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三峽中並無巴峽,杜甫詩中「即從巴峽穿巫峽」的巴峽在哪?

2020-05-17     獨行客地圖帝

原標題:長江三峽中並無巴峽,杜甫詩中「即從巴峽穿巫峽」的巴峽在哪?

公元763年,毀掉大唐開元、天寶盛世的安史之亂,以史朝義自殺而結束。顛沛流離中的詩聖杜甫聽說這一喜訊後,詩興大發,寫下了名垂千古的的《聞官軍收復河南河北》。詩云:「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有人說這首詩是一個地名總匯,提到了很多地名,如河南與河北,巴峽與巫峽,襄陽與洛陽。襄陽、洛陽不用多作介紹,既是歷史名城又是軍事重鎮。詩中的河南、河北也不是單指現在的河南省與河北省,包括現在黃河兩側的華北平原,基本北至京津,南至長江的廣大區域。那麼,巴峽和巫峽分別在哪裡?

古人對巴峽在哪一直是有爭議的。有的古人望字生義,說巴峽在哪?當然在巴縣了。現在已經沒有巴縣這個地名了,具體位置就在現在的重慶市巴南區。不過有人查遍了《巴縣誌》等書,也沒發現巴縣附近有個巴峽。另一個說法是巴峽在現在的湖北省恩施州東北部的巴東縣。咱們都知道長江三峽,從重慶奉節至重慶巫山稱為瞿塘峽,巫山至湖北巴東一段稱為巫峽,巴東至湖北宜昌一段稱為西陵峽。

巫峽有一部分江段確實有巴峽的叫法,但問題也隨之而來。杜甫在詩中的情感主題是「回家」,也就是從杜甫寓居的四川回到中原。杜甫要坐船經長江北上中原,在已東出巫峽的情況下,又怎麼可能將船隻調轉,又向西回溯?如果巴峽在巫峽以東,那杜甫應該寫「即從巫山穿巴峽」,而不是相反。從地理邏輯上講,巴峽只能在巫峽以西,也就是說在長江三峽以西江段,甚至不一定在長江上,有可能在長江的某條支流。

四川省東北部有個巴中市,巴中市北以米倉山、大巴山與陝西省安康為界,東接四川廣元,西接四川達州,南接四川南充。巴中境內並沒有長江流過,甚至長江重要的支流——嘉陵江也不在巴中境。但是,嘉陵江有條重要的支流叫渠江,在重慶市合川區附近匯入嘉陵江。渠江由北向南流淌,有三個源頭,其中北源稱為通江,通江又有二源,分別是大通江與小通江。渠江在歷史上有一個名稱,就是巴江。

有人說巴峽就在巴江上,有人反對說:巴峽並不在巴江上,而就在嘉陵江上,距離渠江比較遠。巴中市西南的南充市,其西北部有個閬中,就是三國蜀漢名將張飛駐守的那個閬中。劉備拿下漢中之後,讓後起之秀魏延守漢中,原來呼聲最高的張飛駐守巴西郡(治閬中)。蜀漢有三大重鎮,即成都、漢中、永安(重慶奉節),這三座城市形成一個大三角,而閬中正好夾在這個大三角的中間位置。蜀漢以漢中為重鎮防曹魏,以永安為重鎮防東吳,閬中就成了救火基地,漢中或永安有險,閬中之兵可及時救援。

從地理上看,閬中位於嘉陵江之畔,順嘉陵江南下經長江東上永安,或溯嘉陵江上救漢中,都是比較方便的。有學者認為杜甫所說的巴峽,有很大的可能就是指閬中附近的嘉陵江,因為這裡的江段有時也稱巴江。杜甫有一首詩叫做《南池》,開頭就寫道:「崢嶸巴閬間,所向盡山谷。安知有蒼池,萬頃浸坤軸。呀然閬城南,枕帶巴江腹。」說明至少在杜甫看來,巴峽就應該在閬中附近的嘉陵江上。

杜甫要回到中原,如果走水路,最有可能的路線就是從閬中順嘉陵江南下,船入長江,東下順江至長江三峽,再棄船上岸,出襄陽至河南省。杜甫本來是打算經閬中離開四川的,後來因事留了下來。如果杜甫真要出川,走以上這條路線的可能性非常大。更多歷史地圖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lUG-I3IBiuFnsJQVXOo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