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想老味道:為老無錫繪一幅美味地圖

2019-08-01     吳歌說事

吳歌原創/吳說餐飲

對於一座城市,有無數種記憶的方式,老味道就是一種最為普遍而深刻的記憶。

味道是多種多樣的,山的味道,水的味道,草原的味道,沙漠的味道,花的味道,等等,各人有各人的記憶。我記憶深處最深刻的,莫過於老無錫美食的味道,一直想為它們繪一幅美味地圖。

無錫是一個美麗的江南城市

無錫還保留著不少的老字號,其中較多是從前的飯館、麵館和小吃店,比如拱北樓、王興記、迎賓樓、聚豐園、中國飯店。以前並不出名的穆桂英點心店,與那些百年老店相比屬於年輕一代,現在也已經年逾花甲,進入到了老字號的年齡,還算辦得紅火。消失在歲月里的美食老字號無疑更多,幾十年以來從起初的合營、重組、歸併,到後來的改革、改制,很多曾經紅火過的餐飲美食老字號找不到了,那些曾經誘惑過無數人的美妙味道,只能在那些老無錫的記憶深處還能尋得一些殘留。

無錫保持縣城身份長達兩千多年,雖然後來在清末民初崛起,成為中國民族工商業的發源地,經濟實力和產業工人人數一度僅次於現代大都市上海,城市規模卻一直不大。無錫的市中心,很長時間只在老無錫縣城的城牆之內,從南門走到北門,只有二公里多一點,從東門走到西門,只有一點五公里左右。城牆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就被徹底拆除了,建成了環城的解放路,現在這條解放路仍然可以被看作無錫老市區的內環線。

我們把記憶回放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徐徐勾勒一幅老無錫的美味地圖——

老字號穆桂英創辦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後期

記憶中的無錫老味道,以解放路環線之內居多,但解放路以外也有不少飯館菜館,比如南門之外有聚興園菜館和穆桂英點心店,西門之外有洪興樓菜館和綠楊餛飩店,曾經去吃過綠楊餛飩店的小餛飩和小籠包,比城裡的要差一些。後來一直有個猜想,這家綠楊可能是從蘇州學來的,綠楊點心店是蘇州的中華老字號。北門之外有狀元樓菜館,記得座落在蓮蓉橋堍,靠著古運河,位置很好,一個不高的二層樓,有點小名氣。沿北塘大街有一些點心店,但都不知名,估計能讓無錫人記住的也不會多。老北門進來,右拐,沿著解放西路就是聚豐園的老店了,聚豐園背靠護城河,那些裝著湖鮮的竹簍就吊放在河裡,客人點了單,就把竹簍吊上來,鮮魚活蝦迅速下鍋。吉祥橋外是通向無錫火車站的交通要道,一路有中國飯店、京滬飯店、泰山飯店,都是極有名氣的,在郭沫若的《洪波曲》里,郭先生就寫過京滬飯店和泰山飯店,他曾下榻其中。這一路還有陸稿薦熟肉店、人和菜飯館和伊斯蘭飯館,其他小吃店也零零散散好多家,只是有名氣的不多。

那時的無錫城區,以東西走向的人民路和南北走向的中山路為主幹道,兩邊分布著眾多的小街小巷,其間又有更多的小巷裡弄縱橫分布,大約有數百條之多,這一塊本來屬於崇安區,一向被稱為崇安百巷。小街小巷並無什麼難忘的美味,一般只有些大餅油條店和生麵店而已。人民路只有靠近崇安寺的一小段,才有幾家餐飲美食。商店和餐飲主要在中山路上,那時中山路的熱鬧,從勝利門往南,經過市中心三陽廣場,到了崇寧路那裡就基本結束了。改革開放以後在學前街和歡喜巷之間的中山路段造了中日合資的八佰伴,業績卻居然始終做不過大東方百貨(當時叫東方紅商場,後改為商業大廈),就是中山路南段熱鬧不起來的生動解讀。

中華老字號三鳳橋肉莊

如果從中山路與崇寧路交匯之處,開始繪製我們記憶中的美食地圖,那第一家就是至今風頭仍健的三鳳橋醬排骨,不過那時不叫這個名字,而是叫「慎余肉莊」,也沒有三鳳酒家。因為地處三鳳橋堍,人們習慣稱它的醬排骨為三鳳橋醬排骨,後來就乾脆連店名也改成三鳳橋了。記得一位老先生告訴我:從前上午十點來鍾,三鳳橋熟肉開鍋上市,半個城裡都能聞到肉香,他當時學生意的商店在公園路附近,聞到肉香就想著趕快去買二角錢豬頭肉解饞。三鳳橋的熟肉包括雞鴨鵝一直是無錫人的喜愛,外地人覺得太甜,無錫人卻覺得如果不甜了就不是老無錫味道了。

三鳳橋醬排骨往北一點,是一家大方糕團店,三開間或者四開間,四色湯糰和玉蘭餅都不錯。走過浴德池和世泰盛綢布店,就到了無錫最大的南北貨商店三陽了,人民路和中山路交匯處被稱為三陽廣場,就是因這家商店而得名。三陽南北貨商店上下二層,一層賣腌臘製品、水果、炒貨,二層賣熟食製品、蜜餞、茶葉和一些名貴的山珍海味。對於許多無錫人,三陽的五香豆、油汆豆瓣、油汆黃豆、油汆花生米和夏季的鹽水鵝,絕對是忘不了的美味記憶。而過年時的腌臘製品,也必然是到三陽去買,大家相信只有三陽才能買到一等一的好貨。

無錫廣福寺的素麵

隔著中山路,三陽對面的東大街口,有一家文記素麵館,一座小二層樓,坐北朝南,樓上服務那些點菜喝酒的客人,樓下大都是吃碗素麵就走的客人。文記的面是純素麵,麵湯里用的是麻油,還撒些芝麻,很香,但不如拱北樓的面好吃。文記還外賣素菜,炒麵筋和素什錦的外賣量很大,老無錫人不想燒菜時,經常會來這兒買一兩隻素菜回家,二角錢的素什錦可以盛一大碗。

三鳳橋醬排骨的馬路對面,有一家東風飯店,旁邊是第四百貨商店。東風飯店令人記憶最深的是夏季的冷拌面,煮好的面放在竹匾里,已經用冷水激過,再用大風扇呼呼的吹著,有人來買,就加油、醬油、味精、白糖、陳醋、香蔥等拌過,還必須加一些切得很細的菜椒絲、豆腐乾絲和綠豆芽,特別有味道。相信許多老無錫人一定還記得那種冷拌面的味道。往北走過第四百貨旁邊的小巷,有一家太湖餛飩店,賣三鮮大肉餛飩和無錫小籠,是當時無錫價錢最貴的餛飩店,與當時在復興路口吟春電影院北側的無錫餛飩店有的一拼。無錫餛飩店就是現在王興記的前身,是當時無錫最大的餛飩店,夏季還多種經營,賣赤豆湯、綠豆湯和冷飲,是年輕人除無錫第一副食品商店之外,必選的吃光明牌中冰磚的地方。

無錫三鮮餛飩湯里必加入豆腐乾絲、蛋皮絲、小蝦皮和蔥花

再往北就只有縣前街與中山路交界處的一家點心店和不到書院弄的那家知名度很大的「貓捉老鼠」又一邨點心店了。這兩家店的模式和產品都差不多,但「貓捉老鼠」給無錫人的印象特別深刻,很多人只記得這一家,卻記不起另一家。「貓捉老鼠」是店門前的一個霓虹燈,一隻貓在追逐老鼠,卻帶來了巨大的廣告吸睛效果,使本不起眼的小店名聲四播。「貓捉老鼠」附近的書院弄里有和平電影院,吟春書場、錫劇團、歌舞團等幾個專業劇團就在對面不遠,使這家店獲得了夜宵生意的機會,在無錫這個很少夜生活的城市,屬於機會十分難得。估計當時「貓捉老鼠」的霓虹燈就是因為夜宵生意而安裝的。那時一些住在城裡的下了中班的工人師傅,也會騎車到這兒,叫一碗陽春麵,幾隻冷菜,一瓶黃酒,幾個人一起聚聚。因為那時城裡就有這家店才會做夜宵到深更半夜。

崇安寺的入口在人民路北側,正對著人民路南的三陽南北貨商店北門。入口的西側是迎賓樓菜館,無錫的百年老店之一,改革開放後起起落落,至今開在了城中公園東側新生路上。入口的東側是第一副食品商店,一層賣各種糖果餅乾糕點,二層設置了卡座,是吃熱飲和冷飲的地方,也是當時青年人特別是戀人們必去的打卡處,吃個冰磚、喝個熱飲,來點蛋糕,可能是當時戀人之間一定要做的事情之一,誰談著戀愛卻還沒去過,會被小夥伴們鄙視的。改革開放之後,第一副食品商店二樓成為無錫第一家肯德基洋快餐的開辦地,生意好得不要再好!

無錫崇安寺

崇安寺區域位置最好的是拱北樓麵館。拱北樓坐北朝南,正對人民路,上下二層,上層點菜聚餐,底層吃面和小籠。拱北樓的熱菜是經典的無錫麵館菜,與一般本幫菜館略有差別,品種並不太多,卻都是經典無錫口味,老燒魚塊,紅燒划水,四喜麵筋,響油鱔糊,紅燒同腸,都是其中熱門。拱北樓不供應現炒麵澆頭,都是冷碟,薑絲、辣醬、素雞、爆魚、糖醋排骨、醬鴨、白斬雞、豆腐乾絲,等等,挺豐富。經常有人點一份陽春麵,一二個冷菜,從口袋裡掏出個二兩裝小酒瓶,美滋滋地喝一通,再吃了面,打著飽嗝回去。拱北樓的東側有一家點心店,冠名「北方」,主要賣一些餃子大包之類的北方美味,店面不大,倒也經常生意爆滿,想來應是無錫當時北方風味的店家實在太少了,弄得一店難求。

拱北樓背後就是崇安寺了。傳說中的古老的崇安寺早已消失在歷史的煙塵中,皇亭也了無蹤跡,那兒只有三個簡易大棚。西面一個,三分之二是賣蔬菜的攤點,三分之一是皇亭小吃的攤點,幾十張方桌依次排列,圍著長凳,大體是現在的美食廣場格局,彙集著小餛飩、梅花糕、雞子大餅、羅卜絲餅、豆腐花、酸辣湯等各種小吃,每一種都沒有品牌和字號。傳說皇亭小吃興盛時有一百多種,但那時卻只有二三十種了。東面兩個大棚,一個是賣肉的攤點,一個是賣魚的攤點。

白湯陽春麵用雞湯雞油才會噴香撲面

東面兩個大棚的北端,是緊挨著的金阿胖麵店和新萬鑫銀絲麵館,規模都不太大。金阿胖麵店以圓盅出名,圓盅蹄膀、圓盅排骨、圓盅雞塊,在蒸籠里冒著騰騰的熱氣,都只賣二三角錢一份,點一份圓盅,一碗光面,三四毛錢可以吃得滿嘴流油。因為店面狹小,金阿胖的爐子和蒸籠是放在門外路邊的,給路人以鮮美可口的強大誘惑。新萬鑫占據了丁字路口的一個轉角,銀絲面用的是雞湯,端上來黃黃的雞油浮在碗面,撒著蔥花,香氣撲鼻。新萬鑫同時供應各種現燒本幫菜,價格略低於迎賓樓等菜館,所以生意也是一向不錯。

從新萬鑫銀絲麵館右轉向東,進入公園路,面對面開著豐收糕團店和伊斯蘭牛肉麵店。豐收糕團店是當時無錫最大的糕團店,四色湯糰,松糕、方糕、蜜糕、豬油糕,大概有幾十種,五顏六色,看著就特別誘人。現在城中公園還開著一家豐收糕團店,無論是品種還是人氣,都無法與當年相比了。如果說當年這家店是風華正茂,那現在那店只是風燭殘年罷了。至於伊斯蘭牛肉麵店,記憶中的麵條很一般——因為附近三家麵店都比它好吃,但牛肉和煎餃還是挺不錯的。從圖書館轉出去,朝東走幾步,新生路口還有一家點心店,印象就很一般了,估計記得起它的老無錫不會多。

無錫小籠馳名江南成為無錫美食名片

匆匆看完這幅老無錫的美味地圖,可能會讓人驚訝:啊,一個無錫城怎麼可能只有這幾家餐飲店啊?確實如此,可能會有疏漏,但主要的餐飲美食就在這兒了。社會餐飲的繁榮與否,和經濟社會的發達與否是緊密相連關。計劃經濟的年代,無錫城裡就靠這些店家為民眾提供著餐飲服務,稍微解決一下他們對美味的消費需求,其實主要的是略解溫飽和改善伙食的基本需求,兼顧請客和社交的需求。那時特別提倡的是艱苦奮鬥的精神,批判資產階級貪圖享受的生活方式,大多數並無餘錢亦無膽量去大吃大喝。

當我們遙想無錫那些老味道時,回望這幅老無錫美食地圖,分明能夠感受到當時那種經濟文化的狀況:窘迫而貧乏。這種狀況直到改革開放之後,才從量變到質變,終於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昔日無錫的餐飲美食寥寥可數,如今早已是遍地開花數不勝數,走進崇安寺,走進蘇寧,走進雲蝠,走進恆隆,走進三陽廣場的地下廣場,任何一處的餐飲美食數量都超過了當年城裡的全部餐飲美食。老城區之外的各個新城區,餐飲美食更是星羅棋布,隨處都有。利用「大眾點評」查詢,無錫已有四萬多家小吃店。三十多年的變化如此巨大。這就是發展,進步,經濟的,文化的,全面的發展進步。只是,我和許多朋友都懷有希望,那些消失了的曾經的老味道,能夠出現在發展的潮流之中。

無錫南長街古運河

後記:因為是記憶,難免掛一漏萬,疏漏出錯,請老無錫們補充糾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ngM-WmwBUcHTFCnfZyW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