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拳滾丹田功

2019-11-18     武術之家網

鷹形滾丹田功是心意六合拳十大行功中的一大重要功法,該功法為行樁走勢,主練身形之起落勁,丹田之松沉勁,其動作沉雄彪悍,氣勢雄闊,集形意氣勁於一體。

通過習練鷹形滾丹田功,能有效強化人體筋骨的伸拔與開合力,培養和提升丹田之元氣與內力,在散手搏擊中有很強的實用價值,現介紹如下:

一、習練方法

預備式:全身放鬆,自然站立,兩眼平視前方,意守丹田。左腳向左移半步,兩腳間距與肩同寬,雙手由兩側(掌心向上)慢慢向上至頭頂,此為吸氣,兩手手指相對,掌心朝下,慢慢由上而下至胸腹到丹田部位,身隨之下沉,屈膝,此為呼。

第一式(起勢):起雙手由腰部兩側旋腕向上鑽出,手型為鷹捉式,掌心朝里,直至頭頂,同時提左腳,屈膝上抬,腳尖上勾,膝內收上頂,使腳尖,膝尖,鼻尖相照。右腳立地,膝微曲,五趾前伸,全掌著地,腰背保持弓形,雙眼仰視雙手,全身鬆柔,氣息平和,保持重心穩定。

動作要求:起勢動作要慢,雙手鷹捉向上鑽時,一定要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上下相對,雙肘內合,肘尖朝下,同時眼隨手走,目光不能游移。做到全身要躬,胸部要空,腹部要實,兩肩要沉,背部要圓,膝尖要頂,腳尖要勾,大腿要收,使脊柱和腰胯自然抻拔。起手的同時,口裡發聲,音為「噫」字長聲。發聲要與氣息相連,與動作同步。此為心意拳「聲隨手起」之要求。

第二式:保持身形定式不變,雙手掌往外翻,掌心朝外,掌心含空,五指帶扣勁,同時目視前方,氣歸丹田,神聚印堂。

第三式(落勢):雙手掌猛然下按,同時發「噫」聲,左腳全掌落地在前,右腳在後,呈雞步狀。下按後,左手掌於左膝前,右手掌置於右腰肋,兩掌掌根朝下頂,兩掌掌指帶扣勁向前向上伸。丹田下滾,神闕與尾閭相合,含胸拔背,沉肩墜肘,目視前方,全身蓄裹。

動作要求:落勢動作要快速有力,發聲要短促乾脆。手與聲要做到心意拳「手隨聲落」之要求,意氣神同時注於勞宮穴。

下節:雞步樁要圓襠松胯,兩膝前頂後沉,微扣,腳掌要滿腳著地,五趾伸展與地相貼,形成剪子股狀。此為下節之要求。

中節:脊柱由腰椎命門處上下整體對拉拔長,上由虎抱頭向上頂,帶動脊柱上拉,下由尾閭內收帶動尾椎下拔,使脊柱骨節一一張拔,形成弓式。

上節:頭顱至枕骨而起,百會頂天,下頦內收,頭部端正平穩,目視前方,舌抵上齶,做到背網肩扣,胸空實腹,丹田鼓盪,如此方能全身三節貫穿,六合相聚。

勁意:在第三動雙手下按時,勁意要有恨天無把之氣勢,好像要把天拉下來一樣,下落時要整體而下,這時意念在丹田,意想肚臍找尾椎,小腹由里向前(向下)翻滾,與會陰相扣。整個動作做到手、眼、身法、氣息與發聲合一,全身蓄裹,這時丹田自然會堅實鼓盪。

二、習練步驟

習練此功法,初學者易先練形,後練勁,再練氣,分三個步驟進行。

第一步:主練形架,不發聲。練形,即先把姿勢形架做準確,做熟練,做協調。習練時要按心意拳「六正」要求規範練習,使其達到形正架順,呼吸自然。

第二步:主練勁力,配合發聲:起勢與落勢均要按心意拳「六合」與「六藝」要求對人體肩頸腰胯,三節四肢進行規範,使其三節勁九節力貫穿一體,聲手同步。

第三步:主練內氣,配合意念。此階段著重練習在起落兩勢中丹田的前後翻滾和氣息的升降與充盈,逐步達到心意拳內外三合的統一。這個階段,習練時間較長,需反覆實踐與體會,才能掌握要領與方法。

三大步驟均應先做左勢,再接右勢,交替而做,初期先左右各做8-12個,逐漸增加到24-36個,然後收功。收功動作與預備式基本一樣,只用意念將氣息引導回歸丹田即可。

收功完畢,可搓臉、搓手、揉腰、揉腹,以利周身氣血更為通暢。

三、注意事項

1、初學者習練此功法,要循序漸進,一定要按上述步驟進行,不能急於求成。

2、做功前應先熱身放鬆,最好穿寬鬆的衣褲。

3、飯後一小時內不宜練功。

4、練功完畢不能立即飲冷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jsoHgG4BMH2_cNUgB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