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廊坊的名字怎麼來的?和朱棣有關

2020-05-23     獨行客地圖帝

原標題:河北廊坊的名字怎麼來的?和朱棣有關

河北省共有11個地級行政區,其中的廊坊市無疑是一個特殊的存在。為什麼呢?很簡單,廊坊市有一塊面積巨大的飛地,夾在兩個直轄市首都與天津之間。其實不要說這塊飛地,就是廊坊市主城區,也夾在兩個直轄市之間。

廊坊位於河北省東部偏北,分為兩個部分,以下稱廊坊主體和廊坊飛地。廊坊主體北鄰首都,東鄰天津,西與河北省保定市接壤,南與河北省滄州市接壤。廊坊主體包括主城區、固安、永清、霸州、文安、大城。廊坊飛地則位於首都以東,天津市西北,有三個縣級行政區,就是三河、大廠、香河。廊坊市的這塊飛地,一般也稱為北三縣,有時也稱燕郊。三縣的出現因為水,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首都的規模並不大,為了修建水渠,國家將河北省的一些縣劃到了首都。天津也是個原因,劃入了河北省的一些縣。划來划去,就空出這三個河北省的飛地縣。

說完了作為廊坊飛地的北三縣,再來講廊坊主體(以下皆稱廊坊)。廊坊的地理位置非常的優越,在河北省11個省級行政區中,廊坊是各市主城區距離京津最近的一個。有多近?從廊坊主城區出發,往北去首都,往東去天津,也不過十幾公里的距離。不要說開車了,你騎自行車也不過一個小時。

你覺得廊坊這個地名有些奇怪,這是怎麼來的呢?有兩種說法,和兩位歷史人物有關。明開國皇帝朱元璋駕崩後,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就是建文帝。建文帝削藩遭到了四叔燕王朱棣的反抗,朱棣用了四年時間,從北平出兵南下打敗了建文帝。登基後的朱棣決定將國都從南京遷到北平,這麼做一來擺脫江南勢力的糾纏,二來可以就近對付元朝的殘餘勢力北元,以及形勢不太穩定的東北(女真各部)。北平當時並不大,人口也不多,所以朱棣從全國各地遷人口到京師,包括山西移民。很多山西移民就住在了一個叫琅法寺的地方,但琅法這兩個字,既不好讀也不好寫。因為琅法介於京津之間,類似走廊,所以人們慢慢就諧音讀成了廊坊。

第二種說法和五代十國一個名叫呂琦的人有關。呂琦有兩個兒子,都是北宋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長子呂餘慶曾當過趙匡胤時期的參知政事(副宰相),北宋滅後蜀後,呂餘慶出任成都知府。後蜀滅亡之前,蜀地流行一副對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時人就說這正暗合呂餘慶入蜀。呂琦的次子更加有名,就是呂端。「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宋太宗趙光義說「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指的就是呂端。宋太宗駕崩後,呂端不畏流言,堅決立趙恆為帝,就是宋真宗。

呂琦少年曾遭一場家難,全家被殺,15歲的呂琦僥倖逃出生天。長大後的呂琦成為一代名臣,在後唐、後晉屢任要職,還參與修過《舊唐書》。呂琦因為是廊坊本地人(生於安次),功成名就後就在家鄉蓋了一座雄偉的大院。因為呂琦在後晉時當過刑部侍郎、戶部侍郎、兵部侍郎,所以當地百姓就稱這裡為侍郎房。久之,侍郎房因諧音就成了廊坊村,後來發展成廊坊市。

廊坊的地形比較簡單,即使包括北三縣,也基本上以平原為主,只有飛地最北端的三河北部有些山地。眾所周知,清朝京師東南方向是華北平原的一部分,這裡一馬平川,易攻難守,所以廊坊就成了京師東南重要的門戶。

公元1900年,廊坊發生了一件大事。英國海軍提督西摩爾率各國拼湊出來的數千洋兵進攻京師,在廊坊附近遭到了清軍與義和團的強烈反擊,損失慘重。這次大捷打破了洋兵必勝的神話,這在當時國人心理普遍認可不如洋人的情況下,具有極大的激勵意義。西摩爾在慘敗後就說:「幸虧我們遇到的是一支處在冷兵器的軍隊,如果他們也像我們一樣擁有熱兵器,我們一個都回不來。」

圖-俯瞰廊坊

現在的廊坊,由於處在京津兩大直轄市之間,從發展角度看,非常容易受到京津經濟輻射,前景是非常看好的。更多歷史地圖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60XJPXIBiuFnsJQVz0t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