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會抱怨,聰明可愛的寶寶到了某個年齡,突然變得不聽話了,像是切換到了「搗蛋模式」,總是喜歡搗亂和搞破壞。
有時候他會悄悄地把沙發套後面的拉鏈拉開,掏出裡面的東西;有時候會一股腦地把媽媽剛收拾好的玩具全都倒在地上;有時候會故意把手裡的食物掉在地上;有時候故意給父母幫點小倒忙,搞點破壞;有時候甚至偷偷玩打火機、插座和暖水瓶等危險物品……
這些行為讓父母手足無措、大傷腦筋。
孩子為什麼會淘氣?
因為他們好奇心。在大人看來司空見慣的東西,在孩子眼裡卻是每一樣都充滿了吸引力,他想一個一個的弄清楚。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孩子渴望了解更多的事物,也希望自己能摸摸試試,往往成人越不讓看,越不讓做的事情,孩子偏偏要看要做,成人則視為「淘氣」。
這種淘氣是建立在探索慾望上的行動,並不是壞事。
01
運動能力迅速發展
在1歲左右,隨著大腦和身體的迅速發育,寶寶的動作技能迅速發展,擴大自己獨立活動範圍的願望日益強烈。
因此,他們開始不斷地獨立嘗試新的事情,進而獲得各種經驗,提高認知發展水平。
02
好奇心無法滿足
這個階段寶寶的知識經驗非常頻發,但好奇心很強,在他的眼裡,許多事物都充滿神奇和奧秘。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寶寶做出很多搗亂的舉動。
03
自我意識迅速萌發
在這個階段,由於自我意識的萌發,寶寶活動的自主性逐漸增強,積極性迅速提高,他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力量,想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事,想嘗試從周圍的世界中發現自己的能力。
04
有意識地搗亂
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寶寶可能會有意識地搗亂。例如,有的寶寶表現欲非常強,喜歡引起他人的注意,因此,他常常做出搗亂行為;有的寶寶喜歡通過搗亂行為來發泄自己的不滿情緒。
05
精力過剩
隨著年齡的增長,寶寶的各種能力不斷提高,但父母所提供的活動環境和條件不能滿足他的需要,他剩餘的精力無處使用,可能會產生搗亂行為。
父母如何應對孩子的淘氣?
其實淘氣調皮都是寶寶好奇心的表現,是求知慾與創造力的源泉。寶寶愛搗亂其實是好事,說明寶寶對世界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慾,是寶寶富有創造力的說明。
馬雲曾經談過:
我特別鼓勵孩子要會玩。最聰明的孩子,既會玩,也會讀書;次聰明的孩子很會玩,但未必會讀書;會讀書、不會玩的孩子,很麻煩。我的公司招了幾萬個年輕人,總的看下來,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這些年輕人中有出息的,多數是小時候特別會玩、特別調皮的。
調皮的孩子容易成功,但是調皮的孩子不討老師喜歡——這個孩子怎麼這麼調皮,一頓罵就可能把他的天性扼殺。
1
針對好奇心引發的搗亂
如果父母一味地斥責或打擊寶寶,他的求知慾望會被泯滅,正在萌發的自信心會被扼殺。
因此,父母要珍惜寶寶的搗亂行為,抓住時機,提供適當的引導。
一方面,要給寶寶介紹新接觸事物的簡單知識,滿足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另一方面,要耐心引導,把寶寶的興趣和精力引到適宜的活動中,提供廣泛的學習機會。
2
針對精力過剩帶來的搗亂
父母要創造各種機會,提高寶寶動手動腦的能力,正確疏導過剩的精力,給予適當的指導並積極參與寶寶的活動。
例如,在遊戲中,不要只給寶寶玩具,要教給他玩法,和寶寶一起從玩具和遊戲中獲得樂趣。父母要「童化」自己,已同伴的身份和寶寶一起玩遊戲,還可以幫助寶寶出主意、想辦法,引導他將搗亂行為轉化為有意義的探索活動。
3
針對想引起成人注意的寶寶
父母要儘量放下正在做的事情去關心寶寶,傾聽他的要求,進行合理的教育,讓寶寶理解父母是關心自己的,使其達到心理上的平衡,保持正確的行為。
因此,父母平時要注意觀察寶寶的行為,儘量做到防患於未然,先打「預防針」,讓他及時感受到父母的關注,避免引發其搗亂行為。
4
針對故意的調皮搗亂
父母可採取冷處理的方法,既不打罵,也不訓斥,要等事情平息之後,再指出其不良行為,並給予糾正。
父母也可以採取「自然後果」法進行懲罰,讓寶寶感覺到自己的行為帶來的後果。
對孩子來說,「淘氣」並不是一件壞事。
兒童心理學認為,好奇是「知識之門」,是「萌生科學的幼芽」,對好奇心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兒童心理學家將「淘氣」稱做「建立在探索慾望上的行動」。因此,父母應珍惜孩子的好奇心,要寬容孩子一時的小小的破壞行為,給孩子提供寬鬆、安全、合理的環境,鼓勵孩子參與各種嘗試,支持孩子積極主動地去探索事物的奧秘。
不滿足於簡單的答案。喜歡刨根問底,愛挑刺,這實際上是一種逆向思維、發散思維。這是發明創造最需要的一種思維。膽子大、敢闖、敢幹,接觸面廣,這對擴大知識面,發展個性都有好處。未來社會需要思維獨特、有個性的人才,應該給孩子一點淘氣度,不應該把他們束縛得死死的。
淘氣是孩子的天性,爸媽不僅不應阻止,而且還應很好地愛護它、培養它。有時候我們也不妨放下大人的架勢,同正在淘氣的孩子鬧作一團,親子之愛很可能在這種沒有「年齡界限」的打鬧中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