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歐澳日的世紀礦產之爭:控制了它們,你就是未來的主宰

2019-11-01   礦業匯

大國之爭,歸根結底,就是資源之爭。

近幾年,伴隨新一輪技術創新突破,以及全球經濟重心向新興產業轉移,戰略性礦產資源也在發生改變。世界各主要國家對礦產資源,尤其是戰略性新興產業所需關鍵礦產的爭奪日益加劇,紛紛制定並發布戰略報告,搶占新一輪礦產資源爭奪的制高點。

關鍵性礦產是指既具有重要經濟性,同時又存在較高供應風險的一類礦產。它們是支撐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以及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原材料,是產業升級換代不可替代的動力之源。

一、各國戰略性礦產(關鍵礦產)名單

目前,根據不同國家圍繞其安全、經濟發展、產業升級等提出的資源保障和儲備概念,業界廣泛使用「戰略性礦產」、「危機礦產」、「關鍵礦產」和「戰略性新興礦產」等名次形容相關礦產資源,各礦產分類中即相互關聯又各有側重,無嚴格統一界定,且在不同時期甚至有所交叉。

(1)中國-戰略性礦產

2016年,為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求,《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16~2020年)》,將煤炭、石油、天然氣、煤層氣等24種礦產列入戰略性礦產目錄,作為礦產資源宏觀調控和管理的重點對象,並在資源配置、財政投入、礦業用地等方面提供差別化管理

(2)歐美澳日-關鍵礦產

2018年5月18日,美國按照對美國經濟和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的非燃料礦產或礦物原材料;供應鏈比較脆弱,易受破壞或影響的礦產;在製造一些產品時具有重要功能的礦產,而這種產品的缺失會對經濟或國家安全產生重大影響的原則,公布了包括鋁(礬土)、銻、砷在內的35種關鍵礦產清單

2019年4月,澳大利亞聯邦政府推出《澳大利亞關鍵礦產戰略2019》,明確提出要發展多元礦產並確定24種關鍵礦產,以支撐農業、航天、國防、可再生能源和通信等產業發展所需礦產的供應大國。

日本本國資源匱乏,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對工業生產所需的礦產資源進行分析,並對海外礦產資源進行調查,1974年,日本將銅、鎳、鉻、鎢作為儲備礦種,1983年又進一步將鎳、鉻、鎢、錳、釩、鈷、釩等7種金屬作為國家儲備礦種,之後按照日本經濟發展需要不斷進行調整,2012年,日本制定了《礦產資源保障戰略》,明確提出了30種礦產作為關鍵礦產。

歐盟選擇了三類指標來衡量一種礦產的「關鍵性」。一是經濟意義指數,將礦產品的終端用途分解,計算將這種礦產作為投入的經濟部門的增值;二是供應風險指數,主要包括:生產國的穩定性和集中度、可替代性、可回收性;三是環境方面的國家風險指數。分析評價方法主要採用經濟意義指數和供應風險指數聚類後進行象限分析,然後計算出每種礦產品的環境方面的國家風險。按此標準,2017年,歐盟委員會發布了關鍵原材料清單,確定了27種關鍵原材料。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國家所厘定的關鍵礦產,部分為中國的優勢礦產,如鎢、錫、稀土等。

二、各國關鍵礦種對比

各國「關鍵」礦產,其中稀土、鉭、鎵、鍺、銦、鈷、鉑族金屬以其經濟及安全價值,成為各國青睞的礦產。

稀土有「工業黃金」之稱,擁有很多獨特的物理特性,可以用於各種軍事武器的製造,可以大幅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性能,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戰略資源,稀土已成為世界各大經濟體爭奪的戰略資源之一。

據USGS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美國稀土產品進口總量的78%來自於中國,其餘22%分別來自於愛沙尼亞(6%)、日本(4%)、法國(4%)和其他(8%),但從日本、法國等地進口的稀土產品的初級原料也來源於中國。

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我國稀土儲量約占世界總儲量的71%,而在過去的這些年,我們國家已經將占世界總儲量百分之三十四的稀土出口給了其他國家,如今僅剩下37%。近幾年來我國一直在不懈努力控制稀土的出口量,把這個重要的戰略性礦產資源留給己用。

鈷是製造高溫合金、硬質合金、磁性合金和含鈷化合物的重要原料,廣泛應用於國防、原子能、航天、電子等工業以及高溫磁性合金等高科技領域,隨著新能源汽車以及儲能技術的發展,鈷的需求急劇上升,中國成為了世界消費第一,95%以上依賴進口,價格也成倍增長,為我國緊缺關鍵金屬之一。

三、金銀誠可貴,關鍵價更高

「金銀誠可貴,關鍵價更高」。

1、我國仍有諸多關鍵礦產資源分布不清、潛力不明;

2、稀土、鋰、鎢、錫、銦等雖然具有優勢,但集中度不高,掌控能力有限,頻繁受到他國以自由貿易為藉口的干擾;

3、有的開發利用程度低,對外依存度高,新技術綜合研究開發利用不夠,開發利用技術不高。

要做好關鍵礦產資源的戰略定位與布局,加強勘查布局夯實資源基礎與戰略儲備,整體規劃、統籌聯合發展產業鏈、開展科技創新,加強綜合利用技術,以保障和支撐國家資源安全和可持續發展,並需要捕捉新技術發展和隨之而來的物質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