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的區別與選用

2019-09-16     醫脈通呼吸科

醫脈通導讀

頭孢菌素類抗菌藥是以天然頭孢菌素C為原料,裂解得到7-氨基頭孢烯酸(7-ACA),再改造其側鏈而半合成的藥物,臨床可用於感染性疾病的預防與治療。根據其發展次序、抗菌特點及對β-內醯胺酶的穩定性,可分為一代、二代、三代、四代和五代。

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的區別

1. 代數比較

一代:主要作用於革蘭陽性球菌,對青黴素酶穩定,可被大部分革蘭陰性菌產生的β-內醯胺酶破壞,有腎毒性。

二代:對革蘭陰性菌的活性比一代強,腎毒性比一代低。

三代:對革蘭陽性菌的活性低於一代、二代,對革蘭陰性菌的活性比一代、二代強,對脆弱擬桿菌等厭氧菌有抗菌活性,對大部分β-內醯胺酶穩定,可被超廣譜β-內醯胺酶分解,對腎臟基本無毒性。

四代:對耐三代頭孢菌素的革蘭陰性桿菌有效,對MRSA無效,無腎毒性。

五代:對MRSA和多重耐藥的肺炎鏈球菌等有活性,對革蘭陰性菌如銅綠假單胞菌等抗菌活性較弱。對大部分β-內醯胺酶穩定,可被超廣譜β-內醯胺酶或產金屬β-內醯胺酶分解,無腎毒性。

2. 藥動學比較

頭孢菌素類抗菌藥屬於時間依賴性抗菌藥,表觀分布容積較小,一般在體內不需經肝臟CYP450代謝。

與頭黴素類抗菌藥的區別:頭孢菌素類抗菌藥母核是7-氨基頭孢烯酸(7-ACA),而頭黴素類抗菌藥母核是在7-ACA的7位碳上引入7α-甲氧基,使其對β-內醯胺酶(尤其是G-菌和厭氧菌產生)的穩定性增加。頭黴素類抗菌藥對脆弱擬桿菌等厭氧菌抗菌作用較頭孢菌素類強,對大多數超廣譜β-內醯胺酶(ESBLs)穩定,但其治療產ESBLs的細菌所致感染的療效未經證實。頭孢菌素抗菌藥的選用

1. 青黴素過敏

若是對青黴素類嚴重過敏,禁用頭孢菌素類;若是對青黴素類一般過敏,可根據病情慎重選用頭孢菌素類。研究顯示,青黴素類與一代頭孢菌素類的交叉過敏反應發生率明顯高於二代、三代、四代頭孢菌素類,因而宜選用二代、三代、四代頭孢菌素類,尤其是三、四代頭孢菌素類較為安全,但仍需嚴密觀察。

2. 雙硫侖樣反應

頭孢菌素類抗菌藥以母核7-氨基頭孢烯酸(7-ACA)為基礎,若7-ACA環的3位上有甲硫四氮唑側鏈,如頭孢哌酮鈉,可與輔酶I(NAD)競爭乙醛脫氫酶的活性中心,進而抑制乙醛脫氫酶的活性,使酒精初步代謝生成的乙醛積聚而引起「雙硫侖樣反應」。此外若含有相似的結構,如:含有甲硫三嗪側鏈的頭孢曲松鈉、含有氨基噻唑側鏈的頭孢噻肟鈉,也可能發生雙硫侖樣反應。因此,使用頭孢菌素類抗菌藥時應避免飲酒,並注意與含有乙醇的藥物(如藿香正氣水)合用。

3. 出血風險

頭孢菌素類抗菌藥,如頭孢哌酮鈉,可致低凝血酶原血症或出血。其機制可能與合成維生素K的腸道菌群受到抑制有關,營養不良者、吸收不良者(如肺囊性纖維化者)、酒精中毒者和長期靜脈輸注高營養製劑者均存在上述危險。

此外,甲硫四氮唑側鏈可干擾維生素K循環,阻礙凝血酶原的合成,致維生素K依賴性凝血因子合成受阻。7位碳原子的取代基為-COOH的頭孢菌素類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使出血傾向加重。

4. 二重感染

頭孢菌素類抗菌藥可致二重感染,如假膜性腸炎、念珠菌感染等,尤以二代、三代、四代頭孢菌素為甚。

5. 膽囊假性結石

頭孢菌素類抗菌藥頭孢曲松鈉的鈣鹽易沉澱於膽囊中,形成頭孢曲松鈉相關性膽囊假性結石,停藥後可自行消退,也稱可逆性結石或假結石症。其機制主要是頭孢曲松鈉在體內不被分解,而以原形經膽囊、腎排出,其中1/3隨膽汁排出,2/3隨尿液排出,故在膽汁及尿液中的藥物濃度高。頭孢曲松鈉解離後的陰離子與鈣離子親和力較高,易在膽囊及腎集合系統內形成不溶性頭孢曲松鈣鹽沉澱物而形成結石。

另外,頭孢曲松鈉製劑不能加入哈特曼氏及林格氏等含有鈣的溶液中使用。其與含鈣劑或含鈣產品合併用藥有可能導致致死性結局的不良事件。

頭孢菌素與大環內酯類藥物的聯用

頭孢菌素類抗菌藥是繁殖期殺菌藥,大環內酯類藥物為快速抑菌藥,傳統的藥理學認為快速抑菌藥可快速抑制細菌細胞內蛋白質合成,使細菌處於靜止狀態,使繁殖期殺菌藥如頭孢菌素類的殺菌效果減弱而出現拮抗作用,因此不宜聯用。但從藥理作用方面,兩者聯用有互補、協同功效,可用於呼吸系統感染等疾病。

頭孢菌素類與大環內酯類的藥理作用:頭孢菌素類與細菌的細胞外膜上青黴素結合蛋白結合,使細胞壁合成受阻而致細菌破裂死亡。大環內酯類主要是抑制細菌蛋白質的合成,此外還有抗菌外作用,如抑制細菌生物被膜的形成,當生物被膜被破壞後,利於頭孢菌素類抗菌藥滲透,達到殺滅菌膜內部細菌的作用。

註:生物被膜是微生物膜性聚合物,使微生物有很強的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生物被膜可阻止抗菌藥進入細菌體內,干擾其抑制或殺滅細菌的作用,是致微生物產生抗藥性及感染性疾病難治的重要原因之一,生物醫學材料和許多慢性細菌感染性疾病的器官組織表面均有生物被膜的存在。

參考文獻:

[1] 朱依諄等.藥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421-423.

[2] 童榮生等.藥物比較與臨床合理選擇-呼吸科疾病分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70-75.

[3] 錢之玉.藥理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9:79-85.

[4] 鄭虎.藥物化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271.

[5] 王厚全.藥物化學圖表解[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97-198.

[6] 隋妍蕾等.第五代頭孢菌素類藥物的藥理學特點及臨床應用[J].中國實用醫刊,2016,43(10):125-126.

[7] 賈輔忠.頭黴素類抗生素臨床應用簡介[J].實用老年醫學,1998,12(4):169.

[8] 王禮等.三種頭黴素類抗生素對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抗菌活性評價[J].中國微生態學雜誌,2013,25(4):457.

[9] 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2015年版).2015:22-23.

[10] 抗菌藥物藥代動力學/藥效學理論臨床應用專家共識[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誌,2018,41(6):409-446.

[11] 頭孢類抗菌藥物皮膚過敏試驗高端論壇專家共識[J].臨床藥物治療雜誌,2008,6(4):1-2.

[12] 劉治軍.「藥」想治病須謹慎[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104-105.

[13] 老年人多重用藥安全管理專家共識[J].中國糖尿病雜誌,2018,26(9):705-716.

[14] 關於修訂含頭孢哌酮藥品說明書的公告(2019年第13號).

[15] 趙芮等.頭孢米諾鈉致維生素K依賴性凝血因子缺乏症[J].藥物不良反應雜誌,2019,21(1):59-60.

[16] 關於修訂頭孢曲松鈉說明書警示語和注意事項的通知-國食藥監注[2007]88號.

[17] 鄭國良等.CT診斷頭孢曲松鈉相關性膽囊假性結石[J].中國介入影像與治療學,2014,11(10):652-655.

[18] 麥毅忠等.循證藥學-β內醯胺類與大環內酯類抗生素聯合應用的合理性[J].數理醫藥學雜誌,2014,27(1):88-89.

[19] 大環內酯類藥物的抗菌外作用與臨床應用專家共識[J].中華內科雜誌,2017,56(7):546-554.

[20] 魯瓊等.β-內醯胺類和大環內酯類抗生素聯合應用的合理性探討[J].中南藥學,2012,10(9):716-717.

[21] 周學東等.微生物生物膜與感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1.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lLZdO20BJleJMoPMkMV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