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有那麼多的「強迫症」嗎?

2019-11-11   健康生活之箴言

經常聽人抱怨:隨著年齡增大,自己的「強迫症"越來越頻繁了。比如,經常擔心門沒鎖好而反覆推門,擔心電源沒關好返回家裡看,經常怕手沒洗乾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把愛乾淨、檢查門鎖、做事小心謹慎、按部就班、追求完美、拘謹多疑等表現自動歸類到「強迫定」範圍內,另外一些行為也被貼上了「強迫定」的標籤,如購物癖、收藏癖、手機強迫症、熬夜強迫症……這些行為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強迫症呢?

強迫症是怎麼回事

在醫學上,強迫症是一種以慢性、波動性發作為主要特徵的嚴重致殘性精神障礙,好發於青壯年。患者往往出現無法控制的強迫思維、動作,其突出特點是控制不住「要去做」「要去想" (專業術語中叫「自我強迫」);同時,患者明白地知道做這些事、想這些事毫無意義(專業術語稱為「反強迫" )。這兩種矛盾的意念同時存在,產生了強烈的心理衝突,患者會感到極度焦慮和痛苦,並且會陷入進一步的 「強迫"中。

強迫行為和思維不等同於強迫症

出現強迫行為和思維,如擔心手沒洗乾淨而反覆洗手、怕門沒鎖好而反覆推門等,並不意味著患有強迫症。只有當其明顯、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工作、學習時,才能診斷為強迫症。

以下是一個真實病例,因患者的強迫行為嚴重影響正常生活,被診斷為強迫症。

小李33歲,是一名小學者師,她工作認真細緻、一絲不苟。然而她卻忍受著令人難以理解的痛苦——她對於污染和細菌有著 超乎尋常的恐懼。比如,即便只是接觸了上公共廁所的人,她都一直擔心自己會染上性病。這些念頭讓小李的生活變得「一團糟」,因為她總是認為自己被污染。為了保護自己,她會隨身攜帶酒精棉球,經常使勁用它擦手;回到家,她會立刻脫掉身上的衣服,花數個小時反覆洗澡,直到筋疲力盡為止。小李非常痛苦,覺得自己生活得很累,甚至只要離開家,她就覺得是「不安全"的,生怕自己「被污染",甚至產生了離職的想法。

實際上,生活中大家津津樂道的「強迫症」往往並不等同於精神障礙中的「強迫症"。如果實在擔心自己患病,最好諮詢下精神科醫生。

緩解焦慮是「王道」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生活中的所謂強迫症,包括反覆性思維和動作等,往往是焦慮引起的,可能是壓力太大,需求太多,或情緒太緊張的表現。因此,最有效的解決辦法是緩解焦慮,

嘗試新鮮事物

換一種髮型,聽一首新歌,買一條新裙子,在「抖音」上學一個新菜……稍微改變一下自己,就會感受到世界充滿了無數的奇妙,有助於緩解焦慮情緒。

與大自然來次親密接觸

空曠的田野、山間的小路、涓涓的細流、洶湧的波濤、巍峨的高山、綿延的小……大自然中的這些美景,無一不令人心曠神怡。

研究發現,人置身於大自然中時,會顯得格外心平氣和、精力充沛、心胸開闊,焦慮心情自然會消失。

學會「斷舍離」

斷掉一些紛繁複雜的念想,捨棄一些「雞肋」甚至是「糟粕"的事物,斷掉一些不那麼必要的需求,你會發現,原來生活並不那麼複雜,你已經擁有很多。

處理好日常的事

早睡早起,飲食規律,保證高質量的睡眠;適當進行體育鍛鍊;照顧好身體,控制好情緒,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做一些合理的調整,你會發現自己身心都變輕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