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騙你有多深

2019-07-18     洞察樓市

轉自米筐投資

作者米筐老A

1

邊際價格

什麼叫邊際?新增帶來的新增。

邊際收入,每增加一單位的成本所帶來的多少單位的收入,如:每增加100萬的成本投入,能帶來300萬的收入,可理解為邊際收入為3。

邊際成本,每增加一單位的收入所需要的多少單位的成本投入,如:每增加1000萬的收入,需要投入10萬元的成本,可理解為邊際成本趨近於0,圖書銷量/唱片發行/體育賽事的轉播等都是如此。

房子的邊際價格是什麼呢?可理解為最近一套房子的成交價、新增一套房子的銷售價。

例如:

一個小區有100套房源,其中的70戶因自住而沒有出售打算,其中:10戶的預期售價2萬/平;10戶預期售價1.9萬/平;5戶預期售價1.85萬/平;4戶預期售價1.8萬/平;1戶預期售價1.5萬/平。

咦……快來看呀!有一戶是傻冒,比別人家低四千。那戶業主一白眼:我看你是傻冒,俺是有原因的——家人在醫院急診,等著用錢;夫妻倆打著鬧著要離婚,等著分家產;女兒選秀進入決賽,需要錢推廣宣傳……

這個小區的邊際房價是多少?1.5萬。如果這套房子成交,很多業主的心估計哇涼哇涼,本來一萬八九的房子,成交價才1.5萬,房價大跌近20%!那每家的資產就縮水近20%啊。

如果第二個買家以1.8萬買入了這個小區的房子,唯恐房價不漲的中介估計會在朋友圈奔呼相告:不好啦,房價大漲了!上套房價1.5萬,剛剛成交的一套房價1.8萬,暴漲20%!末尾再來一句——親!你還等著房價下跌嗎?

從暴跌到暴漲,也就是兩套房子的成交價,而這兩套房子的成交價卻影響到100套房子的資產漲跌。

看出什麼問題來沒?我們經常會把房價誤解為房子的邊際價格,也就是最近成交一套房子的價格。而它,不能反映真實的房價。

真實的房價是市場平均價,也就是絕大多數房子的成交價——這個小區的房價是1.9萬左右。1.5萬的買家是撿了漏、占了便宜,是非正常狀態。

2

錨定價格

房價到底多少錢合理?沒人知道。現在所謂的房價高了、房價低了,其實是選擇的錨定物不同,所以也就有了錨定價格

房價高不高?看跟誰比了。

十年前,當時你覺得的房價很高,可跟現在比,那時的房價一點不高。若放長遠來看,以十年後的房價為錨定值,你覺得現在房價高不高呢?如果你說現在房價高,那是以你的收入為錨定值,嗯……別怪房價高,也許是你收入不達標。

有人反駁:買房可是吸乾了六個錢包!那也許是你家族收入不達標呵……否則,房子都被誰買走了呢?

大V推薦買房、投資人自選買房、普通人求人指點買房……憑的是什麼?錨定物!把一堆房產拿出來相互比較、把相中的房產拿出來跟其他房產比較……以此判定某個房產,值還是不值。

怎麼判斷比較呢?城市之間進行比較、同一城市裡的不同區域進行比較、同一區域裡的不同板塊進行比較、同一板塊里的不同小區進行比較、同等價格(如單價2萬的房子)下的房子間進行比較、同等物業下(如同一開發商的同一產品系/同樣是洋房/同樣是次新高層)之間的價格比較……

問題在哪呢?錨定物既然是人選的,就會因為人的變化(認知變化/情緒變化/屁股位置的變化等)而更換錨定物、也就更換了錨定價格。如:在上漲行情中,房價越賣越貴,人們就會更高的房價為錨定值;在下跌行情中,房價越賣越低,人們就會以更低的價格為錨定值。

錨定價格具有很強的主觀因素,並不可靠,只能作為一個參考。

一個郊區大盤,一期賣6000元、二期賣7500元、三期賣9000元。一期的業主看到房價已上漲50%、二期業主看到房價已上漲20%,估計心裡樂開了花……他們是以一期的6000元為錨定價。

可這有什麼意義呢?都是紙上財富,並一定能兌現啊。能兌現的是二手房銷售價,可這個遠郊大盤還沒交房、又哪來的二手房價呢?這只是開發商人為製造的財富幻覺,讓你以為一期房價是錨定價,聰明的買房人當然不認這個錨定價、而是尋找二手房作為錨定價。

3

評估價格

一般情況下,二手房成交時會有三個價格:成交價、網簽價和評估價。

成交價是買賣雙方實際交易的價格、是最真實的價格,也是市場價格。

網簽價是在房管局備案的價格,它影響到稅費的繳納(主要是所得稅和契稅),一般情況下網簽價越低越好——這樣繳納的所得稅和契稅就低啊,當然也不能無限低,房管局會給一個指導價,一般網簽價都是指導價。

對滿五唯一的房子來說,因為沒有所得稅、只有契稅,建議把網簽價做高些,這樣在出售時若不滿五、不唯一就可以少繳納所得稅——所得稅是以賣出價和買入價的差額為基數,買入價是什麼?就是你當初交契稅時的房價啊。

評估價是評估公司評估出來的價格,它是銀行按揭貸款的依據。

評估價越高,按照30%首付來算得話,能貸出的款就越多。為了多從銀行貸款、為了做低首付(很多人買房就差在首付上),原則上評估價越高越高——當然也不可能無限高,評估出來的價格也是遵循一定標準的(也是找些錨定物標準,所以房子的評估價也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因評估價和實際成交價不一致,也就有了套利的灰色的地帶,這也是低首付、0首付、甚至倒拿錢購買二手房的基本原理:成交價低的房子,可把評估價做高,就能從銀行貸出更多的錢,首付不就少了嗎?極端情況下連首付都可以是貸款、甚至貸款還超過了房子的實際成交價。

大多數人都知道房產的裂變——由一套變兩套、由兩套變四套……可以把房子賣了,房款作為兩套房的首付,當然也可以把房子的銀行尾款結清再抵押,用貸款再買一套房。

房價漲多少才具有結清再抵押的意義呢(只有房價漲了,增值的部分才能成為新一套房的首付啊)?一般認為房價翻倍。

錯了。準確的說法應該是評估價相對於購買價翻倍。因為銀行做貸款是以評估價為基數、而不是以市場價為基數——雖然大多數情況下評估價和市場價相差不大。

跟邊際價格、錨定價格一樣,評估價格也不能反映房子的真實價格/價值,也只能是一個參考。

在現實生活/交易中,它們是如何被運用的呢?

4

具體應用

買房賺錢。買房賺錢當然要跟對趨勢。在上漲的趨勢里買房,即使短期有小波折,長期來看還是賺錢,只是賺多賺少的問題,過去二十年就是房產牛市,任何時候買入都是對的。除了賺趨勢的錢,如何把收益再擴大一些呢?就是賺邊際價格的錢。

買的時候比市場價便宜些,也就是找到折價的房子——用房投圈的說法就是找到筍盤,就能多賺錢——省下的就是賺到的啊。賣的時候比市場價貴些,也就是溢價出售,又能多賺一筆。

折價或溢價都是非正常價格,也都是邊際價格,這是一種理念,如何運用因人而異。買入折價、賣出溢價的方法當然很多,其中的一個方法就是運用釣魚價——就是要折價買、溢價賣,愛買不買、願者上鉤。

高房價爭議。針對大城市高房價的討伐已很多、很多、很多……就像上文說的,覺得高是以自己的收入或家族的資產作為錨定值比較出來的。大城市土地有限、房屋供給就有限,而需求卻很大、很大,這樣就必然只有一小部分才會擁有……說出來會讓一些人傷心、或許還政治不正確:大城市、尤其是一線城市的房子,是為這個城市、甚至整個國家前10%、甚至前3%的高收入人群準備的。

整日埋怨高房價沒有意義,也解決不了問題,唯有把自己的收入提高、並占據靠前的排名位置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當然期間需要一些技巧。

首付難題。有些人收入尚可,之所以買不起房,是因為首付籌集困難。此時利用評估價和成交價之間的Bug,大機率能解決——尋找到折價的房子,再把評估價做高,這樣就能讓首付降低,從而更方便的買房上車。雖然這招在很多城市都能操作,但在部分城市卻無法使用,主要是限購嚴的城市,如北京/深圳等地就要求三價合一,也就沒有高評的必要。

看似低首付、甚至0首付買了房,但會增加負債、月供也會提高,有高工資、但當下缺首付的人群確實可以嘗試。對投資買房的人來說,得有極強的現金流籌劃能力,最起碼得能熬到下一波周期的到來,否則就會死在槓桿里。

房子的價格很多,別被迷惑了!了解它、運用它、以此爭取更大的收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nfMPHmwBmyVoG_1ZR0Y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