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的體驗想必每個人都經歷過,它或多或少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和工作,還常使人束手無策。其實,中醫有許多有效緩解和預防頭痛的方法,在排除嚴重器質性病變後,有頭痛困擾的朋友,不妨一試。
中醫認為,頭痛的病因雖然複雜,但不外乎外感和內傷兩大類。
外感頭痛多為外邪上擾,壅滯經絡,「不通則痛」,發病較急,疼痛劇烈,多表現為掣痛、跳痛、灼痛、脹痛、重痛,痛無休止。內傷頭痛多與肝、脾、腎三髒功能失調相關,因清竅失養,「不榮則痛」,起病較緩慢,隱隱作痛,多表現為隱痛、空痛、昏痛,痛勢悠悠,遇勞則劇,時作時止。
外感頭痛
風寒頭痛
患者自覺怕冷,頭痛連及頸背部,遇風更明顯,有時可伴有鼻塞目眩。治用川芎茶調散,以疏風止痛,尤其適合受風或著涼後引起頭痛者。如症狀較輕,也可取新鮮生薑片貼於兩側太陽穴(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後約一橫指的凹陷處),可有效緩解頭痛症狀。
風熱頭痛
頭痛多以脹痛為主,甚至脹痛欲裂,亦有面紅目赤、口渴、便秘等表現。治用芎芷石膏湯,以疏風清熱止痛。
風濕頭痛
頭痛時像頭上裹著毛市一般困重, 抬手、抬腳覺得費力,自覺胸悶,食慾減退。治用羌活勝濕湯,以祛風除濕止痛。此類人群平日應多關注天氣變化,於陰雨天要格外注意保暖和避雨。
易患外感頭痛者平時可以服用玉屏風散,以增強機體抵禦外邪的能力,感受風寒的次數減少,頭痛發病次數也會隨之減少。平日若是怕冷明顯,可在膳食中適當加用生薑、紫蘇;若偏於怕熱,可加用蔓荊子、菊花等。
內傷頭痛
肝陽頭痛
患者常因情緒變化引起頭痛發作,頭痛時伴有目眩、心煩易怒,或面紅、口苦、夜間睡眠不佳等。治用羚角鉤藤湯,以涼肝息風,多用於血壓升高引起的頭痛,或平素脾氣急躁、易怒者。
這類人群平時應多注意情緒管理,使心態平和,也可服用玫瑰花茶或佛手茶,以疏肝理氣,預防頭痛。
痰濁頭痛
頭痛可伴有眩暈昏蒙、胸悶及胃脘脹滿,舌胖大,邊有齒痕。治用半夏白朮天麻湯,以化痰息風,健脾祛濕,多用於神經衰弱、耳源性眩暈或高血壓病等引起的頭痛。
瘀血阻絡頭痛
頭痛經久不愈,痛如錐刺,痛處固定,或有頭部外傷史,口唇或舌下絡脈瘀紫。治用通竅活血湯,可祛瘀通絡止痛,孕婦忌用。病證較久者,也可在中醫師的指導下,用地龍、川芎各10克研細末,另取三七粉10克,開水沖服,每日3次。
氣血虧虛頭痛
頭痛常在疲勞或活動後出現或加重,患者面容肌膚缺乏血色,平日易疲勞、氣短、 心慌出汗。治用八珍湯,以益氣補血,有出血症狀者不宜使用。
腎虛頭痛
頭痛呈空痛,伴有眩暈、耳鳴及腰膝酸軟,治用大補元煎,以補血通絡止痛。若偏腎陰虛可選用知柏地黃丸,偏於腎陽虛可用右歸丸或腎氣丸。
內傷頭痛者,在平日未發作時亦可服中藥調理,以預防、減少頭痛的發作。
需要注意的是,頭痛進行性加重或伴有發熱、嘔吐或意識改變時,應及時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梳頭
順著經絡方向,從前額正中及兩側開始,力量均勻地用木梳或手向後枕部、頸部梳劃,動作舒緩,以頭皮微熱為宜,每日3次,梳頭可疏通經氣,促進頭部血液循環,緩解因用腦過度或疲勞導致的頭脹、頭痛,也可起到預防頭痛發作之效。
熱敷
氣血虧虛型頭痛者可時常熱敷,以促進腦部血液循環,緩解頭痛。可用毛巾包裹熱水袋,置於太陽穴處或頸項部,每次熱敷10分鐘左右。熱度應適宜,切勿燙傷。
按穴
肝陽頭痛者可按壓湧泉穴(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足趾縫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 太陽穴;外感頭痛者可按壓風府穴(沿後頸正中向上,在後髮際正中直上一寸的凹陷中);其他各種原因引起的頭痛可嘗試按壓阿是穴(頭痛明顯部位)以止痛。每次按壓2分鐘,每天2-3次。
足浴
瘀血阻絡型頭痛可經常沐足(每次溫水足浴約30分鐘),並在足浴後按摩湧泉穴以及頭部的足底反射區(雙足腳趾腹整個區域,以及大腳趾根部與腳掌連接處),以防治頭痛。
蔓荊子酒方
[材料]蔓荊子30克,白酒500克
[做法]將蔓荊子研成租末,浸泡於酒中,7天後即可服用。每次服10~20毫升,每日3次,溫服為佳。
[功效]祛風清熱,適用於風熱頭痛者。
藿香荷葉粥
[材料]藿香15克,荷葉30克,白芷5克,粳米100克,冰糖適量。
[做法]在鍋內放入適量清水,將荷葉洗凈,與藿香一同放入,煎取藥汁、去渣。將粳米淘洗乾淨後入藥汁中,大火燒開後轉用小火熬成稀粥,加入冰糖稍煮即成。溫服,1日2次。
[功效]祛風除濕,適用於風濕頭痛者。
蘿蔔海帶湯
[材料]白蘿蔔30克,海帶10克。
[做法]將白蘿蔔、海帶切片,在鍋內放入適量清水,加入海帶,煮沸片刻後,放入白蘿蔔,同煮至爛熟並調味。空腹服下,連服數月。
[功效]健脾化濕,適用於痰濁頭痛者。
四物烏雞湯
[材料]當歸15克,熟地黃15克,川芎15克,白芍15克,烏雞1隻。
[做法]將上述中藥放入紗布袋內,紮緊袋口,同烏雞一同放於砂鍋內,加入適量清水,燉至爛熟並調味?
[功效]補益氣血,適用於氣血虧虛型頭痛。
溫馨提示
預防頭痛,日常生活方面應注意以下幾點:
不可過多喝茶、咖啡等,以免誘發頭痛;
平日應注意調整心態,學會自我放鬆、勞逸結合,長時間用腦過度亦會加重頭痛症狀;
口腔或耳部疾病可能會引起感染,導致頭痛,要做好個人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