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洞察 丨 作者 / 劉潤 整理 / 曾情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563篇原創文章
在商業世界裡,許多企業都有自己的戰略:藍海戰略、爆品戰略、定位戰略、數一數二戰略……
戰略主要是為了達成某個目標,因此被企業家們稱為未來發展的「總路線圖」,當下作戰的「指揮地圖」。
經常有創業者覺得他們家公司戰略不好,或是不知道用什麼戰略,問我到底該如何定製戰略?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認為要先搞清楚戰略的本質是什麼?
爬山時,通往山頂有兩種方法。
一種是走大路,路平好走,但人多擁擠。要到達山頂,你就得起得早,走得快,或者身體強壯,可以擠走別人。
另一種是走小路,人少路更短,但可能有很多危險因素。要到達山頂,你需要有刀,有披荊斬棘的能力應對一切未知的情況。
無論是走大路還是小路,目的都是為了到達山頂。而如何到達目的地,就是戰略。
如果讓你做個選擇,你覺得走大路和走小路哪個戰略更好呢?
或許你很難做出選擇。因為起早又走得快的人會認為走大路更好,而帶刀的人會認為走小路更好,所以因人而異,需要根據情況判斷。
其實本質上並沒有哪個戰略更好,因為戰略就相當於一張地圖,它可以指明如何到達目的地,但過程需要靠自己去摸索。
許多創業者,在看到他們相信的某個戰略特別優秀的時候,就會忘乎它所能治癒的病症。
總認為別家企業用這個戰略解決了某個問題,或是帶來了超額利潤,那自己用這個戰略也一定有效。
假如說我有高血壓,很困很難受。
偶然我聽朋友說他也高血壓,但是現在好多了。
於是他告訴我,明天你去燉一點排骨湯,加幾粒枸杞,十碗水燉成一碗水,連喝三天就會好了。
雖然身體狀況不一樣,但很多人聽完後還是相信這個方法有效,願意嘗試對吧?
所以我們非常喜歡做一件事兒:看到某個人做了A這件事情後病好了,多數人就會認為A是靈丹妙藥,認為A這件事情就是一切類似的毛病。
但戰略,從來都不是靈丹妙藥。
如果你感冒了,你可能會去藥店買感冒藥。但是如果是摔斷腿了,你會立馬去醫院。
前者是藥,後者是醫,藥和醫是兩回事兒。
而戰略,是藥不是醫。
為什麼戰略是藥?
今天的市場上,諮詢公司都分為兩種。
第一種諮詢公司,是對某一個特殊的領域有專項研究。比如說對定位這件事特別專業,他告訴你品牌這件事情是占領消費者的心智,占領他心智的品牌只有第一名第二名,沒有第三名。
可是心智還要按品類來,已經沒有辦法在可樂這個品類里占領心智怎麼辦?
再創立一個新的品類,叫涼茶。不斷創立新的品類,叫做定位,這是一個學派,他們稱之為定位戰略。
還有人認為把產品做出極致才是最重要的,找到國民級重點,然後賣到100萬到1000萬份就是爆品戰略。
你可以把第一種諮詢公司理解為藥廠,你去找他看病,問他這病還有治嗎?
他會告訴你,你已經病得不輕了,但只要買我這個爆品戰略、定位戰略的藥就能治好。
但是你不會去找藥廠幫你看病,你會找誰幫你看病?
找第二種諮詢公司:類似麥肯錫這種醫生。因為他們不會告訴你哪種戰略就是對的。他會針對你的情況,用一套方法論來診斷,診斷完之後告訴你大概要如何解決。
藥廠會說服你買它的藥,而醫生是對症下藥。前者的關注點在產品,後者的關注點在用戶。你作為用戶,會找哪一個看病呢?
一個真正的戰略諮詢公司,會懂得對症下藥,先看病,再抓藥。
看病是特別難的,因為一百個創業公司,可能都會遇到一百個不一樣的毛病。
要對症下藥,就要真正地了解病情。
要對整個商業邏輯有很全面的理解,對公司經營的底層邏輯有很全面的理解,才能真正地理解是什麼病要用什麼藥。
同理,當企業定的戰略」有病「時,是不是因為沒有對症下藥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