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蜀後,晉朝實力強大,為何等了15年才滅東吳?

2020-05-27     獨行客地圖帝

原標題:滅蜀後,晉朝實力強大,為何等了15年才滅東吳?

大家都知道魏蜀吳三國鼎立,最終盡併入司馬氏建立的晉朝。公元263年,由司馬氏實際控制的曹魏出兵滅掉了蜀漢,兩年後晉王司馬炎廢掉名存實亡的曹魏,建立晉朝。晉朝本打算近幾年就出兵消滅東吳,但在各種原因的作用下,滅吳之戰一直拖了15年。公元280年,晉軍分六路南下,吳主孫皓窮途末路降晉,天下一統。雖然僅十年之後,晉朝就陷入了讓人絕望的大亂世,天下復亂三百年。

晉朝為何要用15年才滅吳,這裡的原因就很複雜了。公元265年的形勢比較明朗,晉朝控制著曹魏加蜀漢的地盤。此時的晉朝控制著遼東、朝鮮半島北部、河北省、山西省、京津、山東省、河南省、湖北省北部、安徽省大部、江蘇省大部、陝西省中部、甘肅省,這還沒包括西域。原蜀漢控制區包括陝西省南部、四川省自青藏高原以東,重慶市、雲南省、貴州省大部、緬甸東北部。東吳的疆域沒多大變化,控制著長江以北的狹長地區、蘇南、上海、皖南、浙江省、福建省、湖南省、湖北省南部、廣東省、廣西大部、越南北部。東吳時的江南還沒有大規模開發,農耕面積遠遠小於晉朝,綜合實力自然要弱於晉朝。

其實早在司馬炎即位之前的魏景元三年(公元262年),其父司馬昭就制定了滅蜀之後三年水陸並進滅吳的策略。晉先滅蜀,然後占據長江上游,可以對東吳控制的長江中游之荊州地區產生巨大的戰略威脅。司馬昭說的水陸並進,應該是水軍沿長江東進,襄陽、淮南之兵從陸路攻吳之長江北岸過江,兩路兵馬直搗吳都建業(江蘇南京)。司馬炎還是有雄心壯志的,泰始五年(公元269年),這位性格溫和的帝王開始布局滅吳。具體做法是派兩名大將南下駐守與吳邊界的兩座重鎮,尚書左僕射羊祜坐鎮襄陽,鎮東大將軍司馬伷坐鎮下邳(今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古邳鎮),另外還有徵東大將軍衛瓘坐鎮今山東淄博。

咱們看地圖,吳國的北線防禦體系主要有兩大塊組成,即東部的揚州和西部的荊州。襄陽是魏晉在南線的軍事重鎮,是吳據荊州的頭號噩夢,羊祜坐鎮襄陽,針對吳之荊州的戰略意圖非常明顯。下邳是魏晉東線的軍事重鎮,泗水流經下邳,可以對吳都建業產生戰略威脅。

羊祜是西晉名將,會用兵也會收攏人心,他來到襄陽之後,與坐鎮荊州的吳國柱石級大將陸抗玩起了著名的攻心戰。只不過由於陸抗治下的荊州沒有進攻的弱點,羊祜還不敢輕舉妄動。不過,羊祜未雨綢繆,他勸司馬炎在蜀漢舊地修建大量戰船,將來以便順江東下滅吳。司馬炎任命王濬為益州刺史,大修戰艦,這就是唐人劉禹錫所謂的「王濬樓船下益州」。

圖-俯瞰襄陽古城

物質上的準備按部就班,一切順利,但在精神層面,晉朝高層內部紛爭不斷。羊祜認為準備充分了,可以對東吳孫皓動手,卻遭到重臣賈充、荀勖等人的反對。反對的理由五花八門,但歸根結底,這些百無一用的幸臣不想讓羊祜立下不世奇功,否則自己就要被羊祜壓制一頭。此時已是晉咸寧二年(公元276年),距離晉朝開國已過去了十一年。司馬炎似乎也有些沉不住氣了,又下了三招棋:都督豫州諸軍事的王渾都督揚州諸軍事,左將軍胡奮都督長江以北的諸軍事,鎮南大將軍司馬亮(八王之一)接替王渾。其實誰都能看出來,司馬炎要對東吳動手了。此時發生了兩件事,滅吳進程又放慢了。一是羊祜於公元278年去世,沒能等到滅吳的那一天。二是鮮卑樹機能攻下了西北涼州,導致西北局勢吃緊。司馬炎的重心被迫放到西北,派小將馬隆進軍西北,很快就平定了鮮卑樹機能。

此時的吳主孫皓已在位十六年了,這個史上有名的暴君在東吳胡作非為,惹得天怒人怨。對司馬炎來講,他等了足足十五年,如果孫皓突然死了,吳國立一個賢明的皇帝,他這十五年的努力就白費了。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晉軍六路伐吳,吳主孫皓走投無路,只好當了俘虜。天下三分,至此合為一統。幾百年後,唐人劉禹錫感慨地寫道:「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更多歷史地圖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e57V3IBnkjnB-0z7U2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