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脈 | 李綱:大宋危難時的堅挺脊樑

2019-12-06     吳歌說事

吳歌原創/江南人物

古城開封建了一個「清明上河園」,其中有一個經典節目,就是再現900年前那場驚心動魄的戰爭:東京保衛戰。第一次金兵攻城,被宋軍打退了。隔了一年,進軍再次攻城,北宋滅亡了,中國的歷史中從此有了一個刻骨銘心的名詞:靖康之恥。手頭有一張東京保衛戰表現的圖片,一張位於無錫的李綱祠照片,還有一張宋高宗給李綱的親筆御書,引導我走進那段歷時的風雲——

宋高宗給李綱的御筆手書

李綱,是歷史進行到兩宋之交的危難時期出現的一位星辰般人物,他是北宋主戰派領袖,第一次東京保衛戰的領導者,南宋第一位宰相,政和二年(1112)的無錫進士。

李綱祖籍福建邵武。他的家族本是唐朝望族李氏後人,因為先祖出任建州刺史,就定居福建。後來李綱祖父從福建來到江南,把家落在無錫。李綱祖輩和父輩時官做得不算顯赫,住在錫東的膠山腳下,李綱少年時就在膠山寺讀書,後來才搬到源出惠山的梁溪河旁。

李綱自號梁溪居士、梁溪病叟,時人則稱他梁溪先生,他始終是自認無錫人的。宣和元年(1119),李綱因為水災問題上疏得罪了朝廷,被下放到福建沙縣當監稅官。地僻路遠,李紳想念家鄉無錫,和陶淵明歸田園詩韻寫了6首詩,在小序中李綱寫道:「余家梁溪旁,有田園可歸。方謀築室惠山下,娛意泉石,忘懷世味,謫官羈束,未獲遂心。因讀陶淵明歸田園詩,嘉其辭旨平淡高遠,次韻和之,以寓意焉。」

在第一首詩中,李綱幾乎羅列了他所熟悉的所有梁溪河及惠山的景物:「我家梁溪傍,門對九龍山。山中有幽趣,游息可忘年。陸子泉最甘,次之即龍淵。餘波作梁溪,可溉萬頃田。公垂讀書堂,古屋尚數間。我欲隱山下,誅茅占其前。疏泉鑿池沼,植竹來雲煙。縱目望震澤,策杖登山巔。神遊八極表,心跡兩超然。更結蓮社侶,遠追竹林賢。」他說陸子泉水那麼甘甜,龍淵泉也不錯,唐相李紳的讀書堂還在,很想在惠山下搭幾間草房,隱居林泉,登山望湖,泛舟梁溪,超然物外,如竹林七賢那樣瀟洒。

李綱終於得以遂願。宣和二年十月,朝廷批准李綱回到無錫,修繕了梁溪河旁的宅院,終於可以開窗看見惠山,出門就是梁溪了。這一住就住了三年多。宣和三年他父親去世,李綱將先逝的母親與父親合葬於惠山之北的湛峴山麓,按制為父母丁憂守孝三年。他在墓地周圍種植了萬株松柏,留給惠山之北一個大松坡。建炎年間(1127-1130),朝廷批准李綱的奏請,將膠山寺改為祭祀李綱父母的「崇親報德禪院」。

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膠山寺附近還建有李綱祠。明代無錫人安國之子重修該祠時,前禮部尚書邵寶專門寫了《膠山重建宋丞相李忠定公祠堂碑記》。邵寶說:李公在無錫學習並走上仕途,雖然逝世於福建,卻始終自稱梁溪,亦以梁溪命名自己文集,李公顯然是我們無錫老鄉。據稱膠山附近曾有李綱所建的「李公橋」,還有李姓聚居村落,村民認為他們是李綱的後代。

有人說李綱是出生在華亭,邵寶則認為出生在無錫。邵寶說:「梁溪先生……唯公閩宗,錫產受靈。」認定李綱祖籍福建,生在無錫而受到靈山秀水的滋養。李綱去世後,兒子們整理了他的文稿一百八十卷,定名為《梁溪全集》,後又以《梁溪先生文集》傳世。這個流傳於今的書名一定深慰李綱之心。

無錫惠山寺前的李綱祠

李綱為兩宋朝廷工作30多年,經歷了七上六下的波折。三任皇帝都承認他的忠誠,但卻都在短暫用他之後就罷貶他、放逐他。

宣和五年,宋金聯手滅了遼國,隨後就因利益衝突而摩擦不斷,北宋不但沒能如約收回心心念念的燕雲十六州,反而在宣和七年招致金國的大肆進攻。宋徽宗趙佶驚恐不已,下了罪己詔,檢討了「言路壅蔽,政事興廢,賦斂竭民,侈靡成風」等問題,只想跑到東南去避敵鋒芒,此前已經委任太子為開封牧,意在讓太子對敵守國。

李綱割破左臂,用筆蘸著鮮血寫了上疏:「皇太子監國,典禮之常也。今大敵入攻,安危存亡在呼吸間,猶守常禮可乎?名分不正而當大權,何以號召天下,期成功於萬一哉?若假皇太子以位號,使為陛下守宗社,收將士心,以死捍敵,天下可保。」 宋徽宗讀了李綱的上疏,才下了禪位的決心。

新皇帝趙桓對李綱不錯,聽了李綱縱論軍事形勢,提拔他為兵部侍郎,後又加尚書右丞、東京留守。靖康元年一月,金軍兵臨東京。據趙桓自己說,只做了十四天皇帝,金軍就抵達黃河了。皇帝數次打算逃離東京,李剛數次阻止他。一天早晨,李綱發現皇帝又要走了,當面責問皇帝,並當著御林軍面阻止了皇帝逃跑。

東京保衛戰時,李綱親自在城頭督戰,金軍數次進攻都被擋在城下。但趙桓卻偷偷地簽訂了和約,官府搜刮全城財富,獻給金軍。金軍撤退後,五月,李綱就被外派去督師西北救援太原,八月被召回,九月太原城破,李綱先被降為知揚州,再被閒置,後貶職安置江西建昌軍。安置這個詞的意思,大體就是降職到某個級別下放某個地方監視居住。

這一年金軍對大宋的進攻沒有停息過,黃河兩岸有更多的城池落入金國之手。年底,金軍大規模攻擊東京。危難中趙桓想起了李綱,急詔他為資政殿大學士領開封府事。李綱走到湖南,又接到要他帶兵勤王的急詔。但軍隊還在江南,開封已經失守,演繹了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靖康之恥」。

靖康二年五月,康王趙構在南京應天府(商丘)奉元祐皇后詔書即皇帝位。趙構收拾了北宋崩盤破碎的爛攤子,讓大宋皇朝延續了152年。相比趙桓,趙構更有心機和魄力。雖然身邊圍繞著許多擁戴有功的大臣,他卻詔令李綱出任宰相。動盪時期危難之際,他想藉助李綱的能力和民意,迅速建立朝綱,穩定大局。李綱上任之前提出了十件事情,說皇帝若認為可行那就上任,若不行就不上任了。皇帝贊同了八件。

在任期間,李綱整頓了官場綱紀,處理了一批投降派高官如張邦昌之流,推薦了一批官員和將領,整頓了軍隊,平定了盜賊和流民,為皇帝詳細分析了金軍兩次攻擊東京為什麼一次守住一次守不住的原因,縱論了皇帝為什麼應該在陝西和河南而不該南下建康的大勢。趙構開始對於李綱的意見大都採納,漸漸地就留中不發了。因為李綱的觀點得不到其他宰執的贊同,他們都主和,不主戰,而趙構內心也傾向主和。

建炎元年八月,在人事安排上李綱與其他宰執發生矛盾,皇帝並不支持李綱,李綱就提出辭職。趙構很驚訝:「卿所爭,細事耳,何為出此?」李綱說:「人主之職在論相,宰相之職在薦賢。方今人才以將帥為急,恐不可為細事。」御史張浚藉機彈劾李綱十條罪狀,皇帝下詔嚴斥李綱並罷相閒置,再謫居湖北鄂州,又謫居湖南澧州,一個多月後被貶為海南儋州團練副使,安置萬安軍。這是一個要他命的安排。一年多後才被放回福建居住。

此後李綱仍有數次起用。紹興二至三年出任荊湖廣南路宣撫使知潭州,紹興五至七年江南西路安撫制置大使兼知洪州,紹興九年再次起用他為荊湖南路宣撫大使知潭州時,李綱堅決請辭。一年之後病死於福建,終年58歲。朝廷追贈為少師。淳熙年間諡忠定。

李綱一生難被朝廷所用,與其性格有關。雖然深謀遠慮,頗具才幹,卻欠缺心機權術,他具有戰略眼光,奇計頻出,但難與同僚密切合作。《宋史》總編撰、元朝宰相脫脫很佩服他,曾說:「以李綱之賢,使得畢力殫慮于靖康、建炎間,莫或撓之,二帝何至於北行,而宋豈至為南渡之偏安哉?」「嗚呼,中興功業之不振,君子固歸之天,若綱之心,其可謂非諸葛孔明之用心歟。」

東京保衛戰藝術再現

李綱的顯赫官場身份似乎阻礙了人們對他文學身份的認知。《全宋詞》收錄李綱53首詞,《梁溪全集》180卷,其中收有1466首詩作,還有《易傳》內篇十卷、外篇十二卷,《論語詳說》十卷,文章、奏議百餘卷,又有《靖康傳信錄》、《奉迎錄》、《建炎時政記》、《建炎進退志》、《建炎制詔表札集》、《宣撫荊廣記》、《制置江右錄》等實錄性文字。對於李綱這樣投身官場的政治家,這個創作數量有些驚人。

李綱有許多和杜甫詩韻、和陶淵明詩韻、和蘇東坡詩韻的作品,還模擬屈原《離騷》《遠遊》寫過《擬騷》《續遠遊賦》。詩言志。古代詩人是嚴格遵循這一詩道的。對於李綱,杜甫、陶淵明、蘇東坡、屈原就是他精神的偶像,和其詩韻就是與他們在作心靈的交流。李綱的詩大體可以分作幾類:時政詩,感遇詩,詠史詩,山水田園詩,幾乎可以無偏差對應這些前輩詩人。他90%以上的詩作都寫於貶離朝政之時,空有強烈愛國愛君之心卻無以為報,發意為詩,苦咸辛酸,內涵深沉。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隱逸南山的選擇代表著心靈的飄逸瀟洒,是中國古代官員仕途不順或暗淡時的嚮往。李綱和陶淵明詩韻的作品就是這種狀況。他的《和陶淵明歸田園六首其二》說:「秋風動梁溪,何日理歸鞅。放逐正拘囚,寤寐勞夢想。新詩聊慰今,舊事那追往。緬懷故山居,杞菊苗應長。掛冠神武門,便欲學疏廣。躬耕南畝雲,實報無鹵莽。」好像是想學老陶隱逸了,但他完全做不到陶淵明那樣的洒脫,《和陶淵明採菊東籬下其一》寫道:「小雨濕叢菊,何當噴金英。嚼蕊亦可人,蕭然慰我情。羈旅念家遠,濁酒還獨傾。雲表雁初過,草根蟲自鳴。歲晏將如何,一醉豁平生。」陶淵明喝酒,李綱也喝酒,但陶淵明喝得淡然,李綱喝得痛苦,陶淵明可以忘記塵世,李綱卻不能忘懷那個多災多難的大宋,雖然說「一醉豁平生」,卻是裝的。

李綱寫了15首和蘇東坡韻的詩,數量上少於和陶淵明與杜甫韻,但李綱從蘇東坡那裡吸取到內在的精神力量,在貶往海南儋州的一路所作詩中非常明顯: 「沉沉碧海絕津涯,一葉凌波亦快哉。假使黑風飄蕩去,不妨乘興訪蓬萊。」他甚至學蘇東坡的荔枝詩,《荔枝五首》其五說:「百馬崩騰耆舊悲,只今戈戟暗江湄。自知疏拙蒙恩重,猶得南來食荔枝。」言語之間充滿了蘇東坡那種隨緣自適,以變應變,苦中作樂,從容鎮定的心智。

詞為詩之餘。詞比詩更加自由,不必那麼認真的「言志」,可詠可嘆。宋詞創造了中國詩歌史上的新高地。宋代詩人用詩言志說理,用詞唱詠才情。李綱的53首詞中,亦有那種詞句節律皆優美的作品,比如他的《望江南》:「清晝永,幽致夏來多。遠岸參差風揚柳,平湖清淺露翻荷。移棹釣煙波。 涼一霎,飛雨灑輕蓑。滿眼生涯千頃浪,放懷樂事一聲歌。不醉欲如何。」李綱好酒。曾稱「太白乃吾祖,逸氣薄青雲。」寫到酒、醉和酒器的詩詞,據統計大約占他全部詩歌的四分之一多。醉酒成為他真隱的方式,亦成為他享受個體生命安寧與愉悅的天堂。

李綱看重詞的言志說理。他寫了七八首詠史詞,《水龍吟·光武戰昆陽》《念奴嬌·漢武巡朔方》《喜遷鶯·晉師勝淝上》《水龍吟·太宗臨渭上》《.念奴嬌·憲宗平淮西》《喜遷鶯·真宗幸澶淵》,都是寫歷史上的皇帝親征或親自謀劃的重要戰爭,這些戰爭的勝利給國家帶來了安定和發展,只有《雨霖鈴·明皇幸西蜀》寫了唐玄宗的逃跑給國家和自己都帶來了災難。顯然,李綱想用這些詞向皇帝傳達歷史的教訓。

李綱在文學裡依然是一個憂國憂民的政治家。他的詩詞在引導人們通向他內心的同時,執著地展示了一個受挫政治家內心的痛苦歷程。

兩宋名臣李綱

吳歌,文史學者,品牌戰略學者,資深媒體人,副教授,人文和餐飲專欄作者,有《企業文化ABC》《古今多少事》等著作,正在努力成為具有人文情懷兼有美學理想的「吃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PpEbCG8BMH2_cNUgXND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