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寫好基層新聞宣傳報到之我見

2019-09-21   龍江文秘之路

基層通訊員具有身在本行業、本單位的貼近性優勢,許多時候既是新聞的記錄者又是親歷者,只要善於發掘新聞線索、善於採訪溝通與應變、善於整理與運用素材、善於提煉精華寫精品,就一定能做好新聞報道。

一、留心處處皆新聞——善於發掘新聞線索

日常與通訊員交流時,發現大部分基層通訊員都有這樣的困惑:我們每天重複著常規性的工作,平平淡淡,所遇到的都是凡人凡事,感到無內容可報道。箇中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一些通訊員新聞敏感性不夠,缺乏發現和獲得新聞線索的知識、方法和能力,新聞信息不靈通。能不能發現新聞,取決於通訊員的新聞敏感性。因此,通訊員培養自己的新聞敏感是做好新聞報道工作的前提。

通訊員要充分利用自己對地方人熟、地熟、情況熟的有利條件,做新聞有心人,在與各方人士拉家常時注意捕捉新聞線索,要學會「伯樂相馬」,切忌「按圖索驥」,只要做到腿勤常跑、耳勤常聽、眼勤常看、口勤常問、手勤常記、腦勤常思,就會從豐富的社會生活中源源不斷地發現和獲得新聞線索。

二、隨機應變自從容——善於在溝通中深入挖掘

採訪進行時,重要的問題可以拆開問,越細緻越好,要不厭其細,如果問不到,寫作的時候就會有無窮無盡的問題。對於我們渴望知道,或對方已經說了,但沒說清楚的細節,一定要繼續問,還可以針對同一個問題從不同角度反覆提問,或者將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在幾分鐘後再問一次,這樣不但可以積累更多的素材,還能判斷對方是否在撒謊或隱瞞。採訪者不是法官和律師,不可能進入審問和質問狀態,採訪的目的是獲得信息,而不是把對方問倒甚至讓對方難堪,所以同一問題換個相關人士採訪也是不錯的選擇。

從實踐來看,好的採訪千差萬別,不成功的採訪大多是從「蠢問題」開始的、因此,在人物採訪中要避免三類「蠢問題」:基礎信息、重複提問、兜兜轉轉。在採訪過程中,擇機提問,儘量避免一上來就「單刀直入」。對於事件,不僅要問發生了什麼,還要問為什麼發生,人物到底在想什麼;對於觀點,不僅要問是什麼,還要問為什麼這麼認為,是否經過驗證,怎麼看待不同的聲音。

三、吹去泥沙始見金——善於整理與運用素材

對採訪素材的整理,亦即對處於蕪雜、凌亂狀態的原始材料進行相應的處理使之變得有序,一可防止有價值的材料被遺忘,二能判斷採訪素材的新聞價值,理順寫作思路,彌補採訪中的不足與疏漏。

採訪完畢,反覆傾聽、整理採訪錄音,一字一句將錄音變成文字,再現被採訪對象的複述,容易分析判斷出被採訪對象複述事實中的虛實。通常一小時的採訪大概能整理出三千字左右,然後再做上小標題,小標題越細越好,整理採訪記錄的過程其實就是沙裡淘金。

對採訪素材進行整理的過程,也是對整個新聞採訪活動、採訪題材進行總體運籌思考的過程。因此,在對採訪錄音和採訪筆記進行加工的同時,我們的新聞寫作思路也逐步達到了胸有成竹的地步,可按照素材分析提煉出的邏輯主線形成提綱草稿,然後根據這一提綱將編號的筆記內容標註其側,其寫作過程其實就是提綱的進一步細化和展開。

四、文章不寫一句空——善於提煉精華寫好稿

宣傳報道工作成效的高低不是單純從報道的數量與篇幅上來衡量的,還得要講究宣傳與報道的質量與傳播效果,發表真正有影響的作品,樹立和強化精品意識。

要遵循新聞寫作原則。在寫作過程中,要力爭做到「准、快、短、活」。「准」即對所寫的稿件內容必須做到準確無誤;「快」即講究時效、動作快,力爭以最短的時間、最快的速度,把最新的消息成文上傳;「短」即不搞長篇大論,以精鍊的語言、短小的篇幅,把亮點、特點寫出來;「活」即要用生動的語言,尤其對現場新聞要多用描寫的手法來表現。

要掌握新聞報道的基本方法。概括事實,精選事例,再現場景,對比襯托,是新聞報道的基本方法。要擬好標題突出主要內容。另外,還要注重新聞角度,從可報道的題材中,選擇一個「最佳」的方面來表達,把新聞寫透寫深又寫活,使廣大讀者喜歡看。新聞語言忌空洞、忌混亂、忌語病、忌含糊、忌堆砌、忌矯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