // 時間都去哪了 // 處方
李娜
戈壁(節選)
李雲鶴
為歲月留白 // 老石匠 // 初衷
蓮心印月
時間的針腳 // 丟失的羔羊
劉麗莉
月光 // 往事
劉思思
趙大沙坑 // 理髮店裡的一隻狗
劉曉娟
渾都楞,月光掛在草尖上(節選)
劉栩慈
托起幸福
劉艷雲
從一種藍逃離另一種藍 // 每一根落髮都是輸掉的光陰(節選)
劉玉梅
掛鐘走過的時光 // 我有意迴避一場盛宴
劉雲飛
在草原,面對一場聲勢浩大的孤獨 // 敘述
羅海燕
水墨成仙
呂海鷹
老牛灣 // 紅門口
夢遙
中元夜 // 約你來看烏海湖
米蘭
吃魚 // 地震
南蝶
煙火 // 嫁妝
凝兒
中年書 // 與一隻海鷗對話 // 別賦
弄月之喵
我,從來處來 // 要向去處去 // 半江秋色半江紅
暖陽
一棵安靜的樹 // 春已去
秦翻花
那年,我的娘走了
青藍格格
磨刀帖 // 此生 // 我的腰疾源源不絕
清顏
一個人的草原 // 燈火流風
晴月
無題 // 涼晨
冉
她們習慣在夜裡發聲 // 一杯舊茶
史冰
女孩與弗拉門戈的故事
水孩兒
今夜你說要來
絲雨
甦醒的春天 // 查干沐淪河 // 巴林草原
宋麗
那根弦 // 五月 我對阿斯嘎的描述
蘇晗
如果此刻舉杯 // 詩與酒
素心
桃花坐在手心裡 // 黃羊窪的樹
唐月
春雪 // 煮婦說…… // 偷生 // 竊秋
田草
死亡時間與海水之殤 // 領魂雞之謠
王朝環
我們一起細數白髮和時光
王海燕
河流 // 哭泣的豆子 // 春日裡總有雪
王俊香
窗外
吳國麗
我們越來越 // 父親
兮子鳳凰
水依雲 // 眉梢霧
匣子
穿越烏蘭布和記 // 火鍋 // 先於冬天到達的一場雪
鮮然
夜露 // 下雨 // 流水 // 雲朵
肖虹
一座舊城的春 // 情詩無色
肖衛琴
烏蘭布和 // 語言或詞 // 話語
小鳥
桂花 // 聽雨
小雨
父親的二胡
謝文晴
八月
辛靈
影子 // 互為琴瑟 // 萬物,空寂的謎團
徐艷君
一首詩的對面是斜坡 // 正午
炫飛
小寒之後,我把鄉愁抗在肩上 // 那片莜麥越過石砌的時光
雪峰
我的心很小,只裝得下小小的幸福 // 離開故鄉離不開草木
閆紅梅
多麼好 // 在你的城市想你 // 我願意
葉子
追根 // 大夢初醒
以琳
遇光者 // 月 // 消逝的河流
憶留空間
母親 // 曠野 // 一個現場
餘輝
宿醉 // 痛經的夜晚
雨文
多像是一場婚姻 // 法相寺 // 立春之夜
玉言
冬天製造了裂隙拿什麼修補(節選)
遠方
冬日的敏感 // 萬聖節
月光
致女人 // 深夜看燈的人 / 給你寫一首情詩
曾煙
一棵藤飛翔的聲音 // 布穀布穀 // 波斯菊時光
趙明敏
我是一縷塵煙 // 致實驗室
禎子
有你相伴 // 你偷去了我的夢
左秀傑
你是我腮邊的一滴淚 // 我丟失在你的影子裡
第二輯 他 鄉
安然
我從草原來 // 為了愛你 // 種美人
沉香
在他面前敲鼓 // 雪語
陳亞美
為曼德拉岩畫配詩(節選)
額魯特•珊丹
蒙古菊
額魯特•烏銀
我們的寂靜融合在一起 // 像明亮的孩子 // 索索,我們數星星
哈森
梨花•雪 // 月圓之夜:紙上村莊 // 記一場春雪
花語
早晨從下午開始 // 十二背後,白頭的蘆葦 // 左邊的空位
懷念
寒地生長的人 // 潮 // 凌晨三點
覺斕
一匹受傷的駱駝 // 母親
柯莉
丁香(組詩)
離響
與屈子的約定以年為期 // 布隆賽
孟芊
愛的十二喻 // 設計師
娜仁朵蘭
你的擁擠代替不了我的歡樂 // 方寸之營
娜仁琪琪格
我總是在母語的暖流里,流淚滿面 // 曼德拉,天空收起飛揚的大雪 // 珠日河草原,所有的草尖都掛著水珠
萍子
我看見春天的心,跳動了一下 // 送啤酒的女孩 // 猶豫不決
七七
剩下的大山 // 極限 // 起落的秋
田靜瑋
葫蘆
王子晗
寫給母親(組詩選三)
無鹽慕容
故鄉三月 // 遺失的月光
香奴
一個悲傷的男人 // 鄰居 // 紊亂
向大米
沉默 // 雀躍
筱米
念菊 // 春風吹
薛映梅
承載
羊兒
屋頂的鴿子 // 我面向的日出日落,從沒改變 // 九道盤山路,九首崎嶇的歌(節選)
遠心
大黑河
止水孤魚
沒有歸期的月亮 // 獨處
紫苑飛紅
七天 // 有一場雪,落在心裡
第三輯 非母語
阿娜兒
楓葉未紅 // 和楓葉一起
敖然
在陌生的城市裡走走停停 // 等
白曉光
暮色旅館(節選)
布木布泰
那些片斷,正一點一點拼接我在塵世的疼痛與孤單(節選)
陳賀文
露珠 // 煙雨江南
鄂曉玲
故鄉
鳳凰
寫下乳名 // 別秋
高娃
十月,大地裂變著一種欣欣向榮的事物
紅頭繩
紅塵
藍雪兒
一片葉悄然無聲 // 一場雪無意飄落
劉鳳平
四月,一笑傾城 // 尋一場 春天的邀約
劉琳
一朵光的疼 // 當我說出 // 大風灌進了一條街
蒙絹
沒有標題的詩 // 凌亂的女人 // 一列列火車穿過的山嶺
那•斯琴高娃
夜貓子 // 風箏 // 一夜雨
那忠虹
透明的杯子
其木格
斜陽里的夏日 // 低飛的蝴蝶 // 無花果樹的葉子綠了
青格格
春風遲 // 與草書
斯琴
月光 // 霧
蘇真
逆行 // 蝴蝶 // 孤獨是一個虛詞
邰婉婷
關於雪花乾淨的問題 // 失約者 // 下午茶
烏吉斯格朗
寂寞 // 恐高症 // 一場愛的距離
瀟瀟
老河的悲哀
楊瑛
姓名 // 愛情 // 清寂// 寬恕
葉鳴
講述一個冬捕的故事
瑛寧
擦皮鞋的女人 // 今晚,你們叫我藍月亮 // 朽 木
鷹
較量 // 倉鼠 // 燈下跳動的音符
雲露
遺忘 // 守望
趙廣賢
十里桃花 // 俗世記 // 益西群措
第四輯 校 園
昌娜
謎 // 寂
陳靜怡
走廊 // 時光的背後
陳青瑤
盡頭
董舒冉
我枕在黑夜上 // 夏天的最後一簇槐花 // 最後姿態 // 呼喚 // 溫暖擁抱著溫暖
渡瀾
無題
風前絮
夏天 // 第三隻眼睛
付偉佳
越來越不懂
高鈺珺
致芭比 // 茶水與雀 // 虛無 // 天空
高鈺婷
泡沫 // 鴨子 // 窗前 // 影子 // 小樹
侯元
有所保留 // 你
黃榕榕(李繪)
水族館 // 音樂廳 // 色彩
霍嘉琪
梁家村的院子
晶達
北方 // 掌心 // 未名的翼鳥
景卓慧
青城歌 // 他鄉
離歌
薄暮 // 夢中小橋 // 檐雨
李慧
謊言
李佳憶
馬蘭花 // 榆葉梅 // 朱瑾
李熙瑤
姥姥 // 任惜 // 讀年歲
李元霞
如果
劉新月
柳
龍丹慧
濕潤
魯娜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 晚安,願你好夢
米佳琪
時光寵愛的女子 // 感覺
米口袋
我和我媽看衣服 // 苦惱是長期的
沐陽
血
暖橙
月亮
蘇笑嫣
春天把我們吹出聲來 // 微小的事物 // 明亮的事物各有千秋
田海日漢
月亮 // 遇見
王花朵
給我最愛的人 // 時光中的淚水要慢慢的彈
楊伊雯
另一個世界 // 改變
張沅
橋北六大份村的下午 // 雨夜
張雲霞
被光塗鴉的影子 // 被情放逐的謊言
張澤英
我們交流的一無所獲 // 東門賣丑橘的 // 大學課堂
趙槐安
槐序
鄭春月
隨逝
鄭佳怡
無題
周敏
三分之一 // 只差一個你
編後記:一切才剛剛開始
名家簡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