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隊外援林書豪的表現引起了大家的討論——與浙江隊一戰之中,林書豪的狀態極為糟糕,在球隊遭遇了失利之後,林書豪也被推上了風口浪尖;在與山西隊一戰之中,林書豪又交出了極佳的表現,幫助球隊取得了一場大勝,他又因此了收穫了大量的讚譽之聲。
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評價林書豪在北京隊的表現呢?
林書豪在進攻端的優點
頂著前NBA球員、華裔球星的光環加盟CBA之後,林書豪確實在進攻端有著自己的價值。
第一、頻繁攻筐、侵略性極佳
在經歷了幾次傷病之後,林書豪在CBA中也沒有絕對速度上的優勢。但好消息是,林書豪確實非常善於在突破之中通過的速度變化來突入籃下,進而博得更多的攻筐機會,附帶收益是博得大量的罰球機會。數據顯示:林書豪在單位時間內(每36分鐘)可以獲得10.5次罰球機會,在所有出場110分鐘以上的球員里位列第5(前面是漢斯布魯、吉布森、福特森和瓊斯):
必須指出的是,既然要強調對方對於林書豪的各種犯規動作,我們就要承認林書豪在這方面也是收到了【效益】的。對於他目前的特點而言,這是非常重要的(後面會講)。
第二、中距離準星佳
林書豪在進攻端的另一個特點是,身為擋拆手的他有著不俗的中間區域投射能力。
林書豪一般不會在長兩分區域持球投中距離,而是更喜歡更近的區域出手持球投;如果出手位置更為靠近籃下,林書豪也會採取拋投這樣的中距離方式來躲避對方的協防——這實際上也是一種中距離解法。
筆者手動算了一下,林書豪在中間區域的命中率是45.1%,這大概是一個良好以上的中距離準星了。
第三、靠著擋拆能夠驅動大量的進攻
北京隊的確擁有CBA賽場不錯的控衛資源,但其實也有著自己的缺陷:劉曉宇持球投能力有限,他打擋拆會被對方大量地繞防,因而實際的擋拆作用有限;方碩倒是有著更好的投射能力,但他的擋拆選擇(包含擋拆路線和出球路線的選擇)都有問題,且攻筐能力有限。
當北京隊缺少解法的時候,還會讓翟曉川去低位要幾個回合。
因此,和多數CBA小外援一樣,林書豪在自己承擔下大部分終結任務時,還要靠打擋拆輻射全隊。我們無法通過synergy這種網站來查到相關的數據,但還是可以從錄像中得到一個大致的印象。賽季至今,林書豪在單位時間內可以送出6.3次助攻。
以上,都是林書豪在進攻端起到的正面作用。那麼,林書豪在進攻端局限性又在哪裡呢?
林書豪在進攻端的局限性
第一、籃下效率其實不好
林書豪確實頻繁能夠做到頻繁攻筐,但他畢竟是後衛體型,其實在面對大個子的協防時很難交出太高的籃下效率;傷病和年歲的增長,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他在籃下的終結效率,哪怕CBA的籃下協防水準不如NBA。
第二、持球投三分能力不佳
入前文所提,林書豪也確實能夠在中間區域保持不錯的準星,但中距離持球投本就存在效率的天花板。除非球員能夠常年做到杜蘭特那樣的頂級中距離持球投水準,才值得【隨意】地在這些區域出手,而林書豪恰恰達不到這個標準。
像林書豪這樣的風格,他持球投大量的中距離,其實是以很少持球投三分為前提條件的。當一名擋拆手很少持球投三分時,必然意味著他的三分球出手頻率較低。數據顯示,林書豪每36分鐘出手三分球3.8次——在所有後衛外援之中,只有艾倫·傑克遜(上個賽季效力於北京隊,今年效力於廣廈隊,現在離開CBA了)一人比他更低。
事實上,若非有罰球的加成因素,林書豪這種打法是會明顯給自己的效率帶來負面效應的。
第三、容易出現失誤
林書豪也很容易失誤,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方面,林書豪頻繁攻框,卻又沒有極快的速度,頻繁利用速度變化觀察對方陣型的代價是更容易在突破過程之中賠上失誤。
另一方面,林書豪畢竟是控衛體型,他打擋拆時碰到對方的延誤(或者夾擊)策略時,確實會存在視野受阻的情況,因而在出球時更容易出現失誤。
此外,在面對對方中鋒執行蹲坑策略的時候,林書豪不善於持球投三分甚至長兩分的弱點又會被放大,在對方沒有改變防守陣型的情況下,林書豪猶豫不決之後的出球又容易導致失誤。
賽季至今,林書豪每36分鐘要出現3.7次失誤。在單位時間內失誤比他更高的球員里,只有3名後衛外援——其中江蘇的布萊克尼已經被替換,蘭德爾是CBA水準最差的小外援,亞當斯的進攻水準更強(攻筐效率、持球投三分更好)。
該如何評價林書豪的防守?
相比於進攻端的兩面性,林書豪在防守端的表現是完全值得我們肯定的。
通常而言,我們會認為球員的防守水準是很難評價的,尤其考慮到CBA沒有drpm(防守真實正負值)之類的結果型數據。但在林書豪身上,我們確實能夠看到其他小外援身上很少有的特質。
下面,筆者將會從【北京隊是怎麼防的】、【林書豪扮演了什麼角色】、【林書豪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三個角度去闡述林書豪在防守端的表現。
首先,北京隊是一支中鋒防守風格激進、其他球員需要幫忙籃下協防的球隊。
在雅尼斯的防守體系里,中鋒會被頻繁地要求到上線去延誤對方的擋拆手。儘管漢密爾頓或者尤度延誤之後回收籃下的速度都極快,球隊還是要其他球員去籃下幫忙協防,尤其是當漢密爾頓或者尤度不在場的時候。
更為嚴重的問題是,理論上做這種事情最合適的是場上的4號位球員。但在北京隊身上,這種情況卻是不存在的——無論是常林、朱彥西或者張卓(最近常林受傷,此人也加入了輪換),都無法做好這件事情。所以,北京隊最適合做這種事情的是誰呢?
答案是,球隊的小前鋒翟曉川。
翟曉川的協防熱情和實際效果,都要明顯好於以上3名球員。因此,我們也能夠理解雅尼斯經常把翟曉川推到4號位的目的。
不過,北京隊經常讓翟曉川去做這類事情,必然意味著另一個現象:當出任場上的3號位時,翟曉川不能長時間去防對方的擋拆手(一般是對方的小外援),而更適合去防一個功能趨近於底角射手或者毫無投射威脅的球員,進而發揮出自己隨時支援籃下的能力。與廣東一戰,北京隊甚至一度讓翟曉川去對位廣東隊的胡明軒,真實目的就在這裡:
所以,北京隊應該把【防對方小外援】的任務交給誰呢?
其次,在一番摸索之後,北京隊把這種更重的單防任務交給了林書豪。
賽季初期,北京隊確實也有過給林書豪減輕單防壓力的想法。在當時的首發陣容之中,雅尼斯一般會安排方碩去防對方的小外援,甚至於其他時間也很少把這種任務交給林書豪。但是,單防任務更重的方碩並不是一個優秀級別的單防選項。
隨著方碩受傷,北京隊一度改變了首發,王驍輝和林書豪搭檔後場。這種轉變,其實並沒有改變林書豪在防守端的定位,因為王驍輝一直是一名可以單防可以被信任的球員。
但在方碩再次回到首發之前,北京隊就已經改變了自己的對位方式:他們把更重的單防任務交給了林書豪。這種方式,也一直延續到了現在。
那麼,在角色轉換之間,林書豪在防守端的效應究竟如何呢?
最後,林書豪在防守端肯定是起到了正面效應。
在早期單防任務輕的時候,林書豪就有著很強的刷卡協防和去籃下協防意識。雖然自己是後衛體型,林書豪很難起到很強的正面護筐效應,且他的這些協防選擇又是以漏空定點為前提條件的,但我們還是應該承認林書豪這種付出的正麵價值:畢竟籃下一直都是籃球場上效率最高的區域,林書豪總去籃下協防還是有其正麵價值的。
可正如前文所提,北京隊賽季初期林書豪去這種事情,是以【讓單防不好的方碩去扛最重的單防任務】為前提條件的。所以,北京隊現在讓林書豪承擔更重的單防任務或許是更好的辦法。
在CBA賽場,林書豪有著後衛體型球員中出色的對抗和橫移能力,且有著不錯的擠掩護能力;他在單防對位時,又善於在對方做突破嘗試的時候去伸手斷球;當對方的擋拆手處於無球狀態時,林書豪還能保持壓迫性。與山西隊一戰,林書豪一度逼得富蘭克林要去低位背身要球……
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在CBA賽場上,林書豪是後衛中的防守佼佼者。
請注意,我們在評價林書豪的防守時是限定在【後衛】這個區間裡。實際上,籃球場上對於防守最重要的還是中鋒,後衛在這方面總會存在自己的天花板——正如前文所提,林書豪總去籃下協防也很難起到很強的正面護筐效應。因此,我們也不必誇大林書豪在防守端的正面效應。
結語
從某種意義上說,林書豪會是北京隊上個賽季外援艾倫·傑克遜的加強版。
相比於傑克遜,林書豪是會存在攻筐效率更低、更容易出現失誤的劣勢,但他的優勢主要集中在:更好的中距離持球投準星、更為頻繁的攻框(相應的造罰球效益)以及後衛中極佳的防守影響力。
當然,兩人都存在的問題是,持球投三分能力不佳——要知道,這才是CBA小外援打出頂級表現的必要條件。
總體而言,筆者更傾向於【現在的林書豪是良好以上的CBA外援,而非頂級的CBA外援】這種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