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會羨慕賽場上的球星,羨慕他們精湛的球技,羨慕他們豐厚的收入,總覺得我們就是普通人,不可能企及球星所到達的高度。
可是球星何嘗不是從普普通通一步步蛻變成頂尖高手的呢?飛行,訓練,輸球,贏球,瑣事充斥著生活,他們甚至承受了很多人沒有的「生命之重」。但是他們堅持對網球的熱愛,在一場場比賽中磨礪自己,生而為贏。
張帥:拒絕低頭,永遠努力
在張帥心中,運氣和天賦似乎始終與自己絕緣。在2010-2012年的低迷期,張帥的WTA巡迴賽正賽勝場僅有3、8、2場,大滿貫勝場0;到2013-2015的蓄力期,正賽勝場有9、18、4場,大滿貫勝場0。
看到這些數據,外人可能都覺得前途渺茫,但張帥說:「我相信,自己現在取得的成績和付出成正比。」就連沒有比賽的日子,張帥都會用訓練把一天的時間填滿。提前定好的目標,她從不敷衍,大多數時候,還會超額完成。
如今,大滿貫冠軍張帥依然在努力著。
而她的勝利,是普通人都能夠感同身受的成功,因為我們都曾和她一樣,前路一片灰暗,能力倍受質疑。但我們拒絕低頭,始終崇尚一個最為樸素的價值觀——永遠努力。
德祖赫:戰火中淬鍊出的職業網球
1992年5月,德祖赫出生在塞拉耶佛,僅僅一個月之後,波士尼亞戰爭就爆發了。
父親內爾菲德坦言:「塞拉耶佛是個群山環繞的地方,突如其來的危險、狙擊手,一切事物都能置你於死地。長時間待在網球場太危險了。」戰爭的陰雲散去後,孩子們也得以安全地來到室外場打球,這其中就包括三歲的德祖赫。
雖然身高只有175cm,雖然成長於炮火之中,但是德祖赫憑藉著對網球的熱愛,在青少年時期的排名曾來到世界第三。打進14年澳網正賽的他,也成為了波赫歷史上首位入圍大滿貫正賽的球員。
窮困、災難、流離失所......戰爭會帶來的只有這些麼?其實遠遠不止。從德祖赫的故事中不難讀出,戰爭會帶來的,還有灰燼中的希望,和劫後餘生的鬥士精神。
德爾波特羅:那些傷痛激勵我不斷戰鬥
德爾波特羅年僅20歲便在美網奪冠,誰也想不到,噩夢在當年開始。接受了右手腕的第一次手術,等到2011賽季復出後他的世界排名下降到了將近500位。用了將近三年時間,他將自己的排名重新帶回了世界第四。
然而2014年大師兄再次受傷,這次受傷的位置變成了左手腕。等到2016年回歸之後,他的世界排名已經掉到了1000開外,可即便如此,他在復出當年又拿到了里約奧運會的銀牌。
經過又一個賽季的調整,他在2018賽季全面爆發,世界排名也來到生涯最高的第三位!然而接下來,又是兩次右膝髕骨斷裂。過去的2019年,大師兄只打了五站比賽。
當傷病成為其職業生涯的關鍵詞之一,身為球迷,能做的只有等待。即使沒有經歷過,我們也能感受到大師兄的痛苦與絕望。「我帶著那些灰暗的記憶踏上球場。但我逐漸將它們轉化成能量。可以說,正是那些傷痛的瞬間,激勵著我不斷戰鬥。」大師兄如是說。
科維托娃:冠軍總能適應各種困境
本以為單核細胞增多症就是上天給捷克人安排的最大考驗,沒想到,飛來橫禍甚至險些斷送了她的職業生涯。
2016年12月20日,有人假扮成裝修工人持刀闖進了科維托娃當時的住宅,科娃在與歹徒的搏鬥過程中,左手嚴重受傷,這恰恰是她的握拍手。直到現在,她仍然承受著永久性的神經損傷。
經歷了5個月的恢復後,科娃對記者說:「感覺一天好一天差。但人生就是這樣,有時握有一手好牌,有時全是爛牌,無論如何,我都必須要用這些牌繼續打下去。」兩屆大滿貫冠軍重新出發,在法網復出。
隨後,科娃變得越來越好。2017年,她在伯明罕折桂;2019年,她以不失一盤的完美表現與大坂直美會師澳網決賽,大戰三盤最終屈居亞軍。頒獎儀式前,科娃哭了。但這次我們知道,她已重新走上正軌。就像比利·簡·金曾經說過的「冠軍總能適應各種困境」。
威廉士姐妹:成功的天空也有烏雲
從威廉士姐妹出道以來,圍繞著這對黑人姊妹花,網球圈內一直瀰漫著一種異樣的氣氛,大家在驚嘆這對天才少女讓女子網球男性化、力量化的同時,在內心裡卻咀嚼著酸葡萄的苦澀。而在賽場外,「種族歧視」的烏雲也始終圍繞著她們。
「當維納斯和我走下樓梯前往我們的座位時,有人不停地叫我『黑鬼』。當我朝辱罵聲傳來的方向走去時,其中一個人還說『我希望現在是1975年,那樣我就會活剝了你的皮』。」這是老威廉士在2001年印第安維爾斯的遭遇。
2003年,姐妹倆的大姐在康普頓的一間廢棄房屋外面遭槍擊,她當時胸部中槍,被送往醫院後不治身亡。普大姐經常陪伴姐妹兩到世界各地比賽,她的身亡,對這對網壇巨星來說是一個沉重打擊。
如今,姐妹倆已是網壇「高齡」,雖然實力大不如前,但她們依然在為勝利奔跑著,令人敬佩。
贏,是一種態度,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生而為贏,造就了他們的傳奇,也激勵著我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