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名家劉俊勇:想做好管理會計,一定要跳出財務

2019-11-15   財小小2018

劉俊勇教授認為,管理會計不僅僅是一門技術性的學科,它需要多種學科知識的支持和綜合控制手段的應用,要想做好管理會計,必須「跳出財務」。

劉俊勇,中央財經大學會計學院黨委書記、教授、財政部會計名家、財能書院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

嘉賓:劉俊勇

撰文:和斌斌

配圖:Pexels

海報設計:李歡歡

來源:財大咖(ID:caidaka2019)

轉載請後台留言聯繫財大咖授權


前不久,在財能領學坊的私房課講堂,劉俊勇教授用行動學習的方法,將理論切實聯繫實際,用130多個實踐問題串聯「平衡計分卡」原著與企業應用的要點、難點,讓財務管理者打破狹隘認知,獲得最原汁原味的、高度濃縮的系統性學習,收穫了一致好評。

這兩年我帶著學生和一些企業合作了一些項目,包括和大型企業做財務共享與管理會計體系的構建。我看到一個趨勢,至少在大型企業中,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建設與應用越來越多。我一直在思考,在這種企業中,財務管理或者說管理會計的模式應該是怎樣的?今年我的關注點有了變化,到更多的企業進行調研之後,以及今天聽到孩子王智能財務系統的案例,都讓我感受到,基於Sass模式的公有雲等軟體工具,讓企業推動財務共享系統建設的門檻沒那麼高了。我相信大型企業的這種實踐,會引領著會計理論向更加縱深的方向更好地發展。

技術進步讓管理會計有了更大的舞台

「價值創造」這個概念,在財政部發布的「管理會計應用指引」里已經出現過。我曾參加過較早階段的討論,當時大家想用「盈利模式」、「商業模式」這些詞彙,我提出,因為「應用指引」文件的下發範圍會覆蓋到行政事業單位,而這些詞更適合企業,因此我的建議是用「價值創造」這個相對涵義更廣的詞。至於「價值創造」的內涵到底是什麼,大家可以根據企事業單位的不同性質去拓展。

我們常說「財務會計」計量的是交易與事項。那麼管理會計計量的是什麼呢?專業的定義是「計量價值」,把它再具體化一點,我認為管理會計計量的應該是「行為與事項」。今天藉助於移動終端(手機),我們每一個人的很多行為(移動痕跡、備忘錄里寫下的所思所想、拍的照片和錄的視頻,搜索過的信息)已經藉助手機強大的計算能力可以被記錄下來。我們的管理會計是不是也能在今後的發展中,藉助於今天的智能財務,藉助於信息化的發展有更大的突破?

最近有一家創業中的軟體公司,正是感受到了時代和環境的變化,正在基於公有雲的模式開發一款新軟體。這家企業提出,在這種模式下過去以生成財務報表為核心的財務會計工作,完全可以和管理會計的內容相融合。今天恆逸集團總裁倪德峰講過的一句話也讓我深受啟發,他說「現在我們已經可以把很多原生態的數據記錄下來」,毫無疑問,技術的進步為我們開展管理會計奠定了更堅實的基礎,我們的社會和企業環境為管理會計的開展所創造的條件,正在變得越來越好。

做管理會計,我的6點思考

我想分享幾點我的思考。

第一點,我們要去營造環境

財政部的「管理會計指引」中提到了「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這裡我想強調的是我們的文化。中國文化中,很多人信奉鄭板橋先生的四個字「難得糊塗」,如果說什麼事都別整那麼清楚,別弄那麼明白,別較真,這成為我們最底層文化層面的指導,會計工作就不用做了。其實隨著時代的發展,確有一些信息不好計量,也不好管理。但技術的發展在不斷改變這種狀態,讓一切計量更為精確,更有標準。舉個例子,2013年以來,八項規定出來以後,大吃大喝的風氣得到了顯著遏制,其實也和「計量」有關——不是不讓吃喝而是要根據標準來,假設一頓工作餐的標準是人均40塊錢,開一天會的標準是人均150塊錢,有了這個可計量的標準,是否超標就很容易界定了。同樣道理,企業的很多行為也隨著更加清晰的標準發生了轉變,甚至大家可以看到,很多上市公司都已經轉型了。

第二點,開展管理會計要系統化的推進,而非使用單一工具和方法推進。從現在已經發布的「管理會計應用指引」的角度來講,現在的指引是以工具和方法為主線來發布的,但這有可能會引起一個誤解:有些指引不只是工具和方法,而是系統,應該更好的被理解和定位。比如說100年前,在美國企業中出現的「標準成本法」就是一個系統。泰羅提出「科學管理」思想,我們用會計的思路將其落地,就是事前有標準,基於標準編預算來開展事中控制,進而有差異分析,有學習改進。當然也可以和績效評價、薪酬激勵掛鉤,也就是「胡蘿蔔加大棒」。我經常反思,我們中國人在思想文化的積累上上絕對比西方領先,那麼我們一直在提倡的「和諧」,那麼到底是100分的和諧還是80分的和諧?它背後的支撐是「科學發展觀」,究竟該用什麼樣的標準去落地?可以說,任何一種先進的思想,如果不能與會計系統相結合就落不了地。我認為,當會計計量和預算管理能發揮作用的時候,才能真正落地。為什麼哈佛商學院會計系的卡普蘭教授能提出「平衡計分卡」?因為傳統預算系統過於偏重財務,所以我們要引入非財務視角。那又是為什麼,國內很多企事業單位以及很多人對這個工具的看法不一樣?大家可以想一想。很多企業並未從系統的角度運用它,只是將其當成了績效考核的工具而已

第三點,我們做管理會計,需要多種控制手段的綜合應用而不能僅僅依賴會計手段的控制。我最近在看電視劇《風箏》,最大的感受是,看到了信仰的力量。我們在管理中,從會計的角度設計出來各種各樣的控制手段,但在實踐中,為什麼有些人就可以凌駕於系統之上,為什麼有些人就可以去串謀?為什麼可以不講真話?這都是表層的現象,要真正解決問題,理想的方式就是依靠積極的信仰。信仰是一種最高層級的控制手段,越是大型的企業組織來講,越需要信仰的力量。按照美國的哈佛商學院會計教授西蒙斯的觀點,除了信仰控制,還有邊界控制,診斷控制,交互控制等等多種手段可以用來輔助管理。

第四點,管理會計不僅需要關注技術,更需要關注行為。從老師的角度,我反思這麼多年的教學,在大學裡教會計的過程中發現,大家更多的是把會計當做一個技術性的學科。其實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有很大的不同,它既有技術的一面,要支持各種決策,也有行為的一面,無論是預算還是評價,要影響到每一個人的行為。為什麼那麼多會計師考了那麼多證卻在企業里做不成事?因為他們沒有研究行為:規則實施後背後的行為是什麼?到底動了誰的奶酪?怎樣做好變革才能把技術手段應用下去?

第五點,管理會計的研究,需要綜合學科知識的支持與思維的持續轉變。我們的理論基礎所涉及的知識點可能會不斷增加。追求利潤最大化,把企業當作一個整體對外披露信息,這是經濟學的典型觀點。但當你研究一個人的行為時,只用經濟學的知識是不夠的。當你研究個體的行為,你要去研究一下心理學,當你研究一個團體的行為,你要去研究一下社會學的理論。我們踐行「業財融合」,至少應該學一學運營管理的知識,有了這樣的理論基礎,才能把管理會計做好。

第六點,今天想做好管理會計,企業和學校培養人才時,心智模式要變。和比較典型的審計和財務會計看問題的思維模式相比,管理會計有很大不同。審計和財務會計到一個企業中看到的通常全是問題。管理會計看到問題的同時也看到機會。以我自己為例,我看到機會來了,創造價值的機會來了,而我能為別人提升價值,所以,管理會計的視角讓我變得更快樂。

要想擴大財務的邊界,必須跳出財務

大家一定要跳出財務。

今天的很多企業CFO,例如孩子王的沈輝,杭州大華股份的魏美鍾,他們做的事情體現出他們的心智模式,那就是「跳出財務」。每個CFO跳出財務的時候,能不能得到一把手的支持?如果能得到支持,財務的邊界自然就擴大了。

隨著技術與時代的進步,我們財務人的心智模式也要變,這其實就要從教育開始抓起。所以財能書院正在做的事情,無論是為CFO等專業財會人士開展的「財能領學坊」,還是面向財會專業大學生開展的「財課堂」、「訓練營」,我都很支持,更期待財能書院做得越來越好。

我希望和大家通過多種方式進行交流,也希望CFO們能把自己思考的更多問題分享給我,我希望把大家的經驗和思考融入教學大綱,變成研究課題,升華為理論和案例,在更廣闊的層面傳播。我希望在自己退休之前,在大學裡為學生們講的會計專業教材都是基於中國的案例,形成有中國特色的全新的會計理論體系。當然,要實現這樣的理想,我一個人的力量不夠,艷華已經搭了財能書院這樣一個平台,那麼我們就可以共同去推動它。

謝謝大家。