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雲南舉子進京趕考,該如何跨越這2075公里?

2019-08-23   撫仙湖一條龍

在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之後,古代學子中的大部分人選擇了用自己的一生投入到這項考試之中。

在元明清三個朝代中,北京這個地方大部分時間都是京師,所以鄉試中舉之後的考試都要去北京趕考。

眾所周知,趕考路上可謂異常兇險,相對於家住京畿的人來說,「偏遠」地區的考生會充滿不公平感。

今天,我們就把挑戰難度最大的雲南抬出來,看看雲南考生如果進京趕考,都需要經歷哪些「磨難」。

就像打開遊戲選擇勢力和難度,雖然我們「出生」選擇了雲南,但具體的地點還是要詳細一些。曾經的雲南第二大城市昭通過於接近貴州,咱們可以適當增加一些地理難度,減少一些經濟條件壓力,我們選擇昆明開檔。

書生得先參加預選賽的童生試,童生試是在家鄉舉行的,要經過縣、府、院三重考核,方能中個秀才。中了秀才(就是生員),才有資格參加鄉試。鄉試一般在本省考,但有的省份沒有考點。萬幸,昆明有考點。不過一開始貴州的朋友很有可能會跟你「搶名額」,最後貴州單出去才緩解了雲南生源壓力。

鄉試過了,就叫中舉。中了舉,才有資格進京參加會試和殿試。

恭喜你中舉了,拿到中舉通知書的時候是8月末,而北京開考時間是次年二月(乾隆後改為三月)。

【昆明到北京】

直線距離:2075公里;

鐵路里程:3174公里;

公路里程:2795公里。

看來,你需要早點出發了。

方案一:出雲南勝境關進入今貴州,由貴州經湖廣(今湖南、湖北)、河南、直隸(今河北),到北京。

那麼出關的路線應該是這樣的

出關經過貴州來到湖南

湖南穿過湖北到河南

河南到直隸

直隸到北京

最後全程大概是這樣的

註:此全程圖考慮了驛站位置,地理環境和大城市補給等因素的示意圖。並不代表所有考生都是這麼走的。而且現實中行進路線會比示意圖更加困難,里程至少多增加10%(下同)。

方案二:出雲南入四川,由四川經湖廣、河南、直隸,達北京。

那就是先從昆明去四川(別問我為什麼是重慶)

然後往東路過湖南往北到湖北

湖北到河南,河南到直隸,直隸到北京

最後全程大概是這樣的

方案三:可以先從雲南北上經過瀘州,到達成都府的四川布政司,然後過廣元,進西安府,再至洛陽有周南馬驛,經過太原府北上,到達北京。

先看昆明到西安

西安到北京

四:無論是出關,還是入四川。其實最困難的還是走山路,因為山路的驛站是這樣的。那怎麼省去翻山越嶺的勞頓呢?聰明的古人當然會另闢蹊徑。出國去嘍!

多走了很遠,但山路占比下降了很多

五:東行從貴州經過常德,到岳陽府,走水路,沿著長江順流之下,經過武昌,鎮江,從揚州停靠數日,走京杭大運河,一路北上經山東到達北京。

和我去岳陽走一走

順流直下

如果身邊漂過木材不用怕反而可以慶幸,因為很可能木材也去京師


從這五個選項中中,確認了路線後,你只需要考慮以下事情就好:

1.盤纏夠不夠。

2.有沒有遭遇黑店。

3.身體抗造不?

4.是不是路痴。

5.路上太平不太平。

當然,能通過這五種考驗的雲南舉子人並不多。

明清兩代,雲南上京會試的文舉人共有8400多人,而最終考中文進士的僅有962人,約占文舉人總數的11%。其中大約有0.3%的人最幸運,他們考一次便考中了進士,稱為連捷進士;10.7%的人要考兩次甚至十次(經過4至28年),才能考中進士。雲南文舉人中,89%的人考到信心喪失或考一輩子也考不中進士。在這漫漫的會試路上,在那決定命運的放榜時刻,產生出了許多或悲或喜,或動人或感人,或神奇或溫馨的故事。

來源: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