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永遠改變的搜索,被低估的百度

2020-07-15     航通社

原標題:被永遠改變的搜索,被低估的百度

微博:@航通社| 微信搜一搜:航通社

2020年 第23期

通用搜索業務重新得到了巨頭的重視,但已經回不到從前。同時,作為搜尋引擎的百度並沒有衰落,而是體現出觸底回升的跡象。

文 / 書航 2020.7.15

百度官方微博 @百度 最近有點忙。

6 月 10 日,針對哈佛大學醫學院一篇預印本論文,百度官微闢謠:「這是非常牽強和不嚴謹的……我們呼籲相關研究需要更加科學嚴謹的引用百度數據。」

7 月 1 日,百度再就「鵝廠 vs 老乾媽」事件闢謠:「有一說一,這事與我無關。請大家不傳謠不信謠,理性吃瓜。」

當天有種說法是「騰訊公司廣告業務部因在某搜尋引擎上誤入詐騙網站,從而導致了一系列事故發生,被騙金額高達一千餘萬」。

雖然沒人明說「某搜尋引擎」是哪家,但大家都心照不宣「對號入座」。這說明百度依然是國內通用搜尋引擎的「同義詞」。

2019 年 1 月底,針對百家號在百度搜索排名靠前的問題,方可成老師寫了那篇《搜尋引擎百度已死》。同時,也有不少人覺得通用搜尋引擎日益讓位於淘寶、微博、微信、知乎、頭條等各自的站內搜索。

時至今日,通用搜索業務在國內又重新得到了多家巨頭的重視,但此時的搜索行業已經回不到從前。同時,作為搜尋引擎的百度並沒有衰落,而是體現出觸底回升的跡象。

搜索業務重新得到重視,但此「搜索」非彼搜索

除已經在市場上的必應、搜狗、360、神馬等之外,近期 頭條搜索、微信搜一搜和內嵌於夸克瀏覽器內的 夸克搜索,也加入了通用搜尋引擎的市場爭奪。

2020 年騰訊產品經理培訓生校招面試題有一道是:

「如果要做一款搜索產品挑戰百度搜索,微信搜一搜和今日頭條的搜索選一個,為什麼?」

關於微信搜一搜,航通社曾經寫過《搜一搜畢業了》 詳細解讀。至於夸克則是在近期異軍突起,聲量很高,收穫了不少自媒體的宣傳,B 站財經類「頭牌」半佛仙人也發了關於夸克的推廣視頻。

但是,現在吸引大家入場的 通用搜尋引擎行業,本身也已經發生了變化,跟以往的「古典」搜尋引擎有很大區別。

百度被稱為自家產品的「站內搜尋引擎」,而谷歌遇到同類抱怨比百度還要早。早在 2011 年,谷歌在餐廳、商戶搜索功能中將自家的商戶名錄功能置於 Yelp、Tripadvisor(貓途鷹) 等競爭對手之前,就引發了媒體關注。

歐盟在 2017 年發現谷歌通過搜索服務的主導地位,引導用戶使用自己的購物搜索服務,並作出 27 億美元罰款的處罰。

調查報告指出,在谷歌濫用搜索主導地位推薦谷歌購物搜索後,谷歌比價服務的流量在英國、德國、荷蘭、法國、西班牙、義大利等國分別增加了 45 倍、35 倍、29 倍、19 倍、17 倍、14 倍。

另一方面,競爭對手比較購物服務的流量大幅下降,一家同類網站的流量在德國、英國、法國分別下降了 85%、92%、80%。這些突然下降也無法用其他因素來解釋。

通過將自家服務前置,谷歌地圖 Google Maps 也已經將必應、HERE 地圖等對手遠遠甩在身後。

搜索分析師費什金(Rand Fishkin)2019 年的研究顯示,現在超過一半的谷歌搜索行為,最終在谷歌本地就能解決,無需再點擊其他網站連結。

如果說「古典」搜索的目的,是將人們引導到想查找的信息所在的地方,「用完即走」,那現在的搜索則希望人們在平台內部就得到想要的信息,減少跳出;或者至少要跳出,也得跳到自己對內容有管控的目的地。

「用完即走」這個詞,現在連張小龍也都不怎麼提起了。

各方都越來越重視對內容平台的控制,這通過交叉入股優質內容平台,和自建內容庫來實現。百度對知乎等內容源做的投資,頭條發力悟空問答,各家對視頻內容的投入,都已經是老黃曆了。

來看兩個新的:

(1)位元組宣布啟動頭條搜索之後,完成了對互動百科的收購與整合,將其更名為「頭條百科」。5 月起,頭條百科持續招聘編輯、運營等職位,要求「了解內容結構化、有一定數據導向的運營思維」等。

(2)7 月初,百度發布「百度知道問答掘金招募令」,有優質問答寫作能力,在百家號有認證的作者,可以通過答題獲得現金獎勵。

雖然對知乎的投資,讓百度可以在搜索結果中引用更多知乎問答及智能小程序,但百度知道和知乎的產品定位其實有一定差異,有必要同時提升知道的內容品質。

此前,百家號曾針對性地就圖集、小視頻、動態(類似微博和微頭條)等開展優質作者的發文任務活動。

通過搜尋引擎或者做搜索,各家還進一步加大了對手機 App 的推廣力度, 用盡方法把人留在自己的生態內部。

現在的百度 App 實際上是一個頂著搜索名義的全功能網頁瀏覽器,也提供廣告屏蔽等實用功能。對普通用戶而言,用 App 的另一理由則是百度搜索結果頁和百家號文章都不會被摺疊。

2019 年春晚期間,作為合作夥伴的百度,在手機瀏覽器網頁版推送大幅提示「這裡不是百度 App」,引導用戶從手機網頁版遷移到百度 App。近來,這一提示措施變成了「常態化」。

如果最近你有使用百度的移動網頁版,可能會發現在搜索結果頁點擊一個「相關搜索」時,就會跳轉到 App 下載頁。這與頭條、知乎、豆瓣等產品移動網頁版的策略類似。

效果立竿見影:財報數據顯示,3 月份百度 App 日活躍用戶數達到 2.22 億,同比增長 28%;App 端內搜索量同比增長 45%,信息流用戶時長同比增長 51%。

讓我們來談談百家號

在了解了上面這些基礎之後,讓我們來談談百家號。提示一下, 這一部分將會非常的「反直覺」,直接挑戰你的刻板印象。

對百家號形式與內容的聲討,與對 Facebook 的批評類似。Facebook 通過讓內容提供商,如傳統媒體在自家發布摘要或全文內容,而減少了用戶跳出前往官網。

Facebook 以廣告收入分成作為回報,但當媒體發現回報並不如意時,就會撤迴向特定平台的分發,極端的就像歐盟,會要求平台給媒體支付保本的版權費用。

回顧《搜尋引擎百度已死》一文發布之後不久,百度回應稱在搜索結果中,百家號內容全站占比小於 10%。不過方老師對此不以為然,他認為重點是這些百家號結果排序特別靠前,在搜索結果首頁占比很高。如果避談這一點只說「全站占比小於10%」,缺少說服力。

OK,我們就以首屏全是百家號作為前提。

現在,至少在國內,沒有任何一家大型的搜尋引擎,願意將結果頁首屏的黃金位置拱手讓人,全都牢牢把控在自家生態鏈之內。

2019 年 12 月,百家號加 V 認證向所有自媒體作者開放,原本擁有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知乎等帳號的作者可以申請認證。此前各大中央、地方媒體,中央部委、重點政府機構等都已經悉數入駐。

人們認為官方微博和微信的結果是「正常」結果,但實際上都是「一處水源供全球」統一分發的,有時候官網更新速度還慢過社交網絡。現在很多媒體事實上已經半放棄了自家官網的更新。

百度真的要搜原文,難道要引導到隔壁騰訊或新浪的地盤?

微信搜一搜會搜到加 V 認證的官微文章,微博搜索會搜到藍 V 認證的微博,頭條搜索會搜到加 V 的頭條號或微頭條,大家都是在站內圈地自萌,憑什麼百度就一定要放棄定位到自己的百家號?

所以,假如真的要對百家號在「百度站內搜索」中的表現做批評,可能也應該 從它為用戶帶來的實際搜索體驗好壞入手,才更為實際——而不是僅僅硬性要求將站外內容放前面,這只會引發更多像百度投資知乎一樣,對站外內容的投入和控制。

那麼,說到百家號是提升了,還是降低了搜索體驗,接下來的實驗將會比上面更「反直覺」。

我們採用 百度的「資訊」搜索(原新聞搜索),搜一個最近火熱的關鍵字:「洪水」。

百度現在採用將「媒體網站」與「百家號」分開的方式,假如選擇「媒體網站」會在百度通過收錄的白名單媒體網站列表內提供結果,絕對不會出現百家號連結;反之亦然。

採用「媒體網站」過濾器搜索「洪水」的結果如下:

可以看到,結果令人驚訝:第一屏只有一個來自湖北電視台的文章,屬於該網站原創。

其餘的, 雖然搜尋引擎都盡職盡責地根據網址判斷來源,以當前的技術水平,卻難以分辨那些地方具體是原創的,還是轉載的。

比如說「騰訊新聞」這個稿源,實際上是包含大量非專業作者的企鵝號,文章質量也是令人搖頭。自從騰訊網改版後,全網內容不分頻道及來源,一律以 new.qq.com/omn 開頭,使得原先的抓取邏輯失效。

那麼,用谷歌會好一點嗎?

以下是用谷歌新聞搜索查詢「洪水」的簡體中文結果:

排除境外網站,谷歌對國內內容的展現並沒有強多少。谷歌判斷新華網發布的文章有命中,但即使是新華網的連結,點過去看,有的也是轉載自人民網、廣西報紙等地。

更氣人的是 甚至有所謂「二傳手」:例如有一條是先由人民日報下屬「人民視頻」發布,被微博「大江網」(江西官方媒體)抹去來源轉載,而這條微博被新浪網抓取下來作為一條新聞,又被谷歌收錄。

另一條是搜狐轉載了澎湃新聞轉載湖北官媒《長江日報》的稿子,最後被谷歌抓取到。

所以,尋找國內相關新聞最靠譜的方式……就變成了只搜索「百家號」

在這一屏內容中,媒體藍 V 用戶發布的內容得到了優先顯示。從時間戳來看,也是這些官方帳號第一時間發布,確保了內容時效性。

——怎麼會這樣呢?!

在作者入駐提升的情況下,百家號結果反而比非百家號結果更為精準。因為媒體官網也是來迴轉載的,澎湃新聞的「澎湃號」和介面的「JMedia」都是自由讓媒體網站、自媒體作者簽約入駐的,而新京報也悄悄展開了新京號的內部申請。

正是這些外部帳號的入住,導致 非原創文章僅憑網址判斷稿源,會發生誤判。這是一個世界性難題。

方可成老師製作的 西方媒體查一查 小程序和 NewsGuard 等服務,都是最基本的用網址判斷媒體屬性,但對於在媒體網站轉載別處文章無能為力。好在國外很多新聞網站是全原創或大多數原創,但在國內……

我們只能說,就像頭條、企鵝、百家等已經做過的一樣,如果邀請媒體、個人入駐平台是跟現金、流量等創作激勵相結合的話,這應該有助於優質內容的生成,而不是相反。

出現低質百家號內容靠前的問題,本質上和古早的內容農場 SEO、微信平台屢次封殺的「惡意對抗平台規則」一樣,需要檢討的是平台的治理能力和技術水平,而不是一關了之。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中文網際網路搜索

今年高考首日,北大微信推送了一條勵志的詩句「須知少時凌雲志,曾許人間第一流」,引發爭議。

不少人通過搜索發現,疑似後兩句是「哪曉歲月蹉跎過,依然名利兩無收」,讓整個句子的意境完全相反。北大後來也刪除了該條推送。

不過知乎用戶「渡河」發動好友,在「中華經典古籍庫」里錢仲聯主編的《清詩紀事》找到了真正的原文全詩,並無網傳的後兩句。換句話說,那兩句補上去的應屬後人偽作。

社長看到相關新聞之後,也第一時間,用自己知道的手段做了事實核查,遺憾的是並沒有得出結果。不管用百度、谷歌、DuckDuckGo 還是其他任何搜尋引擎,永遠是傳來傳去的「偽作」充斥整個結果頁面。

社長已經能想到查詢該作者名下的所有詩作,為此通過公開資料,發現作者吳慶坻有《悔餘生詩集》,被收錄在上海古籍出版社《清代詩文集彙編》第 770 冊里,更可以在百度網盤找到原書的副本。

《悔餘生詩五卷》一共六十四頁,而每一頁大概是長這樣的,看得人眼花繚亂,特別是對本專業並非漢語言文學的社長更是如讀天書。

社長後來想到一個竅門,就是數每一頁是否有出現「一」字,這樣就可以迅速定位到「第一流」去。結果,花了大半個小時翻完了,社長都沒發現「曾許人間第一流」的詩句。

最後,當社長看到正確答案還是在花了錢的資料庫找到的,覺得也算是盡力了。社長的檢索過程已經是 一個普通網民藉助手頭工具,可以做到的事實核查的極限

你可以想像,普通網民搜索內容時候,看到最上面的結果直接就採信了,這才是最可能發生的情況。

其實,北大引用的是 網絡流傳的「須知 少時凌雲志」,而原詩是「須知 少日拏(ná)雲志」,由此也可以推論出他們也是隨意搜索一下了事,沒注意到搜索結果包含「後兩句」。果真如此,那它收穫這一波嘲諷也就沒什麼冤枉的了。

「渡河」提到,「曾許人間第一流」的考據結果,最後使用了不對外開放的付費資料庫才得以實現。而原始版本的詩比較冷門,從來沒在網際網路上流行過,「以至於現在的人哪怕想知道原文全詩是什麼,找遍網際網路也只能找到一堆錯誤答案互相印證,真相卻在背後埋沒。」

優質的搜索結果,應該以優質的內容供給作為基礎。谷歌因為引用了一些國內不容易訪問到的資源,所以有機會改進整體結果質量,其中貢獻最大的當屬引用維基百科的詞條。

人人都知道谷歌愛維基百科,但沒人知道愛得有多深。2012 年一項研究顯示,在當時的谷歌搜索 1000 個隨機關鍵字,99% 的情況下,維基百科條目都會出現在結果第一頁。

谷歌因歷史原因,仍保留首頁搜索框的「手氣不錯」按鈕,等同於搜索結果第一頁的第一條。而毫不意外,絕大多數情況下,第一條結果也都來自維基百科。2016 年開始,谷歌與維基媒體基金會合作,改善了在搜索結果頁展示維基百科詞條的視圖效果。

2018 年,谷歌曾在「加州共和黨」搜索結果頁,展示其「意識形態」一欄為「納粹」,但這是一個源自維基百科的錯誤,當時那個詞條被惡意修改了。

這個例子表明,我們從谷歌得到的結果好壞,不完全由谷歌的算法、廣告邏輯等決定,最根本的,還是它引用了質量稍微高一些的內容。

很多用戶實際使用中體會到的「谷歌比百度更好用」,可能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實際感受。一般而言,同一關鍵字以英文搜索,相比用中文更能找到切題的解答,比如關於編程的問題,老司機們都會推薦 Stack Overflow 而不是博客園或 CSDN。

在搜索的時候,如果能順暢閱讀境外或者外語內容,用戶會覺得是理所當然的,而不會特別多加關注。有些批評百度搜索及其用戶的知乎回答,甚至從自己會英文搜索當中品出了一種優越感,十分脫離群眾。

我們應該也都能體會到,中文(特別是中國境內)網際網路信息來源的質量本來就很差,充斥著大量低質、重複、垃圾的內容,而 再好的算法,再「良心」的搜尋引擎,也只能在這些結果當中挑選,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被放在聚光燈下的 Bad Case

2018 年 6 月,有媒體報道通過搜尋引擎,可以找到一些「相約自殺」的 QQ 群、微信群等,成為有些年輕人自殺的誘因。其中提到,用百度搜索「自殺群」關鍵字,不僅能找到群號碼,還能通過聯想詞功能引導到更多相關內容。

航通社當時寫了一篇《如何用搜尋引擎「相約自殺」》 ,探討這些用戶需求沒有被滿足、體驗不好的情況是如何發生,又怎麼被放大成為熱點話題的。這種情況被稱為「壞例」(Bad Case)。

社長提到,搜索聯想詞和相關搜索一旦出現 Bad Case,有百度員工看到就會向內網報告,從而及時修復和清理不當結果。

而發現這些 Bad Case 的過程,則是 億萬網民在使用過程中充當「義務測試員」,畢竟這些真人的無窮盡的使用場景排列組合,其細緻程度是怎樣的企業內部測試都難以企及的。

所以,一直被盯著的搜尋引擎,出現不恰當的搜索結果,就會被媒體憤怒地質問:為什麼像我們記者這樣的普通用戶,都能一眼就發現的東西,你們有那麼高明的技術手段,卻遲遲不能發現?

在國外,谷歌搜索中出現不當結果的情況也一樣頻繁見諸報端。就像 @百度 官方微博一樣,谷歌在 Twitter 上也有一個帳號 @searchliaison,專門用來匯總用戶反饋的 Bad Case 以及道歉。

《如何用搜尋引擎「相約自殺」》時提到,在知乎有關於百度的「經典問題」,如「百度作了哪些惡?」、「為什麼有人說百度以一己之力全面降低了中國網際網路體驗?」等。此後同類問題逐步越來越多。

這些問題下反應的 Bad Case 出現於不同時期,有些現在再看無法重現,另一些則很快得到了糾正。即便如此,成千上萬個回答依然積累下來,也包含下面的點贊、評論等數據。在人們了解百度搜索的風評時,很少有人會逐一檢驗這些過去的問題是否現在還有。

甚至可以說,更多 Bad Case 的爆出是與搜尋引擎使用的頻率成正相關的。使用搜狗、360、神馬、必應等其他搜索出現 Bad Case,一般也不會引髮網民像對百度一樣那麼興致勃勃的討論。

以前蘋果 Mac 在國內普及程度較低,當時 Windows 被輿論塑造成一款不安全的系統,而蘋果 macOS 甚至被稱為「不會中毒」。當然,這並不符合實際。這是跟兩款系統的市場占有率,以及用戶的使用習慣等因素密切相關的。

搜索市場也是如此,當其他產品的低體驗逐漸增多以後,用戶也會慢慢改變印象。

本文中,社長已經多次把谷歌搜索跟百度進行了並排比較。其實 如果繼續比較下去,還可以發現更多有趣的情況

(1)百度的搜索廣告連結只提供了很淡化的標記,不仔細看根本分不出來。

谷歌搜索將廣告結果與常規搜索結果混合的程度,比一般人想像的還要過分。這是過去十多年穀歌「贊助商連結」的展示效果變遷史:

百度 2019 年初取消了搜索結果中域名的顯示,改為網站小圖標(favicon) + 網站名的組合。同年 10 月,谷歌搜索同樣取消了搜索結果的網站 URL 展示,一群用戶批評這是「反人類」的改動。

(2)百度搜索歷史上經常出現錯將虛假的網站放置於官網上方的情況,如「上海美國領事館」、「早稻田大學」、「特斯拉」等關鍵詞,在不同時間及不同場合,都曾被發現指向錯誤的結果。在被發現後,這些錯誤都被修復。

2019 年 6 月,山西省招生考試管理中心提醒考生在網上填報志願時,「不要使用搜尋引擎來搜索網上填報志願系統網頁」。今年高考百度加強了對高考相關關鍵字,如志願填報、高校官網等的首條結果保護,避免此類公益性、公共性搜索給出錯誤答案。

2016 年,BBC 記者發現,出於利潤考慮,谷歌會把付費廣告排在搜索結果前面,比如出現一個小框顯示電話號碼和連結。而真正的搜索結果,你還要往網頁下面看才會有。

英國一家漁具公司業主基茨諾爾(Kitchener)對 BBC 說,谷歌頻繁修改搜索算法令他們公司的搜索排名大起大落,從而極大地影響了收入。

他說這種影響很可怕,「就像你生意中還存在一個陌生人,他們隨意提出要求,並且瞬間改變規則。那感覺就像坐過山車一樣。」

他還說,他們從谷歌得不到任何幫助。他說谷歌只有在兩種情況下搭理你:一是你給他們付費;二是你停止給他們付費。

2018 年美國中期選舉期間,有人發現谷歌將共和黨贊助的投票地址,放在官方提供的投票信息框的上面。

百度的市場份額穩固,股價回升

2020 年 6 月 StatCounter 數據顯示,百度當月在國內全平台搜尋引擎市場份額為 66.15%;其後是搜狗 22.06%,360 搜索 3.4%,谷歌 3.16%,神馬 2.51%。

具體到移動端,百度 84.97%,搜狗 8.16%,神馬 4.41%,360 搜索 1.37%,必應 0.54%。

至於桌面端,百度和搜狗的份額在過去一年處於交替領先的局面。6 月份,搜狗以 40.99% 略高於百度的 40.53%,之前在 2020 年 1 月曾經到過歷史高位的 53.79%,同月百度是 34.76%。

桌面端數據的波動明顯更大,而且桌面瀏覽器的監測精度比不上移動端,所以也不排除是數據源問題導致。這也體現出百度流量向移動端的轉移收效不錯。

《搜尋引擎百度已死》發出後,部分網民覺得 「用戶也會去衡量是否繼續使用百度,其他搜索行業也會擇機而上」,這一情況並沒有發生。

根本原因在於, 現在的其他商業搜尋引擎,最後都做成了跟百度差不太多的樣子,談不上有什麼差異化的競爭。

有些特別小眾的產品如萌搜、DogeDoge、Magi 等規模太小,本身也不夠穩定;而唯一有那麼點可能走向規模化的 DuckDuckGo,國內還是訪問不了。

說實話 Duck 在國外也不至於到「顛覆谷歌」的地步,因為谷歌交了巨額「保護費」確保它成為蘋果 iOS Safari 的默認搜尋引擎。單單在英國,去年穀歌就交了十幾億美元。

這幾年,百度搜尋引擎的公眾形象一直在承受很大的壓力。這種壓力甚至進一步傳導到股價上,讓百度股票的表現進入了「歷史性低谷」 ,有投資機構認為百度被低估了 49%。

自 5 月百度公布 2020 Q1 財報之後,優於市場預期的財報數據終於引發了百度股價的上漲。近日,標普全球市場情報部數據顯示,百度(NASDAQ:BIDU)6 月份股價上漲 12.5%。主要原因在於:

  • 6 月中旬,瑞穗分析師 James Lee 重申了對百度股票的"買入"評級,目標股價為 175 美元,遠高於今天 123 美元的股價——即使在 6 月份大漲之後。
  • 此外,有報道稱騰訊有意收購百度在愛奇藝(NASDAQ:IQ)的控股權,以結束百度在視頻業務上的虧損局面。

在活躍度與市場份額增加的情況下,一季度百度核心業務搜索廣告營收同比下降。財報認為,主要原因是疫情期間企業購買商業線索的需求下降。不過,騰訊同期的網絡廣告業務營收同比增長了 32%。

對以上數據的解讀,業界是存在差異的。

  • 國內有分析認為,這體現出 國內網民的使用習慣不可逆地從搜索向外遷移 ,轉至長短視頻、遊戲、內容業務等其它形態,導致百度現有的產品廣告價值下降。
  • 另一種觀點認為,考慮到國外谷歌、Facebook 等主要依賴廣告營銷的大企業,在疫情期間都有跟百度類似的盈利壓力,可能 國內這種廣告收入不降反升的現象,反倒才是特例 。

瑞穗 James Lee 就持有此類觀點。他的研究表明,百度的內部改善使其在過去一年裡獲得了市場份額,隨之而來的廣告收入恢復增長,將在 2020 年下半年逐漸顯現。

Motley Fool 總結說,百度股價尚未超越疫情前的歷史高位,它不同於幾家中國網際網路主要對手,是中概股當中價格相對便宜的一隻。

然而百度同時擁有 健康的資產負債表,在計劃中的一輪 股票回購,以及對人工智慧和雲服務等 新技術的持續投資。所以對價值投資者來說,百度可以在廣告收入回升,及剝離愛奇藝虧損的情況下具備很高的吸引力。

結論

對市場調節機制,一個比較通俗的理解就是「用腳投票」,顧客對品質不好的產品和服務敬而遠之。如果這種調節機制在某個市場看上去是「失靈」的,那只有兩種可能:

  • 要麼領先者的質量並沒有輿論認為的那麼差;
  • 要麼其他競爭對手其實沒有,或者不能做得更好。

「用腳投票」的市場調節機制看似在國內搜索市場「失靈」了,但其實不然。一方面,百度的搜索品質並沒有輿論認為的那麼差;另一方面,其他競爭對手其實沒有比百度更出色,或者不能做得更好。

具體來看:

  • 由於內容提供商各自封閉,形成一個個「圍牆花園」,導致搜尋引擎能檢索和使用的開放內容有限,為求自保,也不得不儘可能引用自家業務。
  • 中文網際網路充斥著大量低質、重複、垃圾的內容,而搜尋引擎只能在這些結果中挑選。一些外部搜尋引擎其實是因為索引了質量更好的境外或外語內容,所以呈現了更好的結果。
  • 權重排序的不合理,實際上是不應該出現的低用戶體驗個案(Bad Case)。百度使用者眾多並處於聚光燈下,所以已解決的個案都會留存下來,給人形成搜索質量差的印象。
  • 搜索的商業模式就是廣告,所以沒有商業搜尋引擎能拒絕把廣告做得更隱蔽,更不易察覺的誘惑。而商業化程度較低的搜索產品,又難以形成用戶規模。

網際網路已經不是當年的那個講究開放包容的網際網路,中、美、印都在大搞「網際網路主權」。搜尋引擎也不是當年那個爬遍全網的搜尋引擎,它沒有那個能力,也沒有那個意願了。

那麼,搜尋引擎的未來將向何處去呢?

由於「圍牆花園」的事實存在,導致全網結果被分割,所以從追求結果的大而全,過渡到 直接給出一個確定的答案,乃至輔助人們做出決策,也是搜尋引擎必然的進化路線。

「決策引擎」這一概念最先由必應提出,谷歌、夸克等都標榜會提供直接的決策,替代在搜索結果中選擇。同樣,「決策引擎」有助於將現有的搜索遷移到語音助手等其它交互方式上。

如果我們查找的方法還是引導到不同的 URL,那麼最終結果其實只能在瀏覽器這個螢幕介質上訪問,不適合通過語音助手等其他交互方式訪問。

至於百度,主要通過結果頁首條優化,以及引入小程序,實現從「搜索問題的答案」到「為日常生活提供決策」的轉變。

2019 年,百度副總裁,百度 APP 總經理平曉黎說,以前用戶在百度找到商品,想購買的時候沒有辦法在百度完成。今天百度智能小程序已經可以解決好這個問題。她說,

「我們希望,在新的移動時代,通過百度 APP 不僅能夠滿足用戶需求的起點,更要滿足用戶需求的終點。」

今後,所有意圖走向商業化,而不只是做著玩玩的搜尋引擎,大概也都會通向這個唯一的終點吧。

參考文獻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nv41167Gh

https://www.nytimes.com/2011/09/22/technology/google-takes-the-hot-seat-in-washington.html

https://ec.europa.eu/commission/presscorner/detail/en/IP_17_1784

https://sparktoro.com/blog/less-than-half-of-google-searches-now-result-in-a-click/

https://www.searchenginewatch.com/2012/02/13/wikipedia-appears-on-page-1-of-google-for-99-of-searches-study/

https://blog.wikimedia.org/2016/08/08/wikipedia-google-search/

https://www.cnbc.com/2018/06/01/google-blames-wikipedia-for-linking-california-gop-to-nazism.html

https://gs.statcounter.com/search-engine-market-share/all/china

https://mp.weixin.qq.com/s/S_YTy89Mx9hg3Z62k5-HVw

https://mp.weixin.qq.com/s/fAWcbBvOg05a9zkkVnz9sA

https://simplywall.st/news/are-investors-undervaluing-baidu-inc-nasdaqbidu-by-49/

https://www.fool.com/investing/2020/07/05/why-shares-of-baidu-rose-125-in-june.aspx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o29fUnMBiuFnsJQVHv8G.html


















航通社簡介

20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