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家庭中,如果父母不能一碗水端平,被傷害的不僅僅是孩子

2021-12-29     喵姐早教說

原標題:二胎家庭中,如果父母不能一碗水端平,被傷害的不僅僅是孩子

當家裡只有一個孩子時,他自然是整個家庭的中心。

當家裡不止一個孩子時,總會有人得到的愛少一點。

父母的愛,能不能有一個平衡?

01

齊齊的劉海,圓圓的臉蛋,可愛的櫻桃小丸子陪伴了很多80後的童年。這個動畫片里有很多有趣的故事,而讓我多年以來印象最深刻的一集,叫做《渴望的鼻血》。

是的,你沒看錯,是鼻血哦。

小丸子作為一個健康活潑,身體倍兒棒的小孩,十分羨慕那些流鼻血的人。

比如經常「欺負」她的姐姐杏子。

杏子小時候身體不好,經常會流鼻血。每當杏子流鼻血時都會得到家人的特別關懷,爸爸媽媽都會圍繞在她身邊噓寒問暖,從而冷落了一旁的小丸子。

比如在學校里,一個同學流鼻血了,其他同學前擁後簇地圍著他,有的幫他遞手絹,有的問他疼不疼,有的問他還好嗎。而老師更是會溫柔地為他止住鼻血,輕聲輕語地安慰他。

小丸子就好羨慕他們啊,她也好想被這樣眾星捧月地關心著,愛護著,享受一次這樣的特殊待遇。

於是小丸子特意去問那些流鼻血的同學,「你們是怎麼讓自己流鼻血的?」

同學們眾說紛紜,有的說在單槓上倒吊,有的說鼻子磕在了台階上,有的說他愛挖鼻孔,挖多了就流鼻血了。

於是小丸子就開始實施她的鼻血計劃,在單槓上長時間倒吊,故意摔跤,經常挖鼻孔,想起來就挖,隨時隨地挖,可是她渴望的鼻血遲遲都沒有來。

有一天,姐姐又生病了。爸爸媽媽帶著姐姐去醫院,讓小丸子自己在家玩。小丸子自己拿罐頭盒做了鐵罐高蹺,在院子裡玩得不亦樂乎。

突然,小丸子的「高蹺」踩在一塊小石子上,霎時小丸子重重地摔飛了出去,跟地面來了個親密接觸,驚慌失措的小丸子發現自己的兩個鼻孔蜿蜒流出兩行熱熱的鼻血……

哇,鼻血!渴望已久的鼻血!

渴望的鼻血終於來臨了,可是小丸子沒有想像中的驚喜,因為流鼻血居然這麼難受!而且爸爸媽媽都!不!在!家!

第一次流鼻血的小丸子無助地哭著,怎麼才能止住鼻血啊,她從來沒有流過這麼多的血,自己會不會死掉啊。啊,爸爸媽媽怎麼還不回家,好難受哦。

就這樣,可憐的小丸子哭累了,不知不覺睡著了,等到爸爸媽媽和姐姐回家時鼻血已經止住了。爸爸媽媽很是驚訝,媽媽一句「這孩子怎麼會這樣」就輕輕揭過了這一幕。

這就是小丸子「渴望的鼻血」的故事。

與其說小丸子是渴望鼻血,不如說她渴望的是父母對自己多一點關心和關愛,渴望父母不要只把關愛放在瘦弱的姐姐一個人身上。

02

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女主角松子也是出生在一個大家庭,有妹妹弟弟。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的松子對家庭和童年生活的回憶,全都集中在爸爸和妹妹的關係之中。

因為妹妹久美病重,父親只把愛投注在妹妹一個人身上,松子永遠只能看到父親帶著冷漠或面無表情地走上樓,走進充滿陽光和溫暖的妹妹的房間,微笑地把禮物拿給妹妹,「啪」的一聲關上的房門,無情地將松子殘酷地隔絕在父愛的門外。

年幼的松子多麼渴望父親的關注,多麼渴望父親的愛。甚至對她影響最深的一件事,就是一次跟父親一起去百貨公司,「和父親獨處,我很快樂」。

在演出時,松子模仿台上的小丑做出一個很醜陋的表情,父親被逗樂了。從此松子就認為,這個表情能夠使父親高興,讓她得到父親的喜愛,「我希望爸爸轉過來看我,希望得到他的愛」。同時,松子「念他希望的學校,做他喜歡的工作,努力成為他理想的女兒」。

但是松子發現「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費的」,父親的愛永遠只在病重的妹妹一個人身上。而這個她一直在做鬼臉,成為了她自欺欺人的保護傘。

這個從小被父親忽視,習慣了迎合和討好的女孩子,認為自己不值得本該得到的一切,在異性面前不自覺地彎下膝蓋,卑微討好,最終造成了自己的悲劇人生。

03

家裡孩子大於一個,父母難免會偏心。

父母偏心是一種怎樣的感受?相信很多人心裡都深有感觸。

大概就是父母把偏愛的孩子當成金子,而不被偏愛的孩子就是外麵包金子的那張紙。

《請回答1988》里的二女兒德善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上面有姐姐寶拉,下面有弟弟餘暉,名字都是很好寓意的紫色晚霞,而德善的名字就像我們隨手起的「二狗子」。

鄰居送來食物,父母把最好吃的雞大腿分給姐姐和弟弟,唯獨忽視了她;吃荷包蛋的時候總是沒有她的。家中煤氣中毒,父母把姐姐和弟弟救出來,忘了她還睡在屋裡,是她一個人拼了半條命才逃出來;家中丟了錢,父母第一個懷疑是她偷的,媽媽就算知道她受了委屈也不安慰她。過生日只能在姐姐過完後拔掉三隻蠟燭,用同一個蛋糕再舉行生日儀式。委屈的德善要求要過自己的生日,爸媽卻總是敷衍說「明年明年」。

直到有次德善崩潰大哭,控訴父母的不公,爸爸才專門為德善私下補了一個生日蛋糕。她幾乎一秒鐘都不到,就原諒了爸爸,就忘記了自己是在這個家裡永遠不被重視的二女兒。

被忽略的孩子,會用冷漠和生氣表達不滿。德善心裡的不滿是真的,可她立刻原諒爸爸,因為不滿不是目的,渴望被愛才是。

04

一個家庭的大孩子,對後來者嘴上雖不說,但心裡會有一種類似「原本都是我一個人的,現在被你分走」的惱怒,小孩子會有一種「我最小,你們都該讓著我」的撒嬌,夾在中間那位。懼怕老大,羨慕老小,會變的很會看臉色。又因為缺愛,內心始終有個坑,需要來自外界的肯定,直到她認為自己是全然被愛,被接受的,才會停止索愛,變回正常人。

我們這一代,大多是被碰在手心裡的獨生子女,很少能體會到這種父母有意或無意偏心的感受。隨著二胎政策的放開,讓越來越多的家庭添了二寶,如何將一碗水端平,估計很多的父母都很為難。

二寶出生以後,大寶都經歷了什麼?他必須要跟另外一個孩子分享父母的愛。看起來兩個孩子都擁有了手足,但心理體驗完全是不一樣的。

他們害怕被父母拋棄,害怕自己不再被愛。有些小孩會盡力表現的懂事,力爭優秀,或者製造行為來吸引父母的注意。

曾經有一位媽媽哭訴過:我生完老二以後,在月子裡的時候,有一天老大從幼兒園回來趴在我的床邊,那個時候我正在喂奶,她就不吵不鬧地叫了我一聲「阿姨」。我當時聽到孩子這樣喊自己的時候,心都要碎了。我就問她,你剛才喊我什麼?她就重複叫了聲『阿姨』,然後就不吭聲了。

生了老二以後,全家人的注意力都到老二身上,把老大交給老人,關心過問的少了,疏忽了她。本來有了老二,老大有一種非常明顯的不安全感,經常無緣無故地就發脾氣,而且在外邊玩的時候,也會有鄰居問她,你媽媽生了妹妹了,是不是就不要你了?這種「內憂外患」的境地給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那麼身為老二就高枕無憂了?也未必。

作為二寶,一方面可能要面對大寶的敵意和嫉妒,另一方面也會有父母的忽略。

因為很多人初為父母,因為沒有經驗所以特別上心,各種學習如何做父母。等到有了二寶,父母在養育方面已經是有經驗的熟練工種,所以放在二寶身上的關注有可能會更少。

還有的父母因為生了老二而覺得虧欠老大,各種對老大偏愛以此來彌補。而二寶穿大寶剩下的衣服,玩過的玩具,也會想要去討好父母,跟大寶競爭、爭寵。

這是很多非獨生子女的家庭都可能遇到的情況。

當兩個孩子是一男一女時,很多女孩就成了《歡樂頌》樊勝美的翻版,隨時要被家裡敲骨吸髓。

不管是老大還是老二,還是老三老四,每一個孩子都渴望父母的愛。

請別忽略任何一個孩子。

因為你不知道的是,年幼的孩子,他們的世界裡除了父母,什麼也沒有。

家有二寶的家庭應該怎樣做?

1.有了二寶,別忽視大寶

弟弟或者妹妹的來臨會讓老大緊張焦慮,覺得媽媽不愛自己了,自己再也沒有做小寶寶時的特權了。於是有的孩子可能會出現行為倒退。孩子利用這種方式來吸引媽媽的注意。遇到這種情況,媽媽一定要接納和理解老大的倒退行為。

媽媽千萬別說,你都這麼大了,怎麼還不如弟弟妹妹啊。這樣的做法會傷害老大。媽媽可以試著讓老大體會做大孩子的特權和做小寶寶的不便。

比如,大孩子可以和媽媽坐在一起吃飯,大孩子可以自己翻書讀故事,大孩子可以跟媽媽一起爬山跑步,大孩子可以和媽媽一起看動畫片,而小寶寶不能到處亂跑,不能自己看書,不會自己上廁所,當他體會到還是長大更好,就會自己變回來了。

媽媽平時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儘量別對老大說什麼:弟弟正在睡覺,你別折騰了,吵到弟弟。你是哥哥,得謙讓,別把弟弟弄哭了。這樣不但一點用處沒用,還會讓老大覺得,媽媽心裡就只有弟弟,壓根都不愛我了。

媽媽可以讓老大參與到照顧老二行動中來。比如告訴老大:媽媽,現在給哥哥一個任務。小妹妹還什麼都做不了。那大哥哥要幫忙給妹妹拿東西。讓妹妹看看大哥哥是怎麼做的。以後長大,妹妹也來像大哥哥學習好嗎?

這是一種信任也是一種擔當。當然,這種任務要和家人達成共識。不要媽媽認可了,爺爺奶奶又來制止。規矩制定,全家都要遵守。

請老大幫老二拿杯子,拿紙尿褲,拿衣服。給老二買東西時,讓老大出謀劃策。這樣老大就不會有被無視的感覺了。

2.給老大高質量的陪伴

陪老大,就要專心的陪伴,要有感情的交匯和語言的交流,身體上的接觸。

在陪老大的時候,如果老二哭鬧,可以讓家人幫忙去照顧一下,而不是立刻拋下老大去照顧老二。

如果家裡沒有其他人在,那媽媽陪伴老大之前要提前聲明,告訴老大:媽媽現在陪你玩,有時可能聽不到弟弟妹妹的哭鬧。你要是你聽到弟弟妹妹的哭鬧,馬上告訴媽媽好嗎?我們一起去看看他到底怎麼了,好嗎?

3.爸爸也要多花時間陪大寶

在媽媽照顧二寶時,爸爸可以多帶大寶玩,不僅可以換得大寶的健康的心理,還可以贏得大寶更多的依賴。

給孩子讀一讀相關繪本。比如《家有倆寶》系列繪本,《噓,小點聲》《我是大姐姐了》,《你們都是我的最愛》《彼得的椅子》等等,讓老大可以正視老二的到來這個事實,知道兩個寶寶媽媽都愛。

4.給老二也要設定規則

為了讓大寶明白,爸媽並不是對他一個人有許多規則方面的要求,所以可以當著大寶的面訴說一些規則給幾個月大的小寶聽,例如:「小寶,睡覺時可不能大聲地哭哦,這樣會影響姐姐睡覺的!」「小寶,你不能這樣踢哥哥哦,哥哥會疼的!」

這樣做會讓大寶明白,無論是大寶二寶,爸媽的要求是一致的,並不會有偏頗。

比如當二寶非要跟哥哥搶時,媽媽不要硬逼著哥哥把玩具讓給弟弟,要知道老大也還是孩子,只有當他得到尊重後,才能發自內心地去愛護、謙讓二寶,所以要培養二寶對哥哥尊重。

同時要建立孩子的物權意識,告訴弟弟,這個東西是哥哥的,如果要玩,必須得到哥哥的許可。

在教育弟弟的同時,也要引導哥哥在被搶後,自己解決問題,讓他明白自己是玩具的主人,他有權利去弟弟那裡要回來。如果「談判」破裂,媽媽再稍微介入一下,比如幫助他們建立輪流玩的機制:哥哥先騎5分鐘自行車,然後換弟弟騎。或者當弟弟非要坐琴凳時,在哥哥練琴前,先讓他坐10分鐘,到時間了就下來,換哥哥練琴。

哪家的兄弟姐妹,不是在打打鬧鬧中長大的呢?只有得到了父母足夠的愛的孩子,才會不吝嗇自己的愛。而只要父母能夠保持一顆平常心,不刻意偏袒哪一方,那麼,有一點小的吵鬧,也是二胎生活中的正常小插曲呀。

在家裡得到充分的愛的孩子,會更自信,會更有安全感,在能力方面也會更出色。家庭是孩子們的小小社交場,父母既要教會孩子愛,也要教會孩子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END

學習更多育兒知識

請將我們設置為「星標」或者點擊「在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12665001_401203-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