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得主、DNA之父、生物學界的泰斗詹姆斯·沃森:
人一定要呆在那種有你可以向他學習、比自己聰明的人的社交圈裡,並且,永遠不要成為你社交圈裡那個最聰明的人。但是,在這種社交圈呆著的前提,是你有能力跟比自己聰明的人交往。
很多人跟比自己聰明的人在一起會產生「自卑」
前幾天,讀者小A私信我,說出了自己的境遇:
小A以前在一家傳統型企業工作,單位里很多文檔都是他設計的,同事們經常為了表格的設計、程序的運用這類問題而請他幫忙,雖然總是被求助也有點負擔,但是,被需要、被肯定這種感覺非常好,給了小A很大的自信,他覺得自己聰明能幹,很有成就感。
不久前,小A換到一家85後為主的網際網路企業工作,局面立馬就不同了:雖然他有幾年工作經歷,但是在新的崗位上需要學習的東西實在太多。
並且,很多同事既年輕還是名校畢業,有留學經歷的同事也不少。在整體水平很高的一群聰明人當中,小A感覺自己不但不再被需要,甚至還要努力追趕才能跟上其他人的腳步,壓力很大,各種不適應。
大家都有這種感覺,與特別聰明,能力特彆強的人打交道,確實能夠學到本事。
可是,我們的心理壓力也非常大。
面對職場上那些比自己聰明的人,我們的心情往往很複雜,很多朋友過不了自卑的關卡,選擇故步自封或者乾脆放棄,退回到原來的圈子和水平,很難在進步,也沒有辦法打開局面。
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鴕鳥心態」阻礙了我們跟聰明人打交道
"鴕鳥心態"是一種逃避現實的心理,也是一種不敢面對問題的懦弱行為。心理學通過研究發現,現代人面對壓力大多會採取迴避態度,明知問題即將發生也不去想對策,結果只會使問題更趨複雜、更難處理。就像鴕鳥被逼得走投無路時,就把頭鑽進沙子裡。
從心理上說,不願意跟更聰明更優秀的人打交道,大多是由於內心的舒適區被打破之後產生的不適應。
在水平不對等的狀態下,處於弱勢的那一方其實心裡非常的糾結,他們擔心被小看、嘲笑和冷落,他們總是有各種各樣的懷疑。你對他們友善他們擔心你心裡其實是瞧不起的,不敢開口,特別害怕打擾強大的那一方,於是社交恐懼症越來越嚴重。
就像小A在私信里說的,他害怕那些比自己更聰明的同事流漏出一丁點看不上的意思,特別擔心向他們求助的時候被回絕。
自卑的人會認為,只有比自己更聰明的人才有存在的價值,他們覺得,人的存在價值是由外部的某個參考係數決定的。比如:聰明,跟這個參數一對比,立刻就感覺自己非常弱,自我認同感特別差,接著就產生了各種心理不適。
可是,自尊和自卑又是一對孿生兄弟,越自卑的人越喜歡戴一副厚厚的自尊面具,自尊心強的過分敏感,既希望得到別人的重視,又擔心被忽略,過分看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任何不足夠熱情的反饋都會導致他們內心衝突很激烈,從而恐懼跟聰明人交往。
面對聰明人在職場帶來的壓力,採取了迴避的策略,逐漸形成了逃避現實的「鴕鳥心態」:認為只要不跟比自己聰明的人接觸、交流就不會有比較和區分,自己就會變得所謂的安全。
面對職場上比自己更優秀的人,這種縮回來,不接觸的態度真的可行嗎?大家想一下,如果你交往的所有圈子當中,所有的朋友都不如你,那麼你的進步空間就很小,甚至停止。
學會跟能力更強、更聰明的人交往本身就是一項重要的技能。
下面就給你提供3個方法:
第一:增強「鈍感力」,戒除「玻璃心」,塑造積極主動的學習心態
日本作家渡邊淳一有一本非常有名的書《鈍感力》,在書中,他告誡人們,千萬不要對日常生活過於敏感,培養遲鈍的能力也是一種獲得幸福的有效手段。
缺乏「鈍感力」的人,很容易給人造成玻璃心的印象,他們經常覺得生活特別的喪,一點小事就能觸發崩潰的開關。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天然價值,遇到比自己更強的能人是常事也是常態,並不是小機率事件。雖然在職場上每個人都有自尊需要,但是,如果把自己擺在學習前面,總是擔心別人的輕視,跟比自己水平高的人在一起就渾身不自在,太過敏感,毫無「鈍感力」,那你就很容易受到自卑情緒的影響,產生「玻璃心」。
小B在某公司工作,特別擅長製作視頻,經驗豐富、動手能力強。這個項目就由小B來主導,剛招來的應屆生小C成了他的助手。
有一天很晚了,C同學仍然在對著他的電腦編寫視頻的素材,各種嘆氣、滿臉沮喪。
其他同事說,你哪裡不懂可以問小B啊,小C猶豫了半天,說:「這個渲染導出的清晰度問題,我已經問過小B了。可是,他回答我以後,我還是不會,但是又不好意思總是麻煩人家,怕他對我不耐煩,就開始自己對著網絡教程做,不過總是出狀況。」
第二天,小B了解了小C的境遇,一臉遺憾的說:「我忽視他之前一點都沒接觸過視頻製作了,所以才簡單的告訴他怎麼做渲染,但是,最後一步渲染清晰的問題,我以為他會呢。」
其實,小B是一個性格非常粗放的女孩,沒有很多女孩漫長的心路歷程,別人跟她請教技術問題,一般不會不耐煩或者逃避。
小C一開始就把自己擺在了非常弱勢的位置,別人的語言行為一旦跟他的設想有一丁點的不同,就認為自己被嫌棄,立刻放棄跟強人求教,白白的浪費時間。
所以,跟強人在一起不要輕易地把不耐煩、高傲、優越感這種形容詞扣在他們身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處理方式,你的核心目標是學到本事,不是維護優雅和自尊。
坦率的說,本事強的人,多少都有點脾氣,你看武俠小說了,哪個武林高手沒有個性呢?在《射鵰英雄傳》中,東邪西毒南帝北丐四大高手,估計脾氣最好的就是北丐洪七公了,但是,他在收郭靖當徒弟的時候,還製作了很多考驗呢。更何況我們身邊的高手呢?
所以,我們要先把自己的位置擺正,堅持要事第一,在其他事情上儘量增強「鈍感力」,把自尊心排在學習的後面,塑造積極主動的學習心態。
第二:利用「金字塔原則」和「電梯原則」,主動而有技巧的尋求幫助
美國著名諮詢公司「麥肯錫」在他們的暢銷書《麥肯錫工作法》中首次提到了「金字塔原則」「電梯原則」。
「金字塔原則」的核心意思是:先從結論說起,先說中心思想,然後再向前推演。開門見山,直接表達那你的觀點,結論優先。
「電梯原則」的核心意思意思是:簡單清楚的說明你的觀點,要在電梯升降的時間內把你的觀點表達清楚。
在職場跟聰明人打交道,需要用恰當的溝通方式去主動的尋求幫助,要把主動求助當做突破口,聰明人很少會主動來幫你,畢竟人家根本不知道你遇到了什麼問題。
所以,說出你的問題,尤其是你解決問題的思路,便於他知道,你是在哪裡遇到了什麼樣的麻煩。但是,大多數聰明人對時間都非常敏感,自己的精力也很有限,所以,你的求助必須要有技巧和方法。
大家可以巧妙地利用「金字塔原則」和「電梯原則」,也就是先從結論談起,然後再向前推進。
一方面儘量濃縮,儘量簡單清晰的說出你的觀點,得到對方的肯定或者否定後,可以迅速的了解對方對於這個問題的基本立場和方法,簡單的說,就是先說結論,然後再從結論往前推。
很多人求助的時候,說了大段的細節,總是講不到結論的點子上。
聰明人理解能力都很強,千萬不要做太多的鋪設和過度。
比如,前面案例中,C同學要想B同學請教視頻,正確的開口方式是:B老師,我製作視頻渲染的清晰度有問題,你能告訴我怎樣處理一下嗎?
錯誤的方式是:B老師,我用來各種各樣的辦法,還在網上搜了教材,但是這段視頻就是看上去不夠理想……
這就是「金字塔原則」和「電梯原則」的使用,先說結論,而且儘量縮短時間,不要講了半天,別人還不知道你講了什麼,讓別人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最有效的內容。
第三:用好「同理心」,及時進行「有效反饋」,建立愉悅的雙方關係
同理心(Empathy),又叫做換位思考、神入、共情,指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方式,即與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主要體現在情緒自控、換位思考、傾聽能力以及表達尊重等與情商相關的方面。
我們在與聰明人交往過程中,一定要用好「同理心」,真誠的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他們幫助我們是為了什麼,並儘量洞悉他們內心需要的是什麼,是一句感謝,一句奉承還是一句在朋友面前的讚美,亦或者是一頓每餐或者小禮品等等。
心理學研究表明:別人在幫助過我們之後,如果我們表現出及時的「有效反饋」,那麼幫助人的心情將獲得更高的愉悅,大腦的多巴胺分布也更多。而且,相對於沒有「有效反饋」的人,他們進行二次幫助的幾率要高出56個百分點。
所以,獲得聰明人的幫助以後,進行及時的「有效反饋」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獲得認可甚至是建立長久關係的基礎,更是我們跟聰明人進行交往,甚至建立長期關係的前提條件,而且這種「有效反饋」還可能進一步幫助你解決接下來的問題。
比如,前文的案例中,小B在給小C幫助以後,可以在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以後對B這樣說:您剛才給我的指點太到位了,一看你就是這方面的專家!但是啊,我有2個地方沒聽明白,您能再說一下嗎?
總結一下,今天主要講了怎麼跟比我們聰明的人交往,阻礙交往的原因是「鴕鳥心態」,要想跟他們有效交往,主要有3個方法:第一:增強「鈍感力」,戒除「玻璃心」,塑造積極主動的學習心態;第二:利用「金字塔原則」和「電梯原則」,主動而有技巧的尋求幫助;第三:用好「同理心」,及時進行「有效反饋」,建立愉悅的雙方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