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跳槽,千萬別相信招聘網站上的薪資!工資10K一律按6K算

2019-11-26     sam的無聊日常

朋友最近打算換工作。

我說怎麼不等到年底。

今年過年挺早的,再熬上兩個月,就可以拿年終獎了。

他說不了,企業效益不好,發工資都困難,想要年終獎有點不現實,還不如趁早找個合適的,這樣還能拿到明年年中的獎金。

他這麼一說倒也不無道理,可找工作之路,也並沒那麼順利。

面試了幾個,最終都因薪酬的問題,沒有談攏。

他開始有點抱怨與不解了。

不論是獵頭還是企業發過來的崗位邀請,薪酬都不錯。

可實際去面試後,卻發現企業根本給不了那麼多的錢,「打對摺」甚至都有可能。

然後,我們隨意在某網站上點了個職位,這工作的預算是月薪1-1.5萬。

他說,這崗位的真實預算,絕對沒有1萬到1萬5,大概也就是0.6-1.1萬,甚至有些是對半砍的。

其實,他以前就知道企業容易掛虛假的招聘信息,尤其是在崗位薪酬上面「做手腳」,可沒想到這麼嚴重。

崗位JD寫10-15K,實際逃不脫10K的命,有的甚至10K都達不到。

好好的一個崗位,為了吸引人,真是什麼招數都使得出來。

以至於,他再接到邀約,都直接開口問薪資情況,達不到要求的,就不再去浪費時間面試了。

信息透明讓「內幕」曝光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企業發布的崗位信息,標示薪酬與實際不符,似乎成為了一個被普遍知曉的共識。

不論企業崗位薪資範圍寫多少,一律以最低限為實際水準,甚至比這還要低,才認為是公司的真實薪酬水平。

就我從業這麼多年來的情況看,崗位薪資與實際情況有出入,並不是現在才出現的,這一現象早已有之。

之所以現在成為了大街小巷人人都知道的「內幕」,甚至被更加「惡魔化」,是因為信息透明了。

各種平台的網絡達人,用所謂「揭秘行業內幕」的噱頭吸睛,各種信息也就被這樣擴大了。

至於這個信息的準確度有多少,看信息的人是不會關注的。

因為,不論這種消息是真是假,作為求職者來說,他根本不會去探究,只要對自己不利,那就必須得」人人喊打「才行。

因此,頻頻有人吐槽公司招聘薪資失真,也就不足為奇了。

實際上,企業確實會存在信息失真的情況,但並非每家企業都如此,失真程度也不盡相同。

信息失真「情非得已」

現在的招聘信息,尤其是三方招聘網站,是不允許寫「面議」的,一定要寫明一個具體的薪酬範圍。

放在以前,企業可以直接「面議」兩字。

這其中的轉變,一來是政策要求,二來是企業與求職者心態上的轉變。

70、80後們,工作都比較穩定,對他們而言,找到一份工作,並長久的做下去,是一件不容易但幸福的事情。

絕大多數時候都是投遞簡歷,才等到企業一個電話溝通。

這樣無形中就在心態上形成了劣勢,不敢多問企業薪酬情況。

一直等到面試流程差不多結束了,企業已經認可求職者的情況下,才會弱弱的問一聲薪酬情況如何。

可現在不同了,隨著90、95後加入職場大軍,以及信息越來越公開與透明,求職者跳槽越來越頻繁,很多情況都發生了轉變。

面試先談錢,錢不合適,一切免談,這是新生代求職者最真實的寫照。

這種地位的轉變,導致企業不得不做出某種形式的應對。

另一方面,招聘越來越難做,企業更多的時候需要主動出擊,篩選簡歷打電話邀約。

很多被電話的求職者,並不會一開始就答應前去面試,而是希望先做個了解。

這個了解,顯然就包括對薪資的了解。

這兩個方面的改變,直接導致企業與求職者明顯的優劣勢發生了轉變。

企業甚至「有求於」求職者,希望他們前去公司做個面試,了解下情況。

如此一來,薪酬範圍自然成為了吸引求職者的一個重要因素。

既然不能「面議」,那就多寫一點吧。

至於為什麼要多寫,原因有二:

第一,不讓競爭公司知道自己究竟給多少薪資。

很多企業會通過網上其他同行的薪資,給自己公司類似崗位擬定薪資。

雖然薪資應該是根據薪酬等級確定,但實際上薪酬等級做得好的企業,少之又少,大多數都是根據當時情況隨機拍的。

尤其是小企業,能招到人活下去,才是第一要務,哪會管什麼薪酬體系等級。

別人給多少,我能不能給,繼而把人搶過來,才是關鍵。

第二,能不能吸引求職者前來公司面試,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

不論求職者最終是不是合適,但如果求職者都不來面試,那什麼都不用談了。

但如果求職者來了,就進入了公司的主場。

這個時候就不是求職者挑公司,而是公司先要考察求職者合不合適。

合適了,再來談別的。

不合適,招聘信息上的薪酬是不是虛高,已經無所謂了。

第二點對企業來說,實際更關鍵。

求職者「只向錢看」

導致企業薪酬標價偏高的另一個深層因素就是,雙方相對心態的轉變,使得求職者對自己的能力估值偏高。

更準確來說,是求職者都希望在自己目前的能力上,找到更高價的工作。

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的能力並不值那點錢。

順著求職者的這種心態,企業為了吸引合適人員來面試,就不得不在招聘信息上做一些「手腳」。

舉個例子,一個求職者的能力只值5K,但是他就想要找8K的工作。

如果企業實打實的寫5K,求職者根本不會看。

但企業寫了8K,卻可以吸引他前去面試。

面試完,根據能力再評估,企業可能就只會開出5K、6K的薪資。

出於某些原因的考慮,求職者可能就會接受這個薪水。

事實上這種情況也很普遍。

當然,不接受的也多,此時求職者就會再去重新找尋工作機會。

但經過幾次面試下來,各家開出的薪資差不多。

求職者就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於是會從目前提供的offer里,選一個他覺得滿意的。

再加上,現在「套路」都玩得這麼深,求職者的期望薪資也會故意寫高,就是因為他們知道企業會砍價。

所以,不是企業薪資虛高,而是現在的趨勢就是這麼的不好。

企業也想實打實的寫薪資,可是效果不好,工作任務完成不了,怎麼辦?

當然了,不是所有企業都是虛的,有些企業薪酬就是那麼的高,就是能吸引求職者。

但對這種有實力的公司來說,企業挑人依舊是主流趨勢,他們握有主動權。

做好自己是關鍵

面對這種市場環境,供需雙方都應該抱有一種平和的心態來看待,而不是一味的討論誰對誰錯。

對錯已經沒有意義,對於「招到人」或「找到工作」起不到任何的作用。

對企業來說,不應該把薪酬作為吸引人的唯一標準。

一個企業的新成員吸納,並不是「發錢」這麼簡單。

想要長遠發展,各方面因素的綜合考量必不可少。

除了錢,打造出企業長期的行業口碑,更加關鍵。

這就需要企業具有對內部的員工關愛及企業宣傳的力量。

兩者都會通過擴散的形式,讓外界所熟知。

即便範圍依舊不大,但通過已有的員工,能夠自願幫企業推薦合適人員,也是一個很大的突破口。

對求職者而言,不要試圖通過薪資高低來判斷企業的好壞。

薪資雖然是一個判斷點,但絕不是全部。

薪資高,但沒有發展前途,做兩個月就倒閉了,任誰都不會考慮。

也就是說,求職還是更關注長遠的發展。本質上是對自我能力提升的期望。

所以,能力有了,薪資不會低。

所以,不論是企業還是求職者,在整個行業已經呈現出不好現象的情況下,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ngtkqm4BMH2_cNUg0iE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