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俗稱「拉肚子」,中醫學術語稱為「泄瀉」,主要表現為排便次數增多、糞便質地稀溏,甚至出現水樣瀉。雖然古代中醫通常將泄和瀉放在一起,但是這兩個字所表現的意思有所不同,泄指大便溏薄而勢緩者,瀉指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兩者統稱為泄瀉。
夏季腹瀉高發的原因有兩方面因素:
一方面, 夏季氣溫逐漸升高, 細菌及病毒等有害微生物的繁殖較其他季節相對旺盛。
另一方面,夏季氣候炎熱,人們為了清涼解暑,經常直接生吃水果和蔬菜。
從中醫觀點看,這些生冷食物從口而入,可直接損傷中焦脾胃的陽氣,導致運化吸收功能減退;同時,「長夏」濕氣較重,濕濁內生,混雜未消化的水谷,也易引起腹瀉。
一、 外感寒濕
這類患者的常見症狀有大便質地清稀,甚至如水樣瀉,腹部脹悶不適,飲食減少;可有噁心嘔吐,伴腹痛腸鳴;也可伴有外感風寒的症狀,如惡寒發熱、頭痛、肢體酸痛等,舌苔白或白膩。可選用藿香正氣丸(或水、軟膠囊等),或純陽正氣丸。需注意,有明顯發熱症狀、陰虛或有出血傾向的患者,均應慎重使用。
二、 外感濕熱
這類患者的常見症狀有腹瀉急迫,糞色深黃而臭或夾有黏液,肛門灼熱;腹痛陣作,口渴喜飲,食欲不振,噁心嘔吐;肢體倦怠,可有發熱,小便黃少,舌質紅、苔黃膩。可選用的中藥湯劑有黃芩湯、芍藥湯、葛根芩連湯,常用的中成藥有加味香連丸、香連化滯丸、黃連素、潔白膠囊等。這類方劑的主要作用是清利濕熱,在疾病早期服用效果較好;若腹瀉時間較長、腹部怕冷,則不宜用。
三、 飲食不節
這類患者常表現為腹脹、腹痛欲瀉、瀉後痛減;大便酸臭,或如臭雞蛋味,或夾有食物殘渣;噯氣酸餿,噁心嘔吐,不思飲食,夜寐不安,舌苔薄黃或垢膩。可選用木香檳榔丸、加味保和丸等中成藥。
只有將過多或不潔的食物排出體外才能達到治療效果,故不宜選用止瀉藥,而應運用消食導滯的藥物,這一特殊治法稱為「通因通用」。
四、 脾胃虛弱
這類患者病程通常較長,泄瀉時輕時重或時發時止,大便稀溏,色淡無臭味,夾有不消化食物殘渣;食後易瀉,吃多後見腹脹、大便多;平素食欲不振,面色萎黃,神疲倦怠,形體瘦弱;舌質淡,苔薄白。
可選用參苓白朮丸、補中益氣丸等中成藥;如寒氣較重、消化不良,可加用理中丸;如腹痛明顯,可選用大小建中湯;如腹瀉不止,可選用桃花湯;如出現虛脫、手腳冰涼,可選用四逆湯先回陽救逆,然後儘早就醫。
如因飲食不潔導致一過性腹瀉,不必太過緊張。
如腹瀉不止,可根據自身情況,服用參苓白朮丸、固腸止瀉丸、黃連素、藿香正氣丸、蒙脫石散等健脾止瀉的藥物對症治療。
不宜一味單純止瀉,否則不僅不利於疾病恢復,還會埋下隱患。
若腹瀉劇烈,且持續多日,或伴有劇烈腹痛、不能緩解,甚至出現皮膚彈性改變、精神煩躁等情況,應及時就醫,以防延誤病情。如果腹瀉日久,並且大便可見黏液膿血,也應及時就醫,排查潰瘍性結腸炎或克羅恩病等炎症性腸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