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3年開始,我國農村第二輪土地承包將相繼到期。
今年9月27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活動新聞中心在梅地亞中心二層新聞發布廳舉辦的第三場新聞發布會上,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介紹,明年開始對土地承包延包進行試點。
韓長賦說,土地承包後再延長30年,這是十九大給廣大農民的一顆定心丸,也寫進了修訂後的土地法。目前已經基本完成承包地的確權登記。明年開始要選擇一些縣市進行延包的試點,在總結經驗基礎上形成全國的政策和配套辦法。
到期後再延長承包期30年的優勢
01
做農業,周期比較長,三五年才能見到收益,要經營年限足夠長,才有利可圖。所以,流轉合同簽的年頭越長,才越有價值。承包戶才能更願意來農村進行投資。
但是,大部分流轉合同只簽約到2027年,如果去年沒有延期,接下來再想流轉土地的經營者,至多簽署10年合約,動力不大,擔心投資打水漂。
中央宣布土地承包延期延長30年,可以說是恰逢其時,讓承包戶可以放心大膽地持續投入,對流轉土地的農民來講,也有了一份更加穩定的收入。
02
大量的土地流轉,一方面為廣大農民帶來土地資產收益,另一方面也為社會資本進入農村,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了土地支持。
這個政策的實施,有利於形成長期穩定的土地承包關係,激發農民群眾增加農業投入、發展生產的積極性;
有利於形成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格局。把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形成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推進農業現代化;
有利於保護和實現進城農民的土地承包權益,促使有條件的農業人口放心落戶城鎮,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格局。
03
相信很多流轉土地的農民感觸最深,很多承包戶對流轉來的土地並不是很愛護,不斷增加土地的「負擔」,對土壤破壞很大。導致流轉期結束,土地很難再繼續利用。
經過這次土地承包延期延長30年,這個問題也可以得到緩解,一些合同簽的長的承包戶,對於自己要守半輩子的土地,想必會很是愛惜了。
可直接入市
《土地管理法》(修正案)獲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將於2020年1月1日起施行。
韓長賦介紹,對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在符合規劃,並經過三分之二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同意,可以直接入市。4200多萬畝,這是很大的財富,這是農村收入的重要來源,要管好用好。
對於農民來說,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有利於增加農民收入,保障農民權益。
對於政府來說,改變了地方政府單一地通過土地財政增收的方式。政府不再是唯一的土地供給者,迫使政府考慮轉型,多元化拓展其他財政增收的方式。
對於房地產市場來說,集體經營性土地的入市也為部分房企創造了加速擴張的機會,按照規定,集體經營性用地入市,只能用於經營性用途,因此,一些布局商業、辦公、產業的房企可以低成本拿地。
縣市試點深化改革
韓長賦介紹,第三塊地是宅基地,這是農民的重要財產。宅基地涉及到切身利益,也涉及到農村的穩定。下一步將再選擇一些縣市試點深化改革。就是要落實宅基地的所有權,適度放活宅基地的使用權。
農村土地承包權期限再延長30年不僅僅是代表著「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等政策方向,也是一個市場信號。
實行家庭承包經營制度以來,中央先後兩次宣布延長土地承包期限,並推動相關法律制度的完善,依法維護農民土地權益,農村土地承包關係總體穩定,保證廣大農民群眾滿意。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新京報、證券時報、中國新聞網;
註:文章僅供參考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